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上 (9)

1.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或加全蠍。

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屬風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氣。和脾氣。)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蠍者,以散肝風也。(中風體虛有痰者。宜六君子或四君子湯。調下此散。)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星香散」,是用來治療中風後痰很多,而且體型肥胖但不口渴的人。

藥材包含:膽南星(八錢)、木香(二錢),將它們磨成粉末服用,也可以加入全蠍。

膽南星是乾燥痰液的藥材,用牛膽汁來處理,目的是去除它的毒性。而且牛膽汁還有幫助肝膽的功效(因為中醫認為肝膽對應風木),再搭配木香,是利用它能運行氣機,使痰容易排出。(木香能疏通肝氣、調和脾氣)身體肥胖又不口渴,就知道應該用乾燥的藥材來處理。加入全蠍,是為了散去肝風。(中風而且身體虛弱又有很多痰的人,應該用六君子湯或四君子湯來調養身體,再搭配服用這個藥粉。)

2. 牛黃丸

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風暑濕,或感風寒者,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數日一發,或一日數發。發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瘛瘲抽掣,口目喎斜,或隨臟氣作六畜之聲。)

膽星,全蠍(去足焙),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殭蠶(洗焙),防風,天麻(錢半),麝香(五分。),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末為丸,荊芥薑湯下。

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蠍,辛散之味。殭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去頭面遊風。)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按牛黃丸之方頗多,互有異同。然大要在於搜風化痰,寧心通竅,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

若中臟者宜之,如中腑中血脈者,反能引風入骨。此方藥味頗簡,故姑錄之,以概其餘也。)

白話文:

這個牛黃丸是用來治療因為風邪引起的癲癇、昏迷、胸悶,以及流口水、抽搐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風邪、暑熱、濕氣侵襲,或是感受風寒,或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臟腑之氣逆亂,鬱積而生痰,阻塞經絡,氣血不通而發病。發病可能數日一次,也可能一日數次。發作時會頭暈跌倒,昏迷不醒人事,全身抽搐、口眼歪斜,有時還會隨著臟腑之氣發出像動物叫聲。)

藥方組成:膽南星、全蠍(去除足部烘烤)、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殭蠶(洗淨烘烤)、防風、天麻(一錢五分)、麝香(五分)。將紅棗肉煮軟,和水銀五分一起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其他藥材粉末混合製成藥丸。用荊芥生薑湯送服。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化痰的功效。天麻、防風、膽南星、全蠍等藥材味道辛散。殭蠶和蟬蛻則有清熱化痰的作用。白附子是治療頭面疾病的藥物,能祛除頭面部的風邪。這些藥材都能夠疏散肝風、化解痰結。麝香有開竅的功效,水銀則能劫痰。用薑芥引導藥性,也是為了驅散風邪,使痰液容易排出。(牛黃丸的配方有很多種,內容略有不同。但主要的功效都在於疏散風邪、化解痰濕、寧心安神、開通竅道,常用冰片、麝香、牛黃、雄黃、金箔、珍珠、犀角、琥珀等藥材。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病邪侵犯臟腑的癲癇,但如果病邪侵犯的是六腑或血脈,反而可能把風邪引入骨髓。這個藥方藥味比較簡單,所以先記錄下來,藉此概括說明其他相關藥方。)

3. 貝母丸

消痰熱,潤肺止嗽,或肺癰肺痿,乃治標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貝母一兩,宜加百藥煎蓬砂天竺黃各一錢五分,尤妙。如無百藥煎,即醋炒文蛤一錢亦可,或粟殼亦可酌用。若治肺癰,宜加白礬一錢,同貝母丸服如前法,最妙。

白話文:

貝母丸可以消除痰熱,潤肺止咳,對於肺癰(肺膿瘍)和肺痿(肺部萎縮)等疾病,是治療症狀的好藥。

使用貝母一兩磨成粉末,用砂糖或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像龍眼一樣。可以含在嘴裡慢慢融化,也可以直接嚼服。如果想要快速止住長久的咳嗽,每用貝母一兩,可以加入百藥煎、硼砂、天竺黃各一錢五分,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百藥煎,可以用醋炒過的文蛤一錢代替,或者也可以酌量使用罌粟殼。如果治療肺癰,可以加入白礬一錢,和貝母丸一起服用,效果最好。

4. 清肺飲

治痰濕氣逆而咳嗽。(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咳。脾有停濕,則生痰而作嗽。病有五臟六腑之殊,而其要皆歸於肺。以肺為五臟華蓋,下通膀胱,外達皮毛,為氣之主,而出聲也。大法新嗽脈浮為表邪,宜發散。脈實為內熱,宜清利。脈濡散為肺虛,宜溫補。久嗽曾經解利,以致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嗽藥。

