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七上 (1)
卷七上 (1)
1. 人參白虎湯
原治太陽中喝,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本方原先是用來治療太陽病中,因為身體受寒邪侵襲而出現的症狀,像是流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2. 竹葉石膏湯
治虛煩燥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喻嘉言曰:按此二方,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而東垣論消渴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疽。其不能食者,必成中滿鼓脹。一變其方為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參,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
再變其方為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熟甘草知母,加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蠍。而為之辭曰,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三消皆可用,予實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薺耆湯,潔古之清涼飲子。
俱從此方增入他藥,引入他臟。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後賢之所以為後賢耶。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煩躁口渴。
以上這兩個方子都收錄在第八卷的瀉火門。
喻嘉言說:仔細研究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火熱傷害肺胃,用來清熱止渴的好藥方。所以,消渴病發生在上焦(胸腔以上)的,一定會採用這些方子。李東垣用它來治療膈消(上消,以上消渴症為主),張元素(潔古)用它來治療能吃卻口渴的病症。至於那些不能吃又口渴的,則用錢乙的白朮散,再加倍葛根。李東垣認為消渴病到了末期,能吃的,一定會引發頭部或背部的疔瘡;不能吃的,一定會形成腹脹腹滿。於是他將原方改成了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甘草、熟甘草、人參,再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
之後,他又把方子改成了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甘草、熟甘草、知母,再加入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蠍。並且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使藥效緩和,不僅不會導致腹脹,也不會向下發展成下消(下消渴症,以下消渴症為主)。他說三消(上消、中消、下消)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我實在不敢相信是真的。之後像《三因方》的石子薺耆湯、張元素的清涼飲子。
都從這個竹葉石膏湯的基礎上加入其他藥物,將藥力導向其他臟腑。完全失去了原本快速救援肺胃的用意,這就是後世醫家之所以成為後世醫家的原因嗎?(意思是後世醫家雖然有進步,但也失去了原方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