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下

2. 胎產門

(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朱丹溪曰:產後當大補氣血,雖有雜證,從末治之。此二說雖若近理,而實未可奉為定訓也。蓋人之氣秉,萬有不齊,而胎前產後之虛實寒熱,人人各殊。是以用藥之難,當如盤珠,不可膠柱而鼓瑟。今女科每執方以概治諸病,其為害不知若干人矣。)

白話文:

王節齋說:調理孕婦的身體,重點在於清熱和滋養血液。白朮能補養脾胃,是安胎的主要藥物。黃芩能清除體內熱邪,也是安胎的特效藥,因為它能清熱。朱丹溪說:產後應當大力補養氣血,即使有其他雜症,也暫且不要治療。這兩種說法雖然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不能奉為絕對的準則。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稟賦千差萬別,懷孕前和生產後身體的虛實、寒熱狀況,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用藥的難度,就像在盤子上轉動珠子一樣,要非常謹慎,不能固執己見、刻板地使用藥方。現在婦科常常拿著固定的藥方來治療各種疾病,這種做法造成的危害不知道有多少人啊。

3. 膠艾湯

(金匱),仲景云: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忽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此概言婦人下血,宜以膠艾湯溫補其血。而妊娠亦其一,但致病有不同。無端漏下者,此平日血虛而加客邪,半產後續下血不絕,此因失血血虛,而正氣難復。

若妊娠下血,因瘕者固有之。而兼腹中痛,則是因胞阻。阻者,阻其欲行之血,而氣不相順,非症痼害也。故同以膠艾湯主之,養陰補血,莫如四物。血妄行,必挾風而為痰濁。膠以騾皮為主,能去風,以濟水煎成,能澄濁。艾性溫而善行,能導血歸經。甘草以和之,使四物不偏於陰,三味之力也。

而運用之巧,實在膠艾。)

乾地黃(六兩),艾葉,當歸(三兩),芎藭,阿膠,芍藥(四兩),甘草(二兩),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二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一方加乾薑二兩。(胡氏治胎動,無干姜。)嚴氏治胎動,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千金翼治從高墜下,損傷五臟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加乾薑。

又方阿膠一斤,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良方)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指迷方加秦艽。

白話文:

(出自《金匱要略》)張仲景說:婦女有陰道不正常出血的,有小產後持續出血不止的,有懷孕期間忽然出血的,如果懷孕時腹痛,是因為胎兒受阻所致,都可以用膠艾湯來治療。(這裡總體說明婦女出血的情況,都適合用膠艾湯來溫養補血。懷孕出血也是其中一種,但致病原因有所不同。無故陰道出血,這是平時血虛又加上外邪入侵;小產後持續出血不止,是因為失血導致血虛,正氣難以恢復。

如果是懷孕出血,因為有腫塊而引起的,本來就有。但同時腹痛,則是因為胎兒受阻。所謂「阻」,是阻礙了血液正常運行,導致氣血不順,並非嚴重的痼疾。所以都用膠艾湯治療,養陰補血,沒有比四物湯更好的了。血不正常妄行,必定夾雜著風邪和痰濁。阿膠主要成分是驢皮,能祛風;用水煎煮,能清除濁氣。艾葉性溫而善於運行,能引導血歸於正常經脈。甘草調和藥性,使四物湯不偏於陰,這三味藥材都有各自的功用。

而運用的巧妙,關鍵在於阿膠的功效。)

藥材:乾地黃(24克),艾葉,當歸(12克),川芎,阿膠,白芍(16克),甘草(8克)。用水1000毫升,清酒600毫升,一起煮,煮到剩400毫升,去渣,放入阿膠,使之完全溶解。每次溫服2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沒有好轉,再用此方,但可以加乾薑8克。(胡氏醫案治療胎動不安時,沒有加乾薑。)嚴氏醫案治療胎動不安、經血不止、腰痛、腹脹、心慌氣短,加黃耆。千金翼醫案治療從高處摔下,損傷五臟導致吐血,以及金瘡導致經脈斷絕的,加乾薑。

另外有一個方子:阿膠半斤,用蛤粉炒過,再加幾根艾葉,也叫膠艾湯。(出自《良方》)可以治療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者胎動上搶心口。如果出血腹痛,指迷方中可以加入秦艽。

4. 當歸芍藥散

(金匱),治婦人懷妊,腹中㽲痛。(音鳩,又音絞,急痛也。)

芍藥(一斤),澤瀉(半斤),茯苓,白朮(四兩),當歸,芎藭(三兩)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㽲痛者,正氣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郁不伸。鬱而求伸,土氣不調,則急痛矣。故以歸芍養血,苓朮扶脾。澤瀉瀉其有餘之舊水,芎藭暢其欲遂之血氣。不用黃芩,㽲痛因虛,則稍挾寒也。然不用熱藥,原非大寒,正氣充,則微寒自去爾。

白話文:

這是治療婦女懷孕期間,肚子突然絞痛的藥方。

藥方組成是:芍藥一斤、澤瀉半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當歸三兩、芎藭三兩。將這六味藥材搗成散劑,每次取一小撮,用酒調和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所謂的肚子絞痛,是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導致陰氣得以侵犯陽氣,而水濕之氣勝過脾土的功能,使得脾氣鬱結而無法舒展。鬱結就會想要舒展,但脾土的氣機又失調,於是就產生了絞痛。因此用當歸和芍藥來養血,用茯苓和白朮來健脾。澤瀉則能瀉去體內多餘的舊水,芎藭則能疏通想要順暢的血氣。這個方子沒有用黃芩,是因為絞痛的產生是因為虛弱,並且稍帶一點寒氣。然而方中也沒有用溫熱的藥材,是因為這並不是大寒的情況,只要身體的正氣充足,微弱的寒氣自然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