素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曰:五臟六腑,俱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風寒暑濕之邪,自皮毛入,內傳臟腑,而為嗽也。有自內發者,七情飢飽,內有所傷,則邪氣上逆。

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也。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不留於皮毛,徑傷臟腑,而成傷寒溫熱諸病。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只在本臟,未傳入肺。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飢飽之嗽,必久而後發也。)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火嗽加青黛栝蔞海石,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濕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燥痰加栝蔞知母天冬。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火,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薑汁傳送。

黃昏嗽為火浮於肺,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菀之類。久嗽肺虛,加參耆。如肺熱,用沙參。

此治嗽之通劑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五味斂肺而寧嗽,茯苓除濕而理脾。橘紅行氣,甘草和中。桔梗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表也。

白話文:

這個「清肺飲」是用來治療因為痰濕阻滯,導致氣逆而引起的咳嗽。

(咳嗽的原因,有可能是肺部受到火邪侵擾,導致氣機上逆;也可能是脾臟停滯濕氣,產生痰液而引起咳嗽。雖然咳嗽的病因可能跟五臟六腑都有關係,但主要還是跟肺有關。因為肺就像五臟的保護傘,向下連接著膀胱,對外連結著皮膚毛孔,是主導氣的運行,也是發出聲音的器官。一般來說,新發生的咳嗽,如果脈搏浮在表面,表示是外感風邪,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脈搏堅實有力,表示是體內有熱,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如果脈搏細軟無力,表示是肺氣虛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咳嗽很久,而且曾經用過瀉下的藥物,導致肺和胃都虛弱,吃不下東西,就應該用溫中健脾胃的方法,同時搭配治療咳嗽的藥物。

《素問》這本書說:「肺為什麼會讓人咳嗽呢?」回答是:「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而已。」皮膚毛髮跟肺是相互關聯的,所以當皮膚毛髮先感受到邪氣的時候,邪氣就會從這個關聯的地方入侵。五臟各有發病的時節,如果不是在該發病的時節,就會把病傳給其他臟腑。有些咳嗽是從外感受到的,肺主管皮膚毛髮,風、寒、暑、濕這些邪氣會從皮膚毛髮侵入,然後傳入到臟腑,引起咳嗽。有些咳嗽則是從內發生的,像是情緒起伏、飢餓或飽脹這些因素,如果體內受到損傷,邪氣就會向上逆行。

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所以五臟的邪氣會往上蒸騰到肺,而引起咳嗽。但是,風、寒、暑、濕這些邪氣,有時候並不會引起咳嗽,那是因為感受到的邪氣太重,沒有停留在皮膚毛髮,而是直接侵犯臟腑,形成像是傷寒、溫病、熱病之類的疾病。情緒起伏也可能不會馬上引起咳嗽,那是因為病症還很輕微,只停留在原本的臟腑,還沒有傳到肺。所以,傷寒的病如果出現咳嗽,反而表示病情比較輕微;而情緒、飢餓、飽脹引起的咳嗽,通常會比較久才會發作。)

這個藥方裡的藥材有:杏仁(要去掉外皮和尖端)、貝母、茯苓(各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各五分),加上生薑一起煎煮。

如果咳嗽有火氣,可以加上青黛、栝蔞、海石;如果是因為消化不良、積食而有痰,可以加上香附、山楂、枳實。如果是濕痰,就把貝母拿掉,改用半夏、南星;如果是燥痰,就加上栝蔞、知母、天冬。如果咳嗽是發生在上午,屬於胃火引起的,應該清胃火,加上石膏、黃連;如果咳嗽是發生在下午,屬於陰虛引起的,應該滋養陰液、降火,加上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知母、黃柏、麥冬、天冬,用竹瀝、薑汁一起送服。

如果是黃昏時咳嗽,是因為虛火浮在肺部,不能用寒涼的藥,應該用五倍子、五味子、訶子,來收斂、降火。如果是勞累過度導致咳嗽,甚至咳出血,大多是肺部受熱邪侵擾,應該加上當歸、白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菀之類的藥材。如果是久咳、肺虛,可以加上人參、黃耆;如果是肺熱,可以改用沙參。

這個藥方是治療咳嗽的通用方。杏仁可以疏通肌肉、散寒、降氣、潤燥;貝母可以清火、散結、潤肺、化痰;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寧靜咳嗽;茯苓可以去除濕氣、調理脾胃;橘紅可以行氣;甘草可以調和藥性;桔梗可以清肺、疏通胸膈、引導藥性上升,而且還可以開通壅塞、發散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