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23)

1. 玉屑無憂散

(陳無擇),治纏喉風痹,咽喉腫痛,咽物有礙。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症,小兒奶癖,及骨屑哽塞。

元參,黃連荊芥貫眾山豆根茯苓甘草砂仁滑石(五錢),硼砂寒水石(三錢)為末,每一錢,先抄入口,徐以清水嚥下。

白話文:

元參、黃連、荊芥、貫眾、山豆根、茯苓、甘草、砂仁、滑石(5錢)、硼砂、寒水石(3錢),磨成粉末,每次取1錢,先含在嘴裡,慢慢用清水吞下。

元參黃連寒水石清火,貫眾山豆根解毒,滑石茯苓利水,砂仁硼砂軟堅,並能消骨鯁。荊芥散結,甘草和中,故能統治諸病也。(丹溪曰:咽痛必用荊芥,虛火上火必用玄參。又有氣血大虛,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宜濃煎人參湯,細細呷之。如用清降之藥,立斃。)

白話文:

元參、黃連、寒水石清涼降火,貫眾、山豆根解毒,滑石、茯苓利水,砂仁、硼砂軟堅,並能消骨頭卡喉嚨。荊芥解結,甘草和中,所以能治癒諸病。(丹溪說:咽喉痛一定要用荊芥,虛火上火一定要用玄參。還有氣血不足,虛火亂竄,聚集在咽喉,於是形成咽喉疼痛,脈搏一定浮大,再把脈一定澀滯。應當濃煎人參湯,慢慢地喝。如果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就會立即死亡。)

2. 腎熱湯

(千金),治腎熱,耳流膿血,不聞人聲。(耳為腎竅,舌為心竅。以舌非孔竅,故心亦寄竅於耳。十二經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皆入絡耳中。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耳聽斯聰矣。若二經不調,陰陽不和,或煩勞陰虛,或衛氣不下循經脈,或得於風邪,或經臟積熱,或大怒氣逆。或經飲痞隔,或熱聚不散,流出膿血。

白話文:

《千金方》上記載,治療腎臟發熱,耳朵流出膿血,聽不到別人的聲音。耳朵是腎臟的孔竅,舌頭是心臟的孔竅,因為舌頭不是孔竅,所以心臟也把孔竅寄存在耳朵上,所有行經絡系統的12條經脈,除了足太陽和手厥陰以外,其餘10條經脈,都進入耳中。

腎臟治療內部陰氣,心臟治療外部陽氣,所以清淨精明的心氣,通過空竅流動上昇,耳朵必須聰靈才能聽得到。如果腎臟和心臟功能失調,陰陽不調和,可能因為操勞過度陰虛、或者衞氣不循經脈而下降、或由風邪引起的、或臟腑積熱引起的、或大怒時氣逆、或因飲食而痞隔、或因熱量凝聚不分散,進而流出膿血。

或風熱搏結,成核塞耳,皆令暴聾。宜通耳調氣安腎之劑。)

磁石(煅紅淬七次),牡蠣(鹽水煮煅粉),白朮(炒五兩),麥冬,芍藥(四兩),甘草(一兩),生地黃汁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分三服。

白話文:

磁石(煅燒成紅色,然後淬火七次)、牡蠣(用鹽水煮熟,然後煅燒成粉末)、白朮(炒到五兩)、麥冬、芍藥(四兩)、甘草(一兩)、生地黃汁、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分三次服用。

磁石體重,辛鹹色黑,補腎祛熱,通耳明目,故以為君。牡蠣鹹寒,軟痰破結。生地大寒,瀉火滋腎。麥冬甘寒,補肺清金。(肺為腎母,又聲屬金。王太僕曰:肺虛則不能報息而耳聾。)白芍酸寒,平肝和血。(經曰:肝病氣逆,則耳聾不聰。又曰:耳得血而能聽。)皆能生水而制火,退熱而斂陰。

白話文:

磁石重量大、味道辛辣又鹹、顏色是黑色的,能補腎去熱,能通耳明目,所以是君藥。牡蠣味道鹹、性寒,能軟化痰液、化解痰結。生地性大寒,可以清熱滋腎。麥冬味道甘、性寒,可以補肺清金。(肺是腎的母親,聲音也屬金。王太僕說:肺虛弱,氣息呼吸就不順暢就會耳聾。)白芍味道酸、性寒,可以平肝和血。(經文說:肝病導致氣逆,就會耳聾聽不見。又說:耳朵有血脈才能聽見聲音。)這些藥材都能生水來克火,清熱斂陰。

白朮甘草大棗,補脾之品,益土氣,正以制能邪也。(土能防水。經云:頭痛耳鳴,腸胃之所生也。仲景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數者皆固本之藥,使精氣充足,邪熱自退,耳竅自通。加蔥白者,以引腎氣上通於耳也。

白話文:

白朮、甘草、大棗都是補益脾氣的藥物,可以增強脾胃之氣,用以制約邪氣。(脾胃之氣健壯,就能夠防水濕的侵襲。經典中說:頭痛耳鳴,是腸胃生出來的疾病。仲景說:耳聾聽不見聲音的,是陽氣虛弱的緣故。)這些藥物都是固護根本的藥物,使精氣充足,邪熱自然退去,耳竅自然通暢。加入蔥白,是為了引導腎氣上通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