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十一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上 (12)

1.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醫貴未然之防。痘症雖順,若氣體虛弱,不補恐有後失。故用四君以補氣,四物以養血。)

方見卷一上治氣門四君子湯附方

2. 附子理中湯

治胃中虛寒,或又誤服涼藥,瀉而手足厥冷者。

方見卷六下祛寒門理中湯附方

3. 十全大補湯

治痘症十日以上,血氣虛弱者。

方見卷一上治氣門四君子湯附方

4. 止痛活血散

治痘漿已滿,血滯瘀痛,不可忍者。

白芍藥(酒炒二錢)為細末,酒調下。

諸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癢宜補而痛宜瀉。此痛為血實而滯,故用芍藥以平血,酒調以行滯。

5. 治痘瘡濕爛方

或以敗草灰敷之,或以蠶繭灰入枯礬少許敷之,或以牆上白螺螄殼燒灰敷之,或以蛤粉敷之。四法者,皆是濕者燥之之意。

白話文:

可以用腐敗的草木灰敷,也可以用蠶繭灰加入少量枯礬敷,或者用牆上白色的蝸牛殼燒成灰並敷,或是用蛤蜊粉敷。這四種方法都是取用燥熱之物來治療潮濕的瘡瘍,都是燥濕之法。

6. 痧症初起方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桑皮,地骨皮桔梗牛蒡荊芥連翹

白話文:

  • 升麻:具有發汗、解熱、止痛的作用。

  • 葛根:具有解熱、生津、止渴的作用。

  • 芍藥:具有緩解疼痛、鎮靜安神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益氣血、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的作用。

  • 桑皮: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

  •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的作用。

  • 牛蒡: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

  • 荊芥:具有發汗、解熱、止痛的作用。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痧症,即疹子,又名瘏子。不宜依症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兩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症自退矣。若服前藥次日標形,顴鼻見點多者,最吉,以其清陽喜上升也。第二日,葛根可去,惡其開肌腠而干津液也。若熱甚勢重,前湯加白虎芩粉之類,斷不可少。

白話文:

痧症,就是疹子,又叫瘏子。不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只需治療根源。根源就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邪熱。解除邪熱,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了。如果服用了前面的藥物,第二天出現點狀疹子,顴鼻部位出現的疹點比較多,這是最好的,因為清陽喜歡上升。第二天,葛根可以去除了,因為葛根會開肌腠而耗傷津液。如果熱勢很重,前面的湯藥可以加入白虎湯中的黃芩、石膏等藥物,不可缺少。

若服藥後,而熱愈甚者,正毒達之故也,得大汗而毒自解矣。若略見標而不見形者,此為痧毒不透,後必防疳。宜從養陰治,甘露飲主之。(見潤燥門。)必多服乃效,亦從汗解,乃屢驗者。(有一等小兒乳痧,一日可解,不必盡三朝九朝之說。以清火為主,兼解可也。緣小兒稟質尚弱,神氣有限。

白話文:

如果服藥後,熱度更加嚴重,這是正邪交戰、毒性發作的緣故,只要能大汗淋漓,毒性就會自行消解。如果症狀略微好轉,但沒有完全消失,說明痧毒沒有透發,以後要注意可能出現疳疾。這時應該以滋陰養血為主要治療方法,服用甘露飲來治療。(詳見潤燥篇。)一定要多服才能見效,也是通過發汗來解除痧毒,這是屢試不爽的方法。(還有一種是嬰兒的乳痧,一天內就可以解除,不必拘泥於三天九天的說法。以清火為主,兼顧解毒就可以了。因為嬰兒身體質量虛弱,元氣有限。)

如遇粗工,不審虛實,發散過多,必致正氣虛脫,而不可救者多矣。有痧毒痰喘甚者,雖用石膏黃連,如水淋石。要知是痧毒痰火壅結上焦之故,宜用瓜蔞枳殼花粉金沸草,清痰清火。如挾氣虛者,加人參立應,痧症多泄瀉。慎勿止澀,惟用升麻葛根黃連甘草。則瀉自止,痧家不忌泄瀉,瀉則陽明邪熱得解。

白話文:

如果醫生技術粗劣,不判斷病人的體質虛實,而發散藥用得太多,一定會導致正氣虛脫,而無法挽救的病人就很多了。有痧毒痰喘非常嚴重的人,即使用了石膏和黃連,也像水淋在石頭上一樣沒有效果。要知道這是痧毒痰火壅結在胸腔之上的緣故,應該用瓜蔞霜、枳殼、花粉、金沸草來清痰清火。如果兼併有氣虛的人,加上人參就會立即見效。痧症大多會腹瀉。要謹慎不要使用收斂止瀉的藥,只用升麻、葛根、黃連、甘草這四種藥。這樣,腹瀉就會自然停止。有痧症的家庭不必忌諱腹瀉,腹瀉則陽明經的邪熱就會解除。

是亦表裡分消之義,痧後泄瀉,及便濃血。皆由邪熱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葛根湯。加黃連扁豆,若便濃血,加滑石末。必愈。)

白話文:

這是表裡分消的道理,感染痧後腹瀉,以及排便有濃血。都是由於邪熱內陷引起的,最忌諱使用止瀉藥,宜用升散法治療,仍用升麻葛根湯。加黃連扁豆,如果排便有濃血,加滑石粉。一定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