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十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下 (2)

1. 桂枝茯苓丸

金匱云: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徐忠可曰:婦人行經時遇冷,則余血留而為症。症者,謂有形為徵。

然症病女人恆有之,或不在子宮,則仍行經而受孕,經斷即是孕矣。未及三月,將三月也。既孕而仍見血,謂之漏下。今未三月,而漏下不止,則養胎之血傷,故胎動也。假使胎在臍下,則真欲落矣。今在臍上,是每月湊集之新血,因症氣相妨而為漏下,實非胎病,故曰症痼害。

宿疾難愈曰痼,無端而累之曰害。至六月胎動,此宜動之時矣。但較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下血,則已斷血三月不行,乃復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症反堅牢不去,故須下之為安耳。)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藥,等分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芍藥,一陽一陰,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以之破惡血,消症癖。而不嫌於傷胎血者,所謂有病則病當之也。且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氣而消本寒。症之成,必挾濕熱為窠囊,苓滲濕氣。丹清血熱。芍藥斂肝血而扶脾,使能統血,則養正即所以去邪耳。

然消症方甚多,一舉而兩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頻,更巧。要知症不礙胎,其結原微,故以漸磨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婦女本來就有癥瘕的毛病,月經剛停還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持續不斷的陰道出血,而且感到胎動在肚臍上方,這種情況是因為癥瘕固結造成的危害。如果懷孕六個月才感到胎動,那可能是因為前三個月月經正常時,胎兒活動的緣故。若是懷孕後出血,則是停經三個月後出現的胎漏現象。之所以血流不止,是因為癥瘕還在的緣故。應該用藥去除癥瘕,可以用桂枝茯苓丸來治療。(徐忠可說:婦女在月經期間受寒,殘餘的血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癥瘕。所謂的「癥」,是指有形的結塊。)

癥瘕這種病在婦女身上很常見,有時不一定在子宮,可能還會正常來月經並受孕,一旦停經就表示懷孕了。停經不到三個月,也可以說快到三個月了。懷孕後仍然出現陰道出血,就稱為「漏下」。現在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持續不斷的陰道出血,表示養胎的血受損,所以才會有胎動的感覺。如果胎兒在肚臍下方,那可能真的要流產了。現在胎動在肚臍上方,是因為每個月積聚的新血,因受到癥瘕的阻礙而導致漏下,實際上不是胎兒的問題,所以說是癥瘕造成的危害。

舊病難以治癒稱為「痼」,無緣無故地連累到其他地方稱為「害」。等到懷孕六個月才感到胎動,這才是胎動正常的時機。但與前三個月月經正常時胎動出血的情況相比,現在是停經三個月後又出現出血不止,表示之前的漏下是新血外洩,而癥瘕反而更加堅固難除,所以必須用藥去除,才能平安。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後熬煮)、芍藥,等分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大小如兔子的糞便,每天飯前服用一丸。如果沒效果,可以增加到三丸。

桂枝和芍藥,一個屬於陽,一個屬於陰;茯苓和牡丹皮,一個調氣,一個活血,可以調節身體的寒熱,扶助正氣。桃仁可以破除瘀血,消除癥瘕。用藥不會傷害胎兒的血,是因為要「有病就該治病」。而且癥瘕的開始,一定是因受寒而起,桂枝可以化解氣機,消除根本的寒邪;癥瘕形成後,必定夾雜著濕熱,像個巢穴一樣,茯苓可以滲濕,牡丹皮可以清除血熱。芍藥可以收斂肝血,扶助脾氣,使脾可以統攝血液,扶助正氣就能去除邪氣。

雖然消除癥瘕的方子有很多,但能夠一次達到兩個目的,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巧妙的了。每次服用的劑量很少但次數多,更加巧妙。要知道癥瘕不一定會影響到胎兒,它的結塊原本就很小,所以要用藥慢慢磨除。

2. 乾薑人參半夏丸

(金匱),治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一兩),半夏(二兩),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諸嘔吐酸,皆屬於火。此言胃氣不清,暫作嘔吐者也。若妊娠嘔吐不止,則因寒而吐,上出為嘔。不止,則虛矣。故以半夏治嘔,人參補虛,而以生薑汁協半夏,以下其所逆之飲。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懷孕期間嘔吐不止的情況。

藥材組成是: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然後用生薑汁調和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一般來說,各種嘔吐酸水的情況,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火。這裡說的嘔吐,是指胃氣不清,暫時性的嘔吐。但如果懷孕期間嘔吐不止,通常是因為體內有寒氣,寒氣往上衝導致嘔吐。嘔吐不停,就會變得虛弱。所以用半夏來止嘔,用人參來補虛,再用生薑汁來幫助半夏,把往上逆行的水飲往下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