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九上 (10)
卷九上 (10)
1. 清氣化痰丸
治熱痰。(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痰隨火而升降。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順其氣也。)
半夏(薑製),膽星(兩半),橘紅,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栝蔞仁(去油),黃芩(酒炒)茯苓(一兩),薑汁糊丸。淡薑湯下。
此治痰火之通劑也。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栝蔞,以平熱氣。陳皮以順裡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盜,盜平則還為良民,而復其業矣。火退則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白話文:
清氣化痰丸
治療因熱引起的痰。(體內氣過盛就會化為火,液體過多就會變成痰,痰會隨著火向上或向下流動。所以治療痰,必須先平降體內的火。要平降火,就必須先疏通體內之氣。)
藥材包含:薑汁製半夏、膽南星(各一半的量),橘紅,麩皮炒過的枳實,去皮尖的杏仁,去油的栝樓仁,酒炒黃芩,茯苓(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薑汁調製成糊狀,再製成藥丸。服用時用淡薑湯送服。
這是一種治療痰火的通用藥方。半夏和膽南星,用來乾燥體內濕氣;黃芩和栝樓,用來平息體內熱氣。陳皮用來調理體內之氣,杏仁用來平降上逆之氣,枳實用來破除體內積滯之氣,茯苓用來疏通體內水氣。水濕、火熱,都是產生痰的根本原因。氣過於亢奮而化為火,就像人民反叛而成為盜賊一樣,當盜賊被平定後,就會恢復成良民,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火被平息後,就會恢復成正常的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所以,化痰必須先從清降體內的氣開始。
2. 蘇子降氣湯
(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肺為氣主,火升克肺,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大便不利。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故暫通復秘。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自通,當求溫暖之劑。)
蘇子,半夏,前胡,厚朴(姜炒),橘紅,當歸(一錢),甘草(炙),肉桂(五分),加姜煎。一方無桂,有沉香。
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亦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又以散外寒也。(風痰壅盛,多挾外感。)當歸潤以和血,甘草甘以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官桂引火歸元也。(玉機微義曰:此散郁和中之劑。準繩曰:口鼻出血,皆由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升。
法當先順其氣,氣降則血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一錢。下養正丹,洛按方內多發表破氣動血之藥。養正丹。金石烹煉而成。皆偶用治標之劑。未可以為定訓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蘇子降氣湯,出自《局方》,主要治療虛火上炎,導致氣機升降失常的病症。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上半身氣盛而下半身虛弱,痰液堆積,引起喘咳、嘔血,或者大便不通暢。(肺是主氣的,如果火氣上炎克制肺,就會導致氣往上衝,痰液湧出,引起喘或咳嗽,嚴重時會嘔血。火熱煎熬津液,只升不降,所以大便不通。也有因為氣痛導致便秘,使用通便藥反而更不通,即使暫時通了又會便秘。因此導致下血的,也應該先調理氣機,氣順了,大便自然就通了,這時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
藥方組成有:蘇子、半夏、前胡、厚朴(用薑炒過)、橘紅、當歸(一錢)、甘草(炙烤過)、肉桂(五分),加薑一起煎煮。另一個方子沒有肉桂,但有沉香。
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這些藥都能夠降逆上行的氣,同時也能夠化痰,氣順暢了,痰也跟著排出了。這些藥也能夠發散體表,既能疏通內部的壅塞,又能驅散外來的寒氣。(風寒夾雜痰液堆積的情況,常常伴隨著外感。)當歸滋潤以調和血脈,甘草甘甜以緩和中焦。因為是下虛上盛,所以要用肉桂引導火氣歸於下元。(《玉機微義》說:這是疏散鬱結、調和中焦的藥方。《準繩》說:口鼻出血,都是因為上盛下虛,氣只升不降,血跟著氣往上走。
治療方法應該先順氣,氣降了,血自然就回到經脈中。適合用蘇子降氣湯,再加入人參、阿膠各一錢。也可以配合使用下養正丹。洛氏認為方子裡多是用於發散、破氣、活血的藥。養正丹是用金石煉成的,這些都是偶爾用來應急的藥,不能把它們當作固定的治療法則。)
3.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白果(三十枚炒黃去殼),麻黃(薑製),款冬花(三錢),桑白皮(蜜炙),蘇子(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錢半),甘草(一錢),半夏(三錢),加姜煎。
表寒宜散,麻黃杏仁桑皮甘草,辛甘發散,瀉肺而解表。裡熱宜清,款冬溫潤,白果收澀,(善化濁痰。)定喘而清金。蘇子降肺氣,黃芩清肺熱,半夏燥濕痰,以共成散寒疏壅之功也。
白話文:
此方名為「定喘湯」,主要治療肺虛體質又感受寒邪,導致氣逆、胸膈發熱而引起的哮喘。(胸膈內有黏稠的痰液,加上外感非時的寒邪,就容易引發哮喘。這是因為寒邪束縛體表,陽氣鬱積在胸膈之中,無法向外宣洩,所以導致胸膈發熱、氣機上逆。呼吸時聲音粗重稱為「哮」,這是外感邪氣造成的。呼吸急促稱為「喘」,這是肺氣虛弱不足的表現。)
此方使用以下藥材:白果(三十枚,炒黃去殼),麻黃(用薑製過),款冬花(三錢),桑白皮(用蜂蜜炙過),蘇子(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一錢半),甘草(一錢),半夏(三錢),加生薑一起煎煮。
針對表寒,應當疏散,所以使用麻黃、杏仁、桑白皮、甘草,這些辛甘的藥物可以發散,瀉肺氣而解表邪。針對裡熱,應當清瀉,所以使用性味溫潤的款冬花,以及能夠收斂固澀的白果(善於化解濁痰),它們可以平定哮喘並清肺熱。蘇子能降肺氣,黃芩能清肺熱,半夏能燥濕化痰,這些藥物共同發揮散寒、疏通壅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