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13)
卷八下 (13)
1. 導赤散
(錢乙),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則小腸亦熱,故便赤淋痛。心屬君火,是五臟六腑火之主。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面赤煩躁,咬牙口渴,皆心熱也。舌為心苗,若心火上炎,熏蒸於口,則口糜口瘡。輕手按至皮毛之下,肌肉之上,則熱,日中大甚,是熱在血脈為心熱。
心火亢甚,小腸鬱結不能通利者,此方主之。如治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
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
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葉生竹上。故清上焦)木通降心火入小腸。(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行水雖同,所用各別。君,心火也。相,腎火也。)草梢達莖中而止痛。(便赤淋痛。)以共導丙丁之火,由小水而出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心熱泄小腸,釜底抽薪之義也。
易老用導赤散合五苓散,治口糜神效。經曰: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亦有用附子理中湯者。因脾胃虛衰之火,被逼上炎,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姜附散其寒,則火得所助,接引退舍矣。綱目曰:心氣熱則上竄,宜導赤散。腎氣虛則下竄,宜地黃丸。)
白話文:
導赤散
(錢乙所創)用來治療小腸有火氣,導致小便赤紅、排尿疼痛,臉色赤紅、煩躁不安,口舌潰爛生瘡,磨牙、口渴等症狀。(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心臟有熱,小腸也會跟著熱,所以小便會赤紅、排尿時會疼痛。心臟屬於君火,是五臟六腑火氣的主導。因此,各經脈的熱氣,都會反應到心臟。臉紅、煩躁、磨牙、口渴等,都是心臟有熱的表現。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如果心火向上燃燒,熏蒸到口腔,就會口舌潰爛生瘡。輕輕按壓皮膚之下、肌肉之上,感覺發熱,而且白天更加嚴重,這是熱在血脈,是心熱的表現。
心火過於旺盛,導致小腸氣滯不通,此方可以治療。如果治療白濁、沙淋等症狀,可以搭配逍遙散一起使用。)
藥材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
生地黃可以涼心血,淡竹葉可以清心氣。(竹葉生長於竹子上方,所以能清上焦之火。)木通可以將心火導引到小腸。(君火適合用木通,相火適合用澤瀉。雖然都是利水,但用法不同。君火是指心火,相火是指腎火。)甘草梢可以疏通經脈、緩解疼痛(也就是小便赤紅、排尿疼痛)。這些藥材一起作用,可以將心火(丁火)與小腸火(丙火)引導向下,從小便排出。(小腸屬於丙火,心臟屬於丁火。將心熱導引至小腸,是釜底抽薪的道理。)
李東垣先生曾經用導赤散搭配五苓散,治療口舌潰爛,效果顯著。《黃帝內經》說: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導致大小便不順暢,向上就會導致口舌潰爛,也有人用附子理中湯治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的虛火被迫向上燃燒,所以用人參、白朮、甘草來補益脾胃。再用生薑、附子來驅散寒氣,讓虛火得到輔助,自然退去。《本草綱目》說:心氣有熱就會向上竄,適合用導赤散;腎氣虛弱就會向下竄,適合用地黃丸。
2. 天門冬散
治肺壅腦熱,鼻乾,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皮),桑白皮,升麻,大黃,枳殼(麩炒),甘草,荊芥
按此方藥味較人參瀉肺湯為少減,然用升麻,且升且降,以散上焦壅熱,可取。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肺部積熱導致的頭腦發熱、鼻子乾燥以及大便乾硬難排的情況。
藥材包含:天門冬(去除內心及外皮),桑白皮,升麻,大黃,枳殼(用麩皮炒過),甘草,荊芥。
這個藥方的藥材種類比人參瀉肺湯少一些,但它使用升麻,能同時向上提升和向下疏通,用來散發上焦積聚的熱氣,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