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20)

1. 白朮除濕湯

(東垣),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後發熱(午後發熱,熱在陰分,陽陷陰中也。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得伸也。脾主四肢,四肢沉困,濕勝而脾不運也。小便黃,濕兼熱也。汗後而熱不退,或陰虛,或陽虛也。)

白話文:

東垣派醫師認為,在午後發熱、背部怕冷、四肢沉重睏倦、小便顏色發黃的症狀,是屬於陰熱證。同時,東垣派也治療汗後發熱的證狀。

午後發熱,是因為熱邪在陰分,陽氣陷落於陰中所致。背部屬陽,腹部屬陰。背部怕冷,是陽氣不得伸展的緣故。脾臟主掌四肢,四肢沉重睏倦,是濕邪過盛,脾臟運化失常所致。小便發黃,是濕熱合邪所致。汗後發熱不退,或者陰虛,或者陽虛所致。

人參赤茯苓甘草(炙),柴胡(五錢),白朮(一兩),生地黃地骨皮知母澤瀉(七錢)每服五錢。如有刺痛,加當歸七錢。小便利,減苓瀉一半。

白話文:

人參、赤茯苓、甘草(烤過的),柴胡(五錢),白朮(一兩),生地黃、地骨皮、知母、澤瀉(七錢),每次服用五錢。如果有刺痛,加當歸七錢。小便順暢,減半茯苓和澤瀉。

陽陷陰中,熱在血分,故以生地滋其少陰。而以知母地骨,瀉血中之伏火也。柴胡升陽,以解其肌。(陽陷陰中,故以柴胡提出其陽。)苓瀉利濕,兼清其熱。參朮甘草,益氣助脾。氣足陽升,虛熱自退,脾運而濕亦除矣。(方名除濕,而治在退熱,欲熱縱濕中而下降也。)

白話文:

陽氣被陰氣困陷在體內,熱邪存在於血分之中,所以用生地滋養少陰。而用知母、地骨皮瀉掉血中潛藏的火熱之邪。柴胡升提陽氣,用來解表。茯苓利濕,兼能清熱。人參、白朮、甘草補氣健脾。氣足了陽氣就會升發,虛熱自然退去,脾的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濕邪也能得以消除。(方劑名稱是除濕,但治療的重點在於退熱,目的是要使熱邪隨濕邪一同從中焦往下降排出體外。)

2. 石膏散

(外臺),治勞熱骨蒸,四肥微瘦,有汗,脈長者。(此指勞熱,因陽邪入里,傳為骨蒸。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者。有汗,胃實也。脈長,陽明證也。)

白話文:

(外臺)治療勞熱,骨蒸潮熱,四肢浮腫而稍微消瘦,並有汗,脈搏細長的人。(這是指勞熱,因為陽邪進入體內,傳變為骨蒸。會讓人先冷後熱,逐漸消瘦。有汗是胃實的表現。脈搏細長,是陽明經證狀。)

石膏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石膏大寒質重,能入里降火。味辛氣輕,能透表解肌。雖寒而甘能緩脾。火勞有實熱者,非此不為功,故外臺秘要名醫別錄皆載之。(玄珠曰:五行六氣,水特其一爾。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醫不知邪氣未除,便用補劑。邪氣得補,便入經絡,至死不悟。夫涼劑能清火養水,熱劑能補火燥水,理易明也。

白話文:

石膏性質大寒、質地重,能夠進入體內而讓火氣下降。它味道辛辣、氣輕,可以透出體表並讓肌肉表皮發散。雖然寒性,但是甘味性質可以緩和脾臟。如果火鬱熱證有實熱,一定非用石膏可以有功效,所以外臺祕要和名醫別錄都記載了它。(玄珠評論說:五行六氣之中,水是其中一樣。水一虧損,難以戰勝五火。醫生有不瞭解邪氣是否已經清除,便使用補劑。那麼邪氣得到滋補,就會進入經絡,直到病人死亡才醒悟。寒涼藥劑可以清火並滋養水液,溫熱藥劑可以補火並使水液乾燥。這個道理很容理解。

勞為熱證明矣,尚可補乎。唯無熱無積之人,脈微無力,方可補之。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俱虧,後用補劑可也。證治要訣云:治虛勞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白話文:

疲倦勞累是熱證的證明,還可以補嗎?只有沒有熱證沒有積聚的人,脈搏微弱無力,纔可以補。一定仔細觀察胃中和右腎的元氣都虧虛了,然後使用補藥可以。證治要訣說:治療虛勞單用熱藥的人,就像鍋中沒有水而加火一樣。過度使用寒藥的人,就像鍋下沒有火而加水一樣。不僅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

3. 玉泉散

(亦名六一甘露散),治陽明內熱,煩渴,頭痛,二便秘結,瘟疫,斑黃,及熱痰喘嗽等證。

白話文:

(也叫做六一甘露散),治療陽明熱症,煩渴,頭痛,大便不通,傳染病,斑點的黃色的皮膚,以及熱痰喘咳等症。

石膏(六兩生用),粉甘草(一兩)為細末。每服一二三錢。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或加硃砂三錢,此益元散之變方也,其功倍之。

白話文:

石膏(六兩,生用)、甘草粉(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二或三錢。用新汲的冷水、熱湯,或人參湯送服。或可加入三錢的硃砂,這是益元散的改方,其功效是益元散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