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6)
卷八下 (6)
1. 半夏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經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難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若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凡用瀉心者,皆屬誤下之證,非傳經熱邪也。)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成氏曰:否而不泰為痞,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乾薑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已下之後,脾氣必虛。)則痞熱消而大汗以解矣。
(舊注云:此方藥味,蓋本理中湯人參湯黃芩湯方。王海藏曰:外證全是下證,而脈反細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脈有力者,黃連瀉心湯。脈無力者,半夏瀉心湯。喻嘉言曰:諸瀉心湯原以滌飲,此證因嘔,故推半夏為君。程郊倩曰:痞雖虛邪,然表氣入里,怫鬱於心陽之分,寒亦成熱矣。
寒已成熱,則不能外出,而熱非實穢,又不能下行。唯用苦寒從其部而瀉之,仍慮下焦之陰邪上入。兼辛熱以溫之,陰陽兩解,不攻痞而痞自散。所以寒熱互用。若陰痞不關陽愈,即鬱而未成熱。只是上下陰陽部分,拒格而成,瀉心之法,慨不可用也。又曰:人皆曰汗多亡陽,不知下多亦亡陽。
以亡陰中之陽,故曰亡陰爾。下焦之陽驟虛,氣必上逆,則上焦之陽,反因下而成實,以火氣不下行故也。治多瀉上補下,心君得苦寒而安,則反能從陽引之入陰。故芩連梔子,瀉亦成補。若汗下相因,有虛無實,溫補猶恐不足,前法一無所用矣。)
除人參再加甘草,(一兩,合前四兩。)名甘草瀉心湯。(仲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醫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為下后里虛胃弱,內損陰氣,故加甘草以和中益胃,復真陰,退虛熱。
大要痞滿下利者為虛,便閉者為實。按甘草甘令人滿,故中滿證忌之。而別錄甄權,並云甘草能除滿,以脾健運則滿除也。觀仲景用以消痞,豈非取其散滿哉?又按此乃傷寒之下利腸鳴也。雜證腸鳴,亦多屬脾胃虛。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宜參朮補劑加甘草芩連枳實幹姜等。
丹溪曰:腹中水鳴,乃火激動其水也,宜二陳湯加芩連梔子。)加生薑四兩,名生薑瀉心湯。(仲景)治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噯同),食臭,完穀不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客氣上逆,伏飲搏膈,故痞硬。中氣不和,故干噯。胃虛火盛,邪熱不殺穀,故完穀不化。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
(張仲景的醫方)用來治療傷寒病,因為太早使用瀉藥,導致胸部覺得脹滿但不疼痛,這種情況稱為「痞」。病人會感到身體發冷想吐,吃不下東西,這種狀況並不是適合使用柴胡湯的證候。(醫經說:傷寒病過了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燒,這是典型的柴胡湯證。如果誤用其他藥物來攻下,柴胡湯證狀還在,就應該再用柴胡湯。這種情況,雖然已經用藥攻下,但不會造成不良反應,病人的身體會感到發熱、顫抖,想要流汗來解除病症。如果病人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且硬痛,這就屬於「結胸」的病症,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只是感到心下脹滿但不疼痛,這就是「痞」,不適合用柴胡湯,應該用半夏瀉心湯。凡是用到「瀉心」的藥方,都是屬於誤用瀉藥所造成的後遺症,並不是因為外感熱邪引起的。)
