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17)

1. 約陰丸

治婦人血海有熱,經脈先期及過多者。或兼腎火,而帶濁不止,及男婦大腸血熱便紅等證。

當歸,白朮(炒),白芍(酒炒),生地,茯苓,地榆,黃芩,白石脂(醋煅淬),北五味,丹皮續斷,等分,為細末,煉蜜丸服。火盛者,加黃連。兼肝腎之火盛者,加知母黃柏各等分。大腸血熱便紅者,加黃連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這個藥丸主要是治療婦女血海(指子宮及其相關部位)有熱,導致月經提前來潮或經血過多的情況。有時可能還伴隨腎火,造成白帶混濁不止,以及男女大腸因血熱而導致便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當歸、炒白朮、酒炒白芍、生地、茯苓、地榆、黃芩、醋煅淬白石脂、北五味、丹皮、續斷,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細末,再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服用。如果火氣較大,可以加入黃連。如果同時有肝腎火氣旺盛的情況,可以加入知母、黃柏,並與原方藥材等分。如果是大腸血熱導致便血,可以加入黃連、防風,並與原方藥材等分。

2. 導赤各半湯

(節庵),治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口乾,不飲水,與粥則咽。不與勿思,形如醉人,名越經證。(傷寒不硬不滿,二便如常,病不在腑也。神昏睡語,不思食,形如醉人,此邪熱傳於手少陰心,心火上而逼肺也。邪熱入里,故目赤舌乾。邪熱在陰,故不渴。此證自足而傳手經,故曰越經。)

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滑石,麥冬,人參,甘草,茯神,加燈心薑棗煎。

陳來章曰:熱入心經,涼之以黃連犀角梔子。心熱上逼於肺,清之以黃芩知母麥冬,泄之以滑石甘草燈心者。欲使心肺之邪熱從小腸膀胱出也,故亦曰導赤。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參茯神以補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節庵)是治療傷寒之後,出現心下不硬,腹部沒有脹滿,大小便也正常。身上沒有發冷發熱,卻逐漸變得神情昏沉、不說話,或者睡覺時會自言自語,眼睛發紅、口乾舌燥,不喝水,但餵粥就願意吞嚥。不餵就不會想吃,整個人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這種情況稱為「越經證」。

(傷寒後心下不硬且腹部不脹滿,大小便正常,代表病不在腸胃等腑器官。出現神情昏沉、睡覺說話、不想吃東西、像喝醉酒一樣,這是邪熱傳到手少陰心經,心火上炎而逼迫肺的緣故。邪熱進入體內,所以眼睛發紅,口舌乾燥。邪熱在陰經,所以不會口渴。這個病證是從腳的經絡傳到手的經絡,所以說是「越經」。)

使用的藥材有:黃連、黃芩、犀角、知母、山梔子、滑石、麥冬、人參、甘草、茯神,再加入燈心草、生薑、紅棗一起煎煮。

陳來章說:熱邪進入心經,用黃連、犀角、梔子來清熱。心熱往上逼迫到肺部,用黃芩、知母、麥冬來清除肺熱。用滑石、甘草、燈心草來引導熱邪從小腸、膀胱排出。之所以也叫做「導赤」,是因為要讓心肺的邪熱從下排出。熱邪之所以會跨經傳到心,是因為心神原本就比較虛弱,所以又加入人參、茯神來補益心神。

3. 消毒犀角飲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甚,腮項結核,口舌生瘡。及遍生瘡癤,已潰未潰,並宜服之。

犀角(磨沖),防風,荊芥穗(一錢),鼠黏子(炒二錢),炙甘草(一錢)

按此方專清上焦蘊熱,與利膈散略同,彼可多服,此可暫服爾。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體內積聚邪熱,導致痰液過多、喉嚨腫痛、頸部淋巴結腫大、口舌生瘡,以及全身各處長出瘡癤,無論是已潰破或未潰破的,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犀角(磨成粉沖服)、防風、荊芥穗(各一錢)、炒鼠黏子(二錢)、炙甘草(一錢)。

這個藥方主要作用是清除上焦的鬱積熱邪,與利膈散的功效有些相似,但利膈散可以多服,而這個藥方只能短期服用。

4. 蓮子清心飲

(局方),治憂思抑鬱,發熱煩躁,或酒色過度。火盛剋金,口苦咽乾,漸成消渴。遺精淋濁,過勞即發。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夜靜晝甚。及女人崩帶(煩躁遺精淋濁者,心虛而有熱也。心火妄動,不能下交於腎,故元精失守也。過勞即發為勞淋,勞則動其心火也。晝偏熱者,陽虛也。

崩中,由損傷衛任,氣血俱虛。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由陰虛而陽搏之,血得熱而妄行也。帶者,病本於帶脈而得名。赤屬血,白屬氣。由陰虛陽竭,營氣不升,衛氣下陷,或濕痰濕熱蘊積而下流也。)

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三錢),黃芩(炒),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甘草(炙二錢),空心服。

參耆甘草,所以補陽虛而瀉火,(東垣曰: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助氣化而達州都。(膀胱也。氣化則能出。)地骨退肝腎之虛熱,柴胡散肝膽之火邪。黃芩麥冬,清熱於心肺上焦。茯苓車前,利濕於膀胱下部。中以石蓮清心火而交心腎,則諸證悉退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蓮子清心飲」,出自《局方》,主要用來治療因為憂愁思慮導致的抑鬱,引起發熱煩躁,或是因為飲酒過度、沉迷女色所造成的身體不適。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壓制了肺部功能,導致口苦咽乾,時間久了可能會變成糖尿病(消渴症)。也會出現遺精、小便混濁的狀況,而且過度勞累就會發作。另外,還會有四肢疲憊、手心腳心發熱,夜晚安靜時更嚴重,白天反而更熱。女性則會出現崩漏(大量出血)和白帶異常的狀況。(會煩躁、遺精、小便混濁,是因為心氣虛弱,體內有熱。心火胡亂妄動,無法與腎氣相通,所以精液無法守住。過勞就發病,屬於勞淋,是因為勞累會導致心火妄動。白天比較熱,則是因為陽氣虛弱。

崩漏,是因為損傷了衝脈和任脈,導致氣血虛弱。醫書說:「陰氣虛弱導致陽氣過於旺盛,就會造成崩漏」,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過於亢奮,血液遇到熱就會亂走。帶下,是因為病根在帶脈而得名。紅色帶下屬於血的問題,白色帶下屬於氣的問題。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耗竭,導致營養物質無法上升,衛氣下陷,或是因為濕氣、痰濕、濕熱積聚而往下流。

這個藥方組成為:石蓮肉、人參、黃耆、茯苓、柴胡(各三錢)、黃芩(炒過)、地骨皮、麥冬、車前子、甘草(炙過,二錢),空腹服用。

人參、黃耆、甘草,是用來補養虛弱的陽氣並降瀉火氣。(名醫李東垣說過:人參、黃耆、甘草,是降火的良藥。)能幫助氣的運行,到達膀胱。(膀胱是氣化的出口,氣化正常就能排出。)地骨皮可以退除肝腎的虛熱,柴胡可以疏散肝膽的火氣。黃芩和麥冬,可以清除心肺上焦的熱氣。茯苓和車前子,可以利濕膀胱下部的濕氣。再用石蓮肉來清除心火,並使心火與腎水相交通,這樣所有症狀都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