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16)

1. 地黃煎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葳蕤(四兩),栝蔞根,生薑汁,鮮地骨皮,生麥冬汁,白蜜(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

上㕮咀,以水一斗零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冬汁,緩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至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聖方也。

白話文:

用來治療體內積熱的藥方:

將地黃汁(約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葳蕤(各四兩),栝蔞根、生薑汁、新鮮地骨皮、生麥冬汁,白蜜(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等藥材,先將藥材切碎,加入一斗二升的水,先煮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藥汁,將藥渣濾掉。接著加入竹瀝、地黃汁、麥冬汁,用小火慢慢煎煮,煮滾四五次後,再加入蜂蜜和薑汁,用微火煎到剩六升藥汁。第一次服用四合,一天服用三次,晚上睡前再服用一次,之後可以逐漸增加到五至七合。四、五月時可以將藥材磨成粉末服用。這個藥方能夠生津液、涼血,抑制體內火氣,清除熱邪,效果很好。如果再加入人參,就會成為治療虛熱的最佳藥方。

2. 左金丸

(又名茱連丸)

治肝膽鬱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酒濕發黃。(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濕熱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復吐矣。)

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茱萸(一兩鹽水泡),水丸。

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吳茱辛熱,能入厥陰,(肝。)行氣解鬱,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以熱治熱,從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肝居於左,肺居於右。

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東垣曰:病機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次令牙酸不能相對,以大辛熱療之必減。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或問吞酸,素問以為熱,東垣以為寒。何也?丹溪曰:吐酸與吞酸不同。

吐酸,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而成積,濕中生熱,故隨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之久,伏於腸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汁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言其體位。

東垣言寒,言其末也。予當治吞酸,用黃連吳茱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蒸餅為丸吞之。仍教糖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丹溪之論,亦未暢盡。總之此證有熱有寒,不可執一。)戴氏曰:房勞腎虛之人,胸膈多有脹痛。此因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

氣與血,猶水也。盛則流暢,虛則未有不滯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紙之類補腎,芎歸之類補血。若作尋常脅痛治,則殆矣。〕

加炒芩蒼朮陳皮,亦名茱連丸,治同。加芍藥等分為丸,名戊己丸,治熱痢熱瀉。(熱瀉者,糞黃肛澀也。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加芍藥伐肝瀉水,使不克脾土。)除吳茱萸加附子一兩,名連附六一湯,治胃脘痛,寒因熱用也。用黃連一味,吳茱萸浸一宿,為丸,名抑青丸。大瀉肝火,治左脅作痛。單黃連煎服,名瀉心湯,治心熱。

白話文:

[左金丸]

(又名茱連丸)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肝膽火氣鬱結,引起的左側脅肋疼痛,或者胸脅疼痛到難以忍受,症狀包含吞酸、吐酸、以及疝氣、腹部痞塊、因酒濕引起的黃疸。(肝火旺盛會導致脅肋疼痛,吞酸吐酸,這也可能是因為肝火向上侵擾肺和胃,木氣過盛而產生酸味。厥陰經脈絡連陰部,濕熱侵擾則會形成疝氣。肝木過於旺盛,會剋制脾土,導致腹部痞塊。)此外,這個藥方也治療進食即吐的痢疾,湯藥一入口就吐出來。(加入一小撮糯米濃煎,只要能吞下三匙,就不會再吐了。)

藥方組成:

黃連(六兩,用薑汁炒過),吳茱萸(一兩,用鹽水泡過),將藥材磨成粉加水製成藥丸。

肝臟實熱會引起疼痛,而心臟是肝臟的兒子,實熱則要瀉去其兒子,所以用黃連來瀉心火、清除熱邪作為主要藥材,使火不至於剋制金氣,金氣能制約木氣,肝氣自然平和。吳茱萸性味辛熱,能入厥陰經(肝經),運行氣血、疏解鬱結,又能引導熱邪向下走,所以作為輔助藥材。一寒一熱,寒性的藥材是針對主要病因治療,熱性的藥材是順應病邪的性質治療(用熱性藥材來治療熱性疾病,順應它的特性來治療,也稱為反治法)。這樣兩種藥材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功效。肝臟位於左邊,肺臟位於右邊。

所謂「左金」,意思是要使金氣能夠在左邊運行,從而使肝氣平和。[東垣說:病機書中說,各種嘔吐酸水的情況,都屬於熱證,這是上焦受到外來邪氣的侵擾,以雜病的角度來論述。嘔吐酸水,嚴重時酸水會浸到心臟,其次會使牙齒酸軟無法對合,用大辛大熱的藥物治療必定會減輕症狀。如果以病機的角度認為是熱邪而攻治,那就錯了。有人問,吞酸,內經認為是熱證,東垣認為是寒證,這是為什麼?丹溪說:吐酸和吞酸不同。

吐酸,是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機,鬱積而形成積滯,濕氣中會產生熱,所以會隨著木氣化生,於是產生酸味,這不是熱是什麼?如果鬱積時間久了,伏藏在腸胃之間,想吐吐不出來,想嚥嚥不下去。如果體表受到風寒,那麼內熱就會更加鬱積,而酸味就會刺激心臟。如果體表溫暖,毛孔疏通,或者服用溫熱的湯藥或藥丸,使得津液運行通暢,也可以暫時緩解,這不是寒是什麼?內經說的是熱,是指它的病位。

東垣說的是寒,是指它的病程末期。我治療吞酸,用黃連和吳茱萸製炒,根據時令交替使用作為輔助藥材。再用蒼朮、茯苓作為輔助藥,用蒸餅做成藥丸吞服。同時教導病人吃甜食和蔬菜水果來自我調養,那麼疾病就容易痊癒。(丹溪的論述,也未完全闡明。總之這個病症有熱有寒,不能執著於一方。)戴氏說:房事過度導致腎虛的人,胸膈常常會有脹痛。這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的緣故。

氣和血,就好像水一樣。充盛則流暢,虛弱則沒有不滯留的,所以會產生疼痛。應該用補骨脂之類的藥物來補腎,用川芎、當歸之類的藥物來補血。如果當作一般的脅肋疼痛來治療,那就危險了。]

加入炒過的黃芩、蒼朮、陳皮,也叫做茱連丸,功效相同。加入芍藥等分做成藥丸,叫做戊己丸,治療熱痢和熱瀉。(熱瀉,指的是大便黃色且肛門澀痛。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加入芍藥能平抑肝氣,瀉除水濕,使肝木不至於剋制脾土。)除去吳茱萸,加入附子一兩,叫做連附六一湯,治療胃脘疼痛,是屬於寒性病症用熱藥來治療。單獨用黃連,吳茱萸浸泡一夜,做成藥丸,叫做抑青丸。可以大瀉肝火,治療左側脅肋疼痛。單獨用黃連煎服,叫做瀉心湯,治療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