半夏瀉心湯組成: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成氏認為:「痞」是指身體的陰陽不調和,感到不舒服。苦味的藥物最先入心,所以「瀉心」的藥方必須以苦味藥為主。因此用黃連做主藥,黃芩做輔藥,來降泄陽氣並升提陰氣。辛味的藥物能行氣,所以散痞必須用辛味的藥物。因此用半夏和乾薑做輔助藥,來分開陰陽並運行陽氣。想要溝通上下,使陰陽調和,必須調和中間的脾胃。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做使藥,來補養脾胃並調和中焦。 (使用瀉藥之後,脾胃之氣必然會虛弱。)這樣一來,痞的熱邪就會消除,並通過大量出汗來解除病症。
(舊的注解說:這個藥方,其實是從理中湯、人參湯、黃芩湯變化而來的。王海藏說:如果病人的外在症狀完全像是可以攻下的證,但是脈象反而細弱,這種情況不可用瀉藥,要用瀉心湯來治療。脈象有力的,用黃連瀉心湯。脈象無力的,用半夏瀉心湯。喻嘉言說:各種「瀉心湯」本來是用來排除體內痰飲的,這個病症是因為嘔吐引起的,所以應該以半夏為主要藥物。程郊倩說:痞雖然是虛邪,但是表面的氣進入體內,鬱結在心陽的部位,寒邪也會轉變成熱邪。
寒邪已經轉變成熱邪,就無法從體表散發出去,但熱邪又不是實證,無法用攻下的方法排除。只能用苦寒藥從病灶部位來瀉熱,但又擔心下焦的陰邪會向上侵擾。所以要同時用辛熱的藥來溫暖身體,陰陽兩方面同時解決,不直接攻破「痞」,「痞」自然就會消散。這就是寒熱藥物一起使用的道理。如果陰邪阻塞陽氣,疾病就無法痊癒,這種情況是邪氣鬱結但還沒化熱,只是因為上下陰陽的部位相互阻隔形成的,這種情況就不能用「瀉心」的方法。還有人說:大家都說流汗太多會損傷陽氣,卻不知道使用瀉藥過多也會損傷陽氣。
因為會損傷陰中的陽氣,所以才說是「亡陰」。下焦的陽氣突然虛弱,氣就會上逆,那麼上焦的陽氣,反而因為下焦的虛弱而變得亢盛,是因為火氣不能下行的緣故。治療方法是多用瀉上焦的藥物,補下焦的藥物。心臟的功能得到苦寒藥的安撫,就能夠順應陽氣,引導它進入陰的部位。所以黃芩、黃連、梔子,瀉藥也能起到補益的作用。如果又發汗又攻下,身體呈現虛弱而沒有實邪的情況,溫補的藥物都可能不足,之前的方法就完全不適用了。)
甘草瀉心湯:
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去除人參,再加入甘草(一兩,加上之前的,總共四兩),就成了甘草瀉心湯。(張仲景的醫方)用來治療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用攻下的藥物,導致病人腹瀉,而且拉出來的東西沒消化完全,肚子裡有雷鳴聲,心下部位痞硬脹滿,想吐而且心煩。醫生再次使用瀉藥,結果「痞」的狀況更嚴重,這不是因為邪熱造成的,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邪氣上逆,所以才會導致痞硬的狀況。(因為使用瀉藥後,體內虛弱,胃氣虛弱,損傷了陰氣,所以要加入甘草來調和中焦,補養胃氣,恢復真陰,退去虛熱。
總的來說,腹脹、腹瀉的狀況多屬於虛證,而大便不通暢則屬於實證。 甘草的藥性是甘甜的,會讓人感到脹滿,所以腹脹的病症要忌用甘草。但是《別錄》和甄權都認為甘草可以消除脹滿,因為脾胃功能強健,脹滿自然就會消除。張仲景用甘草來消除痞,難道不是因為它有散除脹滿的作用嗎?另外,這裏說的是因為傷寒引起的腹瀉和腸鳴。雜病中的腸鳴,也多是因為脾胃虛弱。醫經說:「脾胃虛弱就會導致腸鳴和腹脹。」還說:「中氣不足,腸子就會不停地發出鳴叫聲。」應該用人參、白朮等補養的藥物,再加入甘草、黃芩、黃連、枳實、乾薑等來治療。
朱丹溪說:「腹中水聲是因為火邪激動體內的水液,應該用二陳湯再加入黃芩、黃連、梔子來治療。」)
生薑瀉心湯:
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入生薑(四兩),就成了生薑瀉心湯。(張仲景的醫方)用來治療因為發汗而使病症解除後,胃氣不和,心下部位痞硬,乾嘔、打嗝,吃東西感覺有臭味,吃下去的東西沒有消化就排出來,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因為邪氣上逆,體內有痰飲阻隔胸膈,所以感到痞硬。因為中焦之氣不調和,所以會乾嘔。因為胃氣虛弱而火邪亢盛,邪熱阻礙消化,所以吃下去的東西沒有消化就排出來。
脅下有水氣,是因為脾土虛弱不能控制水液,所以會腹中雷鳴腹瀉,這種情況叫做協熱利。因為發汗後胃氣虛弱,體內陽氣受到損傷,所以加入生薑來散邪、化痰、益胃、恢復陽氣。劉河間說:「腹瀉排出的東西如果顏色有改變,那就是有熱邪;如果排出的東西清澈寒冷,那就是有寒邪。如果肛門乾燥澀痛,小便發黃赤,即使排出的東西顏色沒有改變,還是屬於熱證。這是因為火性急速,食物吃下去就立刻排出來,來不及消化,這就叫做邪熱阻礙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