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20)

1. 白朮除濕湯

(東垣),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後發熱(午後發熱,熱在陰分,陽陷陰中也。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得伸也。脾主四肢,四肢沉困,濕勝而脾不運也。小便黃,濕兼熱也。汗後而熱不退,或陰虛,或陽虛也。)

人參,赤茯苓,甘草(炙),柴胡(五錢),白朮(一兩),生地黃,地骨皮,知母,澤瀉(七錢)每服五錢。如有刺痛,加當歸七錢。小便利,減苓瀉一半。

陽陷陰中,熱在血分,故以生地滋其少陰。而以知母地骨,瀉血中之伏火也。柴胡升陽,以解其肌。(陽陷陰中,故以柴胡提出其陽。)苓瀉利濕,兼清其熱。參朮甘草,益氣助脾。氣足陽升,虛熱自退,脾運而濕亦除矣。(方名除濕,而治在退熱,欲熱縱濕中而下降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白朮除濕湯)是(李東垣)用來治療午後發熱、背部怕風、四肢沉重困倦、小便顏色黃的病症,也用來治療流汗後發熱的情況。(午後發熱是因為熱在陰分,陽氣陷在陰裡面。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背部怕冷,是因為陽氣無法伸展。脾主管四肢,四肢沉重困倦,是因為濕氣太重導致脾臟功能失調。小便黃色,是因為有濕氣兼帶熱。流汗後發熱不退,可能是陰虛或陽虛。)

藥物組成有:人參、赤茯苓、炙甘草、柴胡(各五錢)、白朮(一兩)、生地黃、地骨皮、知母、澤瀉(各七錢),每次服用五錢。如果身體有刺痛感,加入當歸七錢。小便順暢的話,赤茯苓和澤瀉的用量減半。

陽氣陷在陰裡面,熱在血分,所以用生地黃來滋養腎陰。而用知母和地骨皮,來瀉掉血中的潛藏火熱。柴胡可以升提陽氣,來解除肌肉的症狀。(陽氣陷在陰裡面,所以用柴胡把陽氣提起來。)茯苓和澤瀉可以利濕,同時清除熱。人參、白朮、甘草,可以補益元氣,幫助脾臟運作。元氣充足,陽氣就能上升,虛熱自然消退,脾臟運作順暢,濕氣也能去除。(方名叫除濕,但治療的重點在於退熱,目的是要讓熱從濕氣中下降。)

2. 石膏散

(外臺),治勞熱骨蒸,四肥微瘦,有汗,脈長者。(此指勞熱,因陽邪入里,傳為骨蒸。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者。有汗,胃實也。脈長,陽明證也。)

石膏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石膏大寒質重,能入里降火。味辛氣輕,能透表解肌。雖寒而甘能緩脾。火勞有實熱者,非此不為功,故外臺秘要名醫別錄皆載之。(玄珠曰:五行六氣,水特其一爾。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醫不知邪氣未除,便用補劑。邪氣得補,便入經絡,至死不悟。夫涼劑能清火養水,熱劑能補火燥水,理易明也。

勞為熱證明矣,尚可補乎。唯無熱無積之人,脈微無力,方可補之。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俱虧,後用補劑可也。證治要訣云:治虛勞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石膏散)出自《外臺秘要》,是治療因為過度勞累而發熱,導致骨頭像在蒸一樣發熱,身體忽胖忽瘦,有汗,脈搏又長又快的症狀。(這指的是過度勞累發熱,因為陽性的邪氣進入身體深處,傳變成骨蒸。會讓人先感到寒冷後又發熱,慢慢變得消瘦。有汗,表示胃的實證。脈搏長,表示是陽明經的症狀。)

用石膏磨成細粉,每天晚上用剛打上來的新鮮水服用一小勺,以退熱為標準。

石膏性大寒而且質地重,能夠深入體內降火。味道辛辣,氣味輕,能夠透達體表,解除肌肉的熱。雖然性寒,但味道甘甜,能緩和脾胃。因為勞累而產生的實熱證,不是用石膏就不能發揮功效,所以《外臺秘要》和《名醫別錄》都記載了這個方子。(玄珠說:五行六氣中,水是特別重要的。一旦水虧虛,怎麼能勝過五種火呢?醫生不知道邪氣還沒去除,就使用補藥。邪氣得到補益,就會進入經絡,直到死亡都不能醒悟。涼性的藥能清火滋養水,熱性的藥能補火使水乾燥,道理很簡單明白。

勞累是熱證已經很明確了,還能用補藥嗎?只有沒有發熱,也沒有積滯的人,脈搏微弱無力,才能用補藥。一定要觀察他胃和右腎的火是否都虧虛,然後才能使用補藥。《證治要訣》說:治療虛勞只用熱藥,就像鍋裡沒有水還繼續燒火一樣。過度使用寒涼藥,就像鍋下沒火還加水一樣。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傷害。)

3. 玉泉散

(亦名六一甘露散),治陽明內熱,煩渴,頭痛,二便秘結,瘟疫,斑黃,及熱痰喘嗽等證。

石膏(六兩生用),粉甘草(一兩)為細末。每服一二三錢。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或加硃砂三錢,此益元散之變方也,其功倍之。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又叫做「六一甘露散」,可以用來治療陽明經的內熱,引起的煩躁口渴、頭痛、大小便不通暢、瘟疫、黃疸、以及熱痰喘咳等症狀。

藥方組成是:生石膏六兩,粉甘草一兩,將它們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到三錢,用剛打上來的新鮮水,或者熱開水,或者人參湯調服。也可以加入三錢的硃砂,這樣就變成「益元散」的變化方,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