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十一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上 (4)

1. 疏邪飲

治痘疹初起發熱。凡氣血強盛,無藉滋補者,單宜解邪,此方為主。以代升麻葛根湯及蘇葛等方,最為穩當。

芍藥(酒炒),柴胡(倍用),甘草(炙),蘇葉,荊芥穗(減半),水煎熱服。無火者。加生薑三片。

火盛內熱者加黃芩,渴者加葛。

去蘇葉荊芥,加乾葛黃芩連翹,名柴葛煎。治痘疹表熱,及瘟疫等症。

白話文:

這個方劑[疏邪飲]是用來治療痘疹剛開始發病時的發燒症狀。凡是體質強壯、氣血旺盛,不需要額外進補的人,只需要解除病邪,這個方子最適合使用。它可以取代升麻葛根湯、蘇葛湯等其他方劑,效果最為穩妥。

藥方組成是:芍藥(用酒炒過)、柴胡(用量加倍)、甘草(炙烤過)、紫蘇葉、荊芥穗(用量減半),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如果沒有明顯發熱症狀,可以加入三片生薑。

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導致內熱,可以加入黃芩;如果口渴,則可以加入葛根。

把紫蘇葉和荊芥去除,加入葛根、黃芩、連翹,就成了[柴葛煎]。它可以治療痘疹表熱以及瘟疫等疾病。

2. 參蘇飲

治痘症初起,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

方見卷五下表里門。

風寒客於外,故用柴蘇乾葛以發表。痰嗽壅於內,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後,中外必虛,人參甘草,急固其虛。此則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氣不虛,表裡無失,斯良劑矣。

白話文:

治療痘疹剛開始發作,因為感受風寒而發高燒,身體沉重、頭痛,痰多咳嗽。

這個藥方記載在第五卷下冊表里門。

因為風寒侵襲體表,所以用紫蘇、乾葛來發散體表的風寒。因為痰飲壅塞在體內,所以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來調理體內。等邪氣去除後,身體內外必然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來快速補足虛損。這樣就能使體表平和,痘疹容易透發出來;使體內平和,氣也不會虛弱;表裡都沒有缺失,這就是很好的藥方。

3. 惺惺散

發熱之初,未明是痘,形體怯弱者宜之。

人參,白朮,甘草,細辛,白茯苓,天花粉,白芍藥,桔梗(各七分。)

參苓朮草,防其虛也。細辛桔梗,所以疏其陽。花粉白芍,所以和其陰。

白話文:

在剛開始發燒的時候,還不確定是不是長痘子,而且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有:人參、白朮、甘草、細辛、白茯苓、天花粉、白芍藥、桔梗,每種藥材各取七分。

使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是為了防止身體更加虛弱;使用細辛、桔梗,是為了疏通體內的陽氣;使用天花粉、白芍藥,是為了調和體內的陰氣。

4. 透邪煎

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而勢自輕減。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芍藥(酒炒一二錢),防風(八分),荊芥穗(一錢),升麻(三分),甘草(炙七分),水煎服。如熱甚脈洪滑者,加柴胡一錢。此外凡有雜症,俱可隨宜加減。

白話文:

麻疹剛開始發熱,疹子還沒發出來的時候,最怕用錯藥。所以說疹子還沒出來之前,不適合用藥。然而,如果能用對藥、幫助身體順利排出邪氣,那麼毒素就容易散開,病情也會自然減輕。想要穩妥起見,應該先用這個方子為主。

藥方內容:

當歸(二到三錢),芍藥(用酒炒過,一到二錢),防風(八分),荊芥穗(一錢),升麻(三分),甘草(炙過,七分),用水煎服。如果發熱很嚴重,脈象洪大滑數,可以加柴胡一錢。此外,如果有其他併發症狀,都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加減藥材。

5. 麻黃湯

治痘疹天寒腠密,表熱壯盛。

方見卷三上表散門

解表之藥有三品,辛涼辛溫辛熱也。夏月表氣易泄,宜用辛涼。春秋表氣平調,宜用辛溫。若天寒之時,表氣閉密,辛涼辛溫,不能解散,故以麻黃桂枝之辛熱者以主之,亦各當其可而已。佐以杏仁,利其氣也。佐以甘草,和其氣也。

白話文:

治療痘疹時,如果遇到天氣寒冷、皮膚毛孔緊閉,並且身體表面發熱強盛的情況。

這個方劑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第三卷上冊的「表散門」章節。

解表藥物有三種屬性:辛涼、辛溫、辛熱。夏天時,體表之氣容易發散,適合使用辛涼藥物;春秋兩季,體表之氣平和調和,適合使用辛溫藥物。如果是在寒冷的天氣,體表之氣閉塞緊密,辛涼和辛溫的藥物都無法有效疏散,因此要用麻黃、桂枝這種辛熱的藥物來主導治療,也是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而已。再搭配杏仁,是為了疏利氣機;搭配甘草,是為了調和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