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21)
卷八下 (21)
1. 清骨散
治骨蒸勞熱(火炎水虧,真陰消爍,故肌骨之間,蒸蒸而熱也。東垣曰:晝熱夜靜者,是陽氣旺於陽分也。晝靜夜熱者,是陽氣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俱熱者,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晝病則在氣,夜病則在血。)
銀柴胡(錢半),胡黃連,秦艽,鱉甲(童便炙),地骨皮,青蒿,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
地骨胡連知母之苦寒,能除陰分之熱,而平之於內。柴胡秦艽青蒿之辛寒,能除肝膽之熱,而散之於表。鱉陰類而甲屬骨,能引諸藥入骨而補陰。甘草甘平,能和諸藥而退虛熱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清骨散」,是用來治療因為陰虛火旺引起的骨蒸勞熱(也就是體內像蒸籠一樣發熱)。這種發熱是因為體內陰液虧損,導致虛火上升,所以肌肉骨骼之間會感到像蒸一樣的熱。
就像李東垣說的,白天發熱晚上就退燒,表示是陽氣在白天活動旺盛的關係;白天沒事晚上發熱,表示陽氣跑到陰分裡面去了,這種情況叫做「熱入血室」;白天晚上都發熱,就表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嚴重不足。遇到這種狀況,要趕快瀉掉過盛的陽火,並大力滋補陰液。白天生病通常是氣分的問題,晚上生病則是血分的問題。
藥方組成如下: 銀柴胡(一錢半),胡黃連,秦艽,鱉甲(用童子小便浸泡後炙烤),地骨皮,青蒿,知母(一錢),炙甘草(五分)。
藥物功效分析: 地骨皮、胡黃連、知母,它們的藥性苦寒,能夠清除體內陰分中的虛熱,從內部來平息熱象。 柴胡、秦艽、青蒿,它們的藥性辛寒,能夠清除肝膽的熱,並將熱從體表散發出去。 鱉甲是屬於陰性的藥材,它的甲殼又屬骨頭類,能夠引導其他藥物進入骨頭,達到滋補陰液的功效。 甘草藥性甘平,能夠調和各種藥物的藥性,並退去虛熱。
2. 二母散
治肺癆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肺虛挾火,或咳嗽發熱,陰虛已甚。再服補陽之藥,則火益亢,而陰愈虧。故有雖病虛勞,不能服溫補藥者。)知母,貝母,等分。炒為末。
火旺爍金,肺癆熱,能受溫補者易治,不能受溫補者難治。故又設此法以滋陰,用貝母化痰瀉肺火,知母滋腎清肺金。取其苦寒勝熱,潤能去燥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二母散」是用來治療肺癆(肺結核)有發熱症狀,卻又不能服用補氣藥物的狀況。(這是因為患者肺部虛弱又夾帶火氣,或是有咳嗽發燒的現象,屬於陰虛體質非常嚴重的情況。如果再服用補陽的藥物,會使火氣更旺,陰液更加虧損。因此,即使患者是屬於虛勞的病症,也不能服用溫補的藥物。)
這個藥方使用知母和貝母,兩者等量,炒過後磨成粉末。
火氣旺盛會損耗肺金,肺癆發熱的病人,如果能夠接受溫補藥物就容易治療,如果不能接受溫補藥物就比較難治。所以才設立這個方法來滋養陰液,用貝母來化痰、瀉肺火,知母來滋養腎陰、清肺熱。取用它們苦寒的藥性來壓制熱邪,以及潤澤的特性來去除乾燥。
3. 元參升麻湯
治發斑咽痛。(發斑者,陽明胃熱也。咽痛者,太陰肺火也。)
元參,升麻,甘草(等分。)
升麻能入陽明,升陽解毒。元參能入太陰,清金制火。甘草甘平,能散能和,故可利咽散斑也。
除元參,加犀角射干黃芩人參,名陽毒升麻湯。治陽毒發斑,頭項背痛,狂躁罵詈,咽腫吐血,溫服取汗。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元參升麻湯」,用來治療身上長斑點和喉嚨痛的症狀。(長斑點是因為陽明胃經有熱,喉嚨痛是因為太陰肺經有火。)
藥方組成是:元參、升麻、甘草(三味藥等量)。
升麻可以進入陽明經,提升陽氣、解除毒素。元參可以進入太陰經,清肺熱、抑制火氣。甘草性味甘平,可以發散也可以調和,所以能夠利咽、消除斑點。
如果把元參去除,加入犀角、射干、黃芩、人參,就成了「陽毒升麻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陽毒引起的發斑,同時伴隨頭、頸、背部疼痛,情緒狂躁,大聲罵人,喉嚨腫痛,吐血等症狀,需要溫服,使身體微微出汗。
4. 消斑青黛飲
(節庵),治傷寒熱邪傳裡,裡實表虛,陽毒發斑。(血熱不散,蒸於皮膚則為斑,形如錦紋。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此或因陽證,誤投熱藥。或因下早,表熱乘虛入胃。或因下遲,熱留胃中,皆發斑。有陰證發斑者,元氣大虛,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獨熏肺,傳於皮膚,淡紅而稀少也。宜大建中湯,誤投寒劑則殆矣。)
青黛,黃連,犀角,石膏,知母,元參,梔子,生地黃,柴胡,人參,甘草,加薑棗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
發斑雖由胃熱,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青黛黃連,以清肝火。梔子元參,以清心肺之火。知母生地,以清腎火。犀角石膏,以清胃火。此皆大寒而能解鬱熱之毒者。引以柴胡,使達肌表。(柴胡清少陽相火。)使以薑棗,以和營衛。其用人參甘草者,以和胃也。胃虛故熱毒乘虛入里,而發於肌肉也。加苦酒者,其酸收之義乎。
白話文:
這個「消斑青黛飲」是針對傷寒病熱邪傳入體內,導致體內實熱、體表虛弱,出現陽毒發斑的狀況。
(這種斑點,是因為血熱無法消散,在皮膚上蒸發而形成,看起來像錦緞的紋路。如果呈現紫黑色,表示熱毒已經非常嚴重,導致胃部腐爛,通常會死亡。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陽證誤用了熱藥,或是太早用瀉藥導致體表熱邪趁虛進入胃部,或是太晚用瀉藥導致熱邪留在胃中,這些都可能引發斑點。也有陰證也會出現斑點,那是因為身體元氣大虛,寒氣潛伏在下,逼迫沒有根基而失守的虛火,獨自向上熏蒸肺部,再傳到皮膚,呈現淡紅色且稀少的斑點。這種情況應該用大建中湯治療,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就危險了。)
這個藥方使用青黛、黃連、犀角、石膏、知母、元參、梔子、生地黃、柴胡、人參、甘草,加入薑、棗一起煎煮,再加入一匙苦酒(也就是醋)調和服用。
雖然發斑的原因主要是胃熱,但其他經脈的火熱也會助長它的形成。青黛和黃連用來清除肝火,梔子和元參用來清除心肺之火,知母和生地用來清除腎火,犀角和石膏用來清除胃火。這些藥材都非常寒涼,能夠解除鬱積的熱毒。用柴胡引導藥性,使藥力能到達肌膚表面(柴胡能清除少陽的相火)。再用薑和棗,來調和營衛。使用人參和甘草,是用來調和脾胃,因為脾胃虛弱,所以熱毒才會趁虛侵入體內,發在肌肉。加入苦酒(醋),大概是取其酸收的藥理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