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上 (7)

1. 辰砂散

(靈苑),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諸癇因驚恐憂怒,火盛干心,痰塞心竅,發時卒倒搐掣,叫吼吐涎,食頃乃醒。身熱脈浮在表者,陽癇,屬六腑,易治。身冷脈沉在裡者,陰癇,屬五臟,難治。其實痰火與驚而已,癲狂亦由於此。)

辰砂(光明者一兩),乳香(光瑩者),棗仁(五錢炒),溫酒調下,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若驚寤,不可復治。辰砂鎮心瀉心火,乳香入心散瘀血,棗仁補肝膽而寧心。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本事)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白話文:

辰砂散

(靈苑)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風痰引起的抽搐、癲癇、精神失常等心臟疾病。(各種抽搐是因為受到驚嚇、恐懼、憂愁、憤怒,導致心火旺盛,痰阻塞心竅,發作時會突然昏倒、抽搐、四肢抖動、大叫、吐口水,過一會兒才會醒來。發作時身體發熱、脈搏浮在表面的,屬於陽癇,與六腑有關,比較容易治療;發作時身體冰冷、脈搏沉在裡面的,屬於陰癇,與五臟有關,比較難治療。其實這些病都是痰和火以及驚嚇引起的,精神失常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這個藥方用:光亮的辰砂一兩,光澤透明的乳香,炒過的酸棗仁五錢。用溫酒調和後服用,讓病人盡量喝醉,然後讓他們睡一兩天不要動。如果中途驚醒,就沒辦法治療了。辰砂可以鎮靜心神,瀉掉心火;乳香可以進入心臟,散去瘀血;酸棗仁可以補養肝膽,安定心神。如果加入人參一兩,用蜂蜜做成彈丸大小的藥丸,就叫做寧志膏。(出自《本事方》)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治療效果一樣。

2. 三子養親湯

(韓𢘅),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痰不自動,因火而動,氣有餘便是火。氣盛上壅,故喘。痰火塞胸,故懶食。)

紫蘇子(沉水者),白芥子,萊菔子,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為君。

白芥子除痰,紫蘇子降氣,萊菔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吳鶴皋曰:治痰先理氣,此治標爾。終不若二陳能健脾去濕,有治本之功也。李士材曰:治病先攻其甚,若氣實而喘,則氣反為本,痰反為標矣,是在智者神而明之。若氣虛者,非所宜矣。)

白話文:

三子養親湯

這個藥方(由韓𢘅所創),是治療老年人因為氣盛導致痰液過多,出現氣喘、胸悶飽脹、食慾不振的狀況。(痰液本身不會自己移動,是因為體內有火氣才會被推動,而氣過多就代表有火氣。氣往上衝,所以會氣喘。痰和火堵塞在胸腔,所以會沒有食慾。)

藥方組成:

紫蘇子(選擇會沉入水中的),白芥子,萊菔子,各自稍微炒過後磨成粉。煎煮後服用。可以等比例使用,也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主要藥材加重劑量。

白芥子可以化痰,紫蘇子可以降氣,萊菔子可以幫助消化。這些藥材都是能夠疏通氣機、化解痰液的藥,氣機運行順暢,火氣就會下降,痰液也會跟著消除。(吳鶴皋說:治療痰病要先調理氣機,這只是治標的方法。但始終比不上二陳湯能健脾去濕,有治療根本的功效。李士材說:治病要先攻擊最嚴重的問題,如果氣盛導致氣喘,那麼氣就變成根本原因,痰反而變成次要問題,這需要醫師根據情況靈活判斷。如果是氣虛的人,就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3. 常山飲

(局方),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初起不宜截,截則邪氣未盡,變生他證,發久則可截之。)

常山(燒酒炒二錢),草果(煨),檳榔,知母,貝母(一錢),烏梅(二個),姜三片,棗二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時先服。一方有良薑甘草,無檳榔。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陰陽不和則瘧作,(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貝母清火散結,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澀收,生津退熱。(斂陰故退熱。)合為截瘧之劑也。

〔趙以德曰:常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烏梅檳榔穿山甲,皆云治瘧。集以成方者,為知母性寒,入足陽明,治獨勝之熱。使退就太陰。草果溫燥,治足太陰獨勝之寒,使退就陽明。二經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藥。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是為臣藥。烏梅湧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為佐藥。

穿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入陰陽,貫穿經絡於營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使藥也。惟脾胃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則吐,與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世人泥於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疴難起,抑何愚耶。

李時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瘧。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日後為陽)用之得宜。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白話文:

這個方子(常山飲)出自《局方》,是治療久病瘧疾的,用來截斷病情。

(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不適合馬上截斷,如果強行截斷,邪氣還沒清除乾淨,反而會引發其他病症。但是瘧疾發作久了,就可以用這個方法截斷。)

藥方組成: 常山(用酒炒過,二錢),草果(煨過),檳榔,知母,貝母(各一錢),烏梅(兩個),生薑三片,紅棗兩枚。

煎藥方法: 用一半酒一半水煎煮。煎好後放在外面露一夜,在太陽沒出來的時候,面向東邊空腹溫服。藥渣用酒浸泡後再煎煮,等瘧疾快發作時先喝下。

另一個藥方,將良薑和甘草加入,去掉檳榔。還有一方,加入穿山甲和甘草。

古人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常山的作用是引導嘔吐和排出體內的水分,去除陳舊的痰液積飲。檳榔能降氣、消積,可以幫助消化、化解痰液。瘧疾發作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發冷)。知母可以滋陰,能治療陽明經火氣過旺的情況。草果性辛熱,可以治療太陰經寒氣過盛的情況。貝母能清火、散結,瀉熱除痰。烏梅味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生津止渴、退熱(因為收斂陰氣所以能退熱)。把這些藥合在一起,就是治療瘧疾的藥方。

趙以德說,根據本草的記載,知母、草果、常山、烏梅、檳榔、穿山甲,這些藥都有治療瘧疾的功效。把它們組合成方子,是因為知母藥性寒涼,能進入足陽明經,治療陽氣過盛的熱症,使之回歸太陰經。草果性溫燥,能治療足太陰經寒氣過盛,使之回歸陽明經。當這兩條經脈協調,就不會出現陰陽錯亂的情況,所以知母和草果是這個藥方中的君藥(主要藥物)。常山主要治療寒熱瘧疾,能嘔吐出胸中的痰結,所以是臣藥(輔助藥物)。烏梅能湧吐痰液,檳榔能去除痰積、消除氣滯,所以是佐藥(幫助藥物)。

穿山甲住在山洞裡,遇到水就進入其中,這代表它能出入陰陽、貫穿經絡,進入營分,破除暑熱邪氣,是使藥(引導藥物)。只有脾胃有鬱積痰液的人,服用此方才有效。李士材說,常山如果生用且用量過多,會引起嘔吐,和甘草一起用也一定會吐。但是如果用酒浸泡後炒透,只用一錢左右,常常能產生神奇的功效,而且不會嘔吐。世人拘泥於老年人、久病的人忌用此藥的說法,導致好藥被懷疑,重病難以治癒,這是何等愚蠢啊!

李時珍說,常山、蜀漆能劫痰截瘧。必須在發散表邪、將邪氣提出陽分之後(白天才屬於陽),用它才合適。常山和甘草同用會引起嘔吐,和大黃同用會腹瀉,和烏梅、穿山甲同用會進入肝經,和小麥、竹葉同用會進入心經,和秫米、麻黃同用會進入肺經,和龍骨、附子同用會進入腎經,和草果、檳榔同用會進入脾經。因為「無痰不作瘧」,所以常山的作用,也在於驅逐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