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二上 (5)
卷二上 (5)
1.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三四錢),麥冬,芍藥,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茯苓(錢半),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或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多汗兼渴,加五味十四粒。
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鹽水炒用,或元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少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冬二錢,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行者,去甘草,加炒山梔一二錢。
白話文:
這個藥方名為「四陰煎」,主要是用來保養肺部、清除肺熱的藥劑,所以叫做「四陰」。它主要治療因為陰液不足導致的虛勞損傷,以及相火過旺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煩躁口渴、咳嗽、吐血、流鼻血、身體發熱等。
藥方組成:
- 生地(約11到15克)
- 麥冬(約8克)
- 白芍(約8克)
- 百合(約8克)
- 生甘草(約4克)
- 沙參(約8克)
- 茯苓(約6克)
針對不同症狀的加減用藥:
- 如果晚上發熱、盜汗,可以加地骨皮(約4到8克)。
- 如果痰多、氣喘,可以加貝母(約8到12克)、阿膠(約4到8克),或者天花粉也可以。
- 如果腎水不足導致身體乾燥,可以加熟地(約11到19克)。
- 如果容易出汗、睡不好、心神不寧,可以加酸棗仁(約8克)。
- 如果容易出汗又口渴,可以加五味子(約14粒)。
- 如果身體發熱很嚴重,可以加黃柏(約4到8克),用鹽水炒過,或者加玄參也可以,但要根據不同部位的症狀來選擇用哪一種。
- 如果血少、月經延遲、經血量少甚至沒有,可以加牛膝(約8克)。
- 如果因為血熱導致吐血、流鼻血,可以加茜草根(約8克)。
- 如果火氣大、大便乾燥,或是肺部乾燥導致咳嗽,可以加天冬(約8克),或是童子尿也可以。
- 如果火氣把血往上帶,導致吐血等症狀,可以去掉甘草,改加炒過的梔子(約4到8克)。
2. 五陰煎
(景岳),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證,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芍藥(炒黃),山藥(炒二錢),扁豆(二三錢炒),茯苓(錢半),甘草(炙一二錢),五味(二十粒),人參(隨宜),白朮(炒一二錢),加連肉去心二十粒。
白話文:
這個方子(五陰煎),是針對真正陰液虧損,以及脾虛導致的出血等症狀,或是出現輕微腹瀉的情況。這些情況的重點在於脾胃的虛弱,所以稱為「五陰」。治療時要避免使用過於滋潤滑利的藥物,而應該以這個方子為主。
藥方組成如下:
熟地黃(五到七錢),炒過的白芍藥(炒黃,二錢),炒過的淮山藥(二錢),炒過的白扁豆(二到三錢),茯苓(一錢半),炙甘草(一到二錢),五味子(二十粒),人參(用量依情況調整),炒過的白朮(一到二錢),以及去除內心的蓮子肉(二十粒)。
3. 七寶美髯丹
(邵應節),治精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大豆拌九蒸九曬),白茯苓(乳拌),牛膝(酒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當歸(酒洗),枸杞(酒浸),菟絲子(酒浸蒸。各半斤),破故紙(黑芝麻拌炒。四兩淨。)蜜丸,鹽湯或酒下,並忌鐵器。
何首烏澀精固氣,補肝堅腎為君。茯苓交心腎而滲脾濕,牛膝強筋骨而益下焦。當歸辛溫以養血,枸杞甘潤而補水。菟絲子益三陰而強衛氣,補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此皆固本之藥,使營衛調適,水火相交,則氣血太和,而諸疾自已也。(何首烏流傳雖久,服者尚寡。明嘉靖間方士邵應節進此方,世宗服之,連生皇子,遂盛行於世。)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七寶美髯丹)是邵應節所創,用來治療精血不足、身體虛弱、肢體麻木、腎虛導致不孕、糖尿病、小便淋漓不盡、遺精、婦女崩漏帶下、癰瘡痔瘡腫痛等症狀。(肢體麻木是因為氣血不足;不孕是因為腎氣虛寒、精液衰少;糖尿病、小便淋漓不盡是因為腎陰不足無法制約火熱;遺精是因為心腎不交;崩漏帶下、瘡痔腫痛是因為營血不調。)
藥材包括:何首烏(大的,紅、白兩種各一斤,去皮切片,用黑豆拌合後蒸曬九次),白茯苓(用乳汁拌過),牛膝(用酒浸泡,與何首烏一起蒸第七次到第九次),當歸(用酒洗過),枸杞(用酒浸泡),菟絲子(用酒浸泡後蒸過,以上各半斤),破故紙(用黑芝麻拌炒過,四兩淨重)。將以上藥材做成蜜丸,用鹽水或酒送服,服用期間要避免使用鐵製器具。
何首烏味澀能收斂精氣、固氣,能補肝腎,是方中的主要藥材。茯苓能交通心腎、滲除脾濕。牛膝能強健筋骨、補益下焦。當歸辛溫能養血。枸杞甘潤能補腎水。菟絲子能補益肝脾腎三陰、強固衛氣。補骨脂能溫補命門之火、溫暖丹田。這些都是固本培元的藥物,能使身體的營衛之氣調和順暢、水火陰陽相互協調,就能使氣血平和,各種疾病自然痊癒。(何首烏雖然流傳很久,但服用的人並不多。明朝嘉靖年間,方士邵應節進獻這個方子,世宗皇帝服用後,接連生了皇子,這個方子才開始盛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