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23)
卷八下 (23)
1. 玉屑無憂散
(陳無擇),治纏喉風痹,咽喉腫痛,咽物有礙。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症,小兒奶癖,及骨屑哽塞。
元參,黃連,荊芥,貫眾,山豆根,茯苓,甘草,砂仁,滑石(五錢),硼砂,寒水石(三錢)為末,每一錢,先抄入口,徐以清水嚥下。
元參黃連寒水石清火,貫眾山豆根解毒,滑石茯苓利水,砂仁硼砂軟堅,並能消骨鯁。荊芥散結,甘草和中,故能統治諸病也。(丹溪曰:咽痛必用荊芥,虛火上火必用玄參。又有氣血大虛,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宜濃煎人參湯,細細呷之。如用清降之藥,立斃。)
白話文:
(陳無擇的)玉屑無憂散,用來治療纏喉風痹(喉嚨腫痛的一種病),咽喉腫痛,吞嚥東西有困難的狀況。或是因為風邪導致的痰涎阻塞,口舌生瘡,大人因為飲酒引起的病症,小孩因為喝奶引起的疾病,以及被骨頭碎片卡住等狀況。
藥材包含:元參、黃連、荊芥、貫眾、山豆根、茯苓、甘草、砂仁、滑石(各五錢),硼砂、寒水石(各三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先將藥粉含在口中,慢慢用清水吞服。
其中,元參、黃連、寒水石能清除火氣;貫眾、山豆根能解毒;滑石、茯苓能利水;砂仁、硼砂能軟化堅硬的物質,並且能消除骨頭卡住的情況;荊芥能疏散結塊;甘草能調和脾胃,因此能治療以上各種疾病。(朱丹溪說:咽喉疼痛一定要用荊芥,虛火引起的上火一定要用玄參。還有一種情況是氣血極度虛弱,虛火到處亂竄不受控制,停留在咽喉,就造成咽喉疼痛,這種情況的脈象一定會浮大,但仔細摸就會感覺到澀。這時應該用濃煎的人參湯,慢慢喝下去。如果用清熱降火的藥,會立刻死亡。)
2. 腎熱湯
(千金),治腎熱,耳流膿血,不聞人聲。(耳為腎竅,舌為心竅。以舌非孔竅,故心亦寄竅於耳。十二經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皆入絡耳中。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耳聽斯聰矣。若二經不調,陰陽不和,或煩勞陰虛,或衛氣不下循經脈,或得於風邪,或經臟積熱,或大怒氣逆。或經飲痞隔,或熱聚不散,流出膿血。
或風熱搏結,成核塞耳,皆令暴聾。宜通耳調氣安腎之劑。)
磁石(煅紅淬七次),牡蠣(鹽水煮煅粉),白朮(炒五兩),麥冬,芍藥(四兩),甘草(一兩),生地黃汁,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分三服。
磁石體重,辛鹹色黑,補腎祛熱,通耳明目,故以為君。牡蠣鹹寒,軟痰破結。生地大寒,瀉火滋腎。麥冬甘寒,補肺清金。(肺為腎母,又聲屬金。王太僕曰:肺虛則不能報息而耳聾。)白芍酸寒,平肝和血。(經曰:肝病氣逆,則耳聾不聰。又曰:耳得血而能聽。)皆能生水而制火,退熱而斂陰。
白朮甘草大棗,補脾之品,益土氣,正以制能邪也。(土能防水。經云:頭痛耳鳴,腸胃之所生也。仲景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數者皆固本之藥,使精氣充足,邪熱自退,耳竅自通。加蔥白者,以引腎氣上通於耳也。
白話文:
這個「腎熱湯」的藥方,可以治療因為腎臟有熱而導致的耳朵流膿血、聽不見聲音等問題。(因為耳朵是腎臟的開竅之處,舌頭是心臟的開竅之處。雖然舌頭不是孔竅,但心臟也把開竅的功能寄託在耳朵。在十二條經絡中,除了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外,其他的十條經絡都會連到耳朵裡。腎臟掌管體內陰液,心臟掌管體外陽氣,清淨精純的氣往上走,通過這些孔竅,耳朵就能聽得清楚。如果這兩個臟腑的功能失調,陰陽不協調,或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陰液虧虛,或是衛氣無法順著經脈運行,或是受到風邪侵襲,或是臟腑積熱,或是因為大怒而導致氣機逆亂,或是因為飲食積滯而阻礙氣機,或是熱邪聚集不散,都會導致耳朵流膿血。
另外,也有可能是風熱結聚在耳朵裡,形成硬塊堵塞耳朵,這些情況都會導致突然耳聾。這些情況都應該用能通暢耳朵、調理氣機、安穩腎臟的藥方來治療。)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磁石(燒紅後浸在水中淬鍊七次)、牡蠣(用鹽水煮過後煅燒成粉末)、白朮(炒過,五兩)、麥冬、芍藥(各四兩)、甘草(一兩)、生地黃汁、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將這些藥材分成三次服用。
磁石質地沉重,味道辛鹹,顏色黑色,可以補腎、祛除熱邪、通暢耳朵、使眼睛明亮,因此作為藥方的主藥。牡蠣味道鹹寒,可以軟化痰液、破除結塊。生地黃藥性大寒,可以瀉除火熱、滋養腎陰。麥冬味道甘寒,可以補肺、清肺熱。(因為肺是腎的母親,而且聲音屬於金。王太僕說:肺氣虛弱就不能順暢呼吸,進而導致耳聾。)白芍藥性酸寒,可以平肝、調和氣血。(醫書上說:肝臟有病導致氣機逆亂,就會耳聾聽不清楚。還說:耳朵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聽得見聲音。)以上這些藥材都能夠生養陰液、抑制火熱,退散熱邪、收斂陰氣。
白朮、甘草、大棗都是補脾的藥材,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扶助正氣來制服邪氣。(因為脾土能夠制水。醫書上說:頭痛耳鳴,是由於腸胃功能不好而產生的。張仲景說:耳朵聽不見聲音,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以上這些藥材都是鞏固身體根本的藥物,可以使精氣充足,邪熱自然消退,耳朵的通道也能暢通。加入蔥白,是為了引導腎氣向上通往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