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19)

1. 約營煎

治血熱便血,無論脾胃大小腸膀胱等證皆可用。

生地,芍藥,續斷,地榆,黃芩,槐花,荊芥穗(炒焦),烏梅(一個),如火盛者,加梔子黃連膽星之屬。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如氣陷者,加升麻防風。

白話文:

這個方子[約營煎]可以用來治療因血熱引起的便血,無論是脾、胃、大腸、小腸或是膀胱等問題引起的便血,都適用。

藥材組成包括:生地、芍藥、續斷、地榆、黃芩、槐花、炒焦的荊芥穗,以及一個烏梅。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可以加入梔子、黃連、膽星等藥材。如果體力虛弱,可以加入人參、白朮。如果氣虛下陷,可以加入升麻、防風。

2. 紫雪

(局方),治內外煩熱不解,狂易叫走,發斑發黃,口瘡腳氣,瘴毒蠱毒,熱毒藥毒。

黃金(百兩),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三斤。水煮。搗煎去渣。入後藥。),升麻,元參(一斤),甘草(炙半斤),犀角,羚羊角,沉香,木香(五兩),丁香(一兩,並搗銼,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後藥。),朴硝,硝石(二斤。提淨,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候汁欲凝,再加入後二味。

),辰砂(三兩研細),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研細入前藥拌勻。),合成退火氣,冷水調服,每一二錢。本事方無黃金。

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以瀉諸經之火,而兼利水為君。磁石元參,以滋肺腎為臣。犀角羚角,以清心寧肝。升麻甘草,以升陽解毒。沉香丁香木香,以溫胃調氣。麝香以透骨通竅,丹砂黃金,以鎮驚安魂,瀉心肝之熱為佐使。諸藥用氣,硝獨用質者,以其水滷結成,性峻而易消,以瀉火而散結也。

白話文:

這個名為「紫雪」的藥方,出自《局方》(可能是某個醫書典籍),用來治療內外各種煩躁發熱、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發疹起斑、皮膚發黃、口瘡腳氣、瘴氣中毒、蠱毒和熱毒、藥物中毒等病症。

它的配方是:

黃金(一百兩),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各三斤。用水煮過,搗碎後再煎煮,去渣,加入後面的藥材。)升麻、元參(各一斤),炙甘草(半斤),犀角、羚羊角、沉香、木香(各五兩),丁香(一兩,搗碎切細,加入前面的藥汁中煎煮,去渣,再加入後面的藥材。)朴硝、硝石(各二斤。提煉乾淨後,加入前面的藥汁中,用小火慢慢煎煮,不停地用柳木攪拌,等到藥汁快要凝固時,再加入最後的兩種藥材。)辰砂(三兩,研磨成細末),麝香(一兩二錢,研磨成細末,加入前面的藥液中拌勻)。

將這些藥材混合製成,可以退散體內的火氣,用冷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原來的配方中沒有黃金。

這個藥方中,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是主要藥材,它們的作用是瀉除各經脈的火氣,並且有利尿的作用。磁石和元參則是用來滋養肺腎。犀角和羚羊角用來清心安神,平息肝火。升麻和甘草用來升提陽氣,解除毒素。沉香、丁香、木香用來溫暖腸胃,調理氣機。麝香用來透達筋骨,開通竅穴。丹砂和黃金用來鎮驚安魂,輔助瀉除心肝的熱氣。

這些藥材大多是用氣味來發揮作用,只有硝石是利用其物質特性,因為它是從水滷結晶而成的,藥性峻猛且容易消散,可以用來瀉火散結。

3.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致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狂昏憒。

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寒水石(研水飛),甘草(等分),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

按此方仿紫雪之制,而不用黃金犀羚等貴重之藥,亦為簡便。

白話文:

治療各種因熱積聚引起的疾病,像是咽喉、口腔長瘡,心中煩躁不安,吞嚥東西時感到阻礙悶痛,甚至造成咽喉堵塞。也可用於治療流行性熱病,導致發狂或昏迷。

藥材包含: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寒水石(研磨後用水漂洗)、甘草(每種藥材等量)。先將甘草煎煮成兩升藥湯,濾掉藥渣,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用柳木棍不停攪拌,使藥材完全溶解。加入青黛攪拌均勻,倒入砂盆中,等待冷卻凝結成霜,再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藥粉,含在口中使其溶解後慢慢吞下,不限服用時間。如果感到喉嚨堵塞,無法吞嚥東西,就用小竹筒將藥粉吹入喉嚨,就能痊癒。

這個藥方是仿照紫雪丹的製作方法,但沒有使用黃金、犀角、羚羊角等昂貴藥材,也算是一種簡便的替代方案。

4. 人參清肌散

治午前潮熱,氣虛無汗。(熱發午前,陽虛而陰火乘之也。火燥熱鬱,故無汗。經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按此有餘,乃病邪有餘,陰陽和則無病,過中則皆病也。經又曰: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內寒。皆亢則為害,非真陰真陽盛也。)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半夏曲,當歸,赤芍藥,柴胡,乾葛,加薑棗煎。四君以補陽虛,歸芍以調陰血。半夏和胃而行痰,柴葛升陽而退熱。蓋以甘溫瀉火,(甘溫能除大熱。)辛溫活血,(汗即血也。)辛甘解肌,(有汗宜實表。有汗宜解肌。)此之無汗,與傷寒無汗不同。故但解其肌熱,而不必發出其汗也。

前藥各一兩,加黃芩五錢,每服三錢。加薑棗煎,名人參散。(許叔微)治邪熱客於經絡,痰嗽煩熱,頭痛目昏,盜汗倦怠,一切血熱虛勞。(喻嘉言曰:此邪熱淺在經絡,未深入臟腑。雖用柴葛之輕,金藉參朮之力,以達其邪。又恐邪入痰隧,用茯苓半夏兼動其痰。合之當歸赤芍黃芩,並治其血中之熱。止用三錢為劑,蓋方成和約,庶敢用柴胡乾葛爾。)

白話文:

這個方劑「人參清肌散」是用來治療早上發熱,是因為氣虛導致沒有汗的情況。(這種發熱是發生在早上,是屬於陽虛但有陰火上來侵擾的狀況。因為火氣燥熱鬱積在體內,所以沒有汗。就像《黃帝內經》說的:「陽氣過盛會發熱但沒有汗,陰氣過盛會多汗且身體寒冷,陰陽都過盛則會沒有汗且身體寒冷。」這裡說的過盛,指的是病邪過盛,陰陽協調才是健康,超過中庸就是生病。《黃帝內經》又說:「陽氣過盛會引起體表發熱,陰氣過盛會引起體內寒冷。」這些都是過亢導致的,並非真正的陰陽過盛。)

這個方子組成為: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半夏曲、當歸、赤芍藥、柴胡、葛根,再加上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其中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是用來補益陽虛,當歸和赤芍藥是用來調和陰血。半夏可以調和脾胃並化解痰濕,柴胡和葛根可以升發陽氣並退熱。這個方子的用意是以甘溫的藥來瀉火(甘溫的藥可以去除大熱),用辛溫的藥來活血(汗液其實也是血的一種),用辛甘的藥來解肌表(如果有汗應該要固表,沒有汗則要解肌)。這種沒有汗的情況,和傷寒引起的沒有汗不同。所以這個方子只是解肌熱,不必強行發汗。

這個方子的藥材,每種各取一兩,再加上黃芩五錢,每次服用三錢,再加薑棗一起煎煮,這個方子也被稱為「人參散」(許叔微)。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邪熱侵入經絡,引起的痰咳、煩熱、頭痛、眼睛昏花、盜汗、倦怠,以及各種血熱虛勞的症狀。(喻嘉言說:這是邪熱還在淺表的經絡,沒有深入到臟腑,所以只用柴胡和葛根這些輕藥,並借助人參和白朮的力量,將邪氣帶出。又擔心邪氣會跑到痰液管道中,所以用茯苓和半夏來化解痰濕。再配合當歸、赤芍藥和黃芩,一起治療血中的熱。每次只用三錢,是因為方子的組成平和,所以才敢用柴胡和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