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上 (6)

1.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貝母(二三錢敲碎),膽星(一二錢),海石,木通(二錢),白芥子(五七分)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盅。如渴甚者,加天花粉二錢。如熱在上焦,頭面紅赤,煩渴喜冷者,加生石膏二三錢。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加澤瀉一二錢。如痰火閉結,大便不通,而兼脹滿者,加大黃數錢,或朴硝一二錢,酌宜用。

白話文:

清膈煎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火氣旺盛導致痰液產生,引起呼吸不順暢、胸悶、喘氣、身體內部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的。

藥方組成如下:

陳皮(約5.6克),貝母(約7.5-11.3克,敲碎),膽南星(約3.8-7.5克),海浮石,木通(約7.5克),白芥子(約1.9-2.6克)。

如果火氣旺盛,痰液難以降下,可以加入一小盅童子小便。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加入天花粉約7.5克。如果熱在身體上部,出現頭臉發紅、煩躁口渴、喜歡喝冷的等症狀,可以加入生石膏約7.5-11.3克。如果痰火向上阻塞,導致小便不順暢,可以加入澤瀉約3.8-7.5克。如果痰火閉塞,導致大便不通,並且伴隨腹脹,可以加入大黃數錢(約3.8克以上)或芒硝約3.8-7.5克,依照情況酌量使用。

2. 茯苓丸

(指迷方),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脾主四肢,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乳拌),枳殼(五錢麩炒),風化硝(二錢半。如一時未易成,但以朴硝撒竹盤中,少時,盛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亦可用。)薑汁糊丸,薑湯下。

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痰軟堅。(去堅痰。)生薑製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嘉言曰:痰藥雖多,此方甚效。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痛,兩手疲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各五分。輕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若血虛不能榮筋,而致臂痛,宜蠲痹四物湯,各半帖,和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指迷方),是用來治療痰停留在中脘(胃部),導致兩手臂疼痛的症狀。(因為脾臟主導四肢的機能,當脾氣運行不暢而使氣無法下降時,就會向上衝擊到手臂,這種情況下的脈象通常是沉而細的。)

藥物組成是:

  • 半夏曲(二兩),
  • 茯苓(一兩,用牛奶拌過),
  • 枳殼(五錢,用麩皮炒過),
  • 風化硝(二錢半,如果一時之間不容易製作,可以將朴硝灑在竹盤上,稍微放置一下,然後盛水放在通風的地方就會乾燥。如果用芒硝刮下來,也可以使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薑汁調成糊狀製作成藥丸,服用時用薑湯送服。

半夏的作用是乾燥濕氣,茯苓的作用是滲利水濕,枳殼的作用是疏通行氣,能夠化解痰液並軟化堅硬的痰塊。(可以去除堅硬的痰。)生薑可以解除半夏的毒性,同時也能夠去除痰液,使痰液能夠隨著氣機順暢運行,手臂的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名醫張景岳說過:治療痰的藥雖然很多,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好。痰飲如果流入四肢,會導致肩背痠痛,兩手疲軟。如果誤認為是風邪引起的,就無法對症治療,應該用導痰湯加上木香和薑黃各五分來治療。症狀輕微的,可以使用指迷茯苓丸。症狀嚴重的,可以使用控涎丹。如果是因為血虛導致無法滋養筋骨而引起的臂痛,應該使用蠲痹四物湯,各半帖,混合服用。)

3. 控涎丹

(三,因一名妙應丸),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腳氣加檳榔木瓜松枝卷柏,驚痰加硃砂全蠍。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龜甲延胡索蓬朮。熱痰加盆硝,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

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隧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虛弱人慎用。丹溪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盡攻,攻盡則虛而愈劇。)

白話文:

這個藥方名為「控涎丹」,又名「妙應丸」,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胸、背、手、腳、腰、頸等部位的筋骨牽引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會四處遊走。或者手腳冰冷麻木,氣血循環不暢通。這些症狀是因為痰涎積聚在胸腔上下,容易被誤認為是癱瘓,其實並不是。

藥方組成:甘遂(去除心部)、大戟(去除外皮)、白芥子,將三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用糊狀物做成藥丸。睡前用薑湯送服五到七顆藥丸,嚴重時可增加到十顆。痰多的情況可增加藥丸數量。治療腳氣可加入檳榔、木瓜、松枝、卷柏。治療驚嚇引起的痰可加入硃砂、全蠍。如果是驚氣結塊,可加入穿山甲、龜甲、延胡索、蓬朮。熱痰可加入盆硝,寒痰可加入胡椒、丁香、薑、桂。

李時珍說:痰涎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在身體各處流動。進入心臟就會使人神智不清,甚至癲癇發作。進入肺臟就會阻塞呼吸道,導致喘咳、背部發冷。進入肝臟就會引起胸膈疼痛、乾嘔、忽冷忽熱。進入經絡就會引起麻木疼痛,進入筋骨就會引起牽引抽痛,進入皮膚肌肉就會引起淋巴結腫大、癰瘡腫塊。陳無擇的《三因方》也用控涎丹來治療這些疾病,效果非常顯著,這是一個治療痰的根本方法。痰的根本是水和濕,當水濕遇到氣和火就會結成痰。

大戟可以排除臟腑中的水濕,甘遂可以疏通經絡中的水濕,它們可以直接到達水氣聚集的地方,進行攻逐。白芥子可以消散皮膚內外的痰氣。只有善用這些藥材的人,才能發揮神奇的功效。(體質虛弱的人要謹慎使用。朱丹溪說:胃氣也需要痰來滋養,不可以完全清除,清除過度反而會使身體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