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二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上 (3)

1. 左歸丸

(景岳),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遺淋不禁,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或昏暈眼花,耳聾。凡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萸肉,枸杞,菟絲子(制),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用),丸法如前。每食前,滾清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如純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鹿膠枸杞加女貞子麥冬三兩。

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三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上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走腎。

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爾。

白話文:

這是由張景岳提出的左歸丸,用來治療腎臟真陰(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身體的營衛之氣,導致身體逐漸衰弱的狀況。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虛熱往來(忽冷忽熱)、自汗盜汗(白天或晚上不自主出汗)、精神恍惚無法集中、血不歸經(可能指婦科問題)、小便失禁或淋漓不盡、口乾舌燥、腰痠腿軟、頭昏眼花、耳鳴耳聾等。凡是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相關的症狀,都應該儘快增強腎水的功能,補養左腎的陰精,使精血充足,此方就可以派上用場。

主要成分有:熟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枸杞、菟絲子(製過)、鹿角膠(敲碎炒成珠狀,四兩)、牛膝(用酒洗過蒸熟,如果滑利過頭則不用)、龜板膠(切碎炒成珠狀,四兩,如果體質不適合則不用),製成藥丸的方法與之前相同。每次飯前用熱開水或淡鹽水送服一百多顆藥丸。如果屬於純陰不足、虛火上炎的狀況,應該用純陰且靜的藥方,在此方基礎上去掉鹿膠、枸杞,加上女貞子、麥冬各三兩。

如果火邪灼傷肺部,導致肺陰不足、乾咳,可以加百合三兩。如果氣虛,可以加人參三、四兩。如果大便乾燥結硬,去掉菟絲子,加肉蓯蓉三兩。如果血虛且有輕微停滯,加當歸四兩。如果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用鹽水炒過。如果臟腑平和沒有火氣,只是腎氣不足,可以加破故紙三兩、蓮子肉(去心)和胡桃肉各四兩,龜板膠就不用了。以上提到的藥物,都是滋養腎陰的,所以只要是屬於陰分的藥物,都會歸於腎臟。

有人說必須使用引導藥,那是因為不了解藥理。

2. 左歸飲

(景岳),治腎水乾枯,虛水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將成噎膈。治之於早,無不愈也。嘗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治瘧疾而兼燥證,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宜。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甘枸杞(二錢),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三四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

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脾熱易飢者,加芍藥二錢。腎虛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此壯水之劑,乃一陰煎四陰煎之主方也。(按六味乃虛中挾濕熱而滯者宜之。若純虛者,無取澤瀉之泄,丹皮之涼也,宜以此甘純之劑平補之。)

白話文:

這是張景岳提出的「左歸飲」,用來治療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陰氣虧虛,造成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三陽經絡阻塞、小便不通,以致發展成食道堵塞的症狀。如果在早期治療,通常都能治癒。

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加上當歸和芍藥,來治療傷寒導致舌頭發黑、嘴唇焦乾、非常口渴的症狀。這一定是服用了太多攻伐性的寒涼藥物所導致的,這個方子可以挽救。如果瘧疾患者同時有乾燥的症狀,而且發熱比怕冷明顯,這個方子更適合。

方子裡的藥材包括:

熟地黃(三、四錢,甚至可以加到一、二兩),山藥,枸杞(二錢),茯苓(一錢半,炙過),甘草(一錢),山茱萸(一、二錢,怕酸的人可以少用),如果肺熱而心煩,可以加麥冬二錢。有血瘀的情況,可以加牡丹皮二錢。心煩躁熱,可以加玄參二錢。血熱妄動,可以加生地黃三、四錢。陰虛不寧,可以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可以加牛膝二錢來引導藥力下行。

血虛又乾燥停滯,可以加當歸二錢。脾胃有熱容易餓,可以加白芍二錢。腎虛導致骨蒸潮熱、多汗,可以加地骨皮二錢。這個方子是壯大陰液的藥方,也是一陰煎和四陰煎的主要基礎方。(六味地黃丸適合用在虛弱但又夾雜濕熱而停滯的情況。如果是單純虛弱,就不需要澤瀉的利濕和牡丹皮的清熱,應該用這種甘甜純正的藥方來平和的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