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12)
卷八下 (12)
1. 瀉白散
(錢乙),治肺火,皮膚蒸熱。(肺主皮膚,輕按即得,重按全無,是熱在皮毛。)灑淅寒熱。(邪在膚腠。)日晡尤甚。(申酉時燥金正旺之時。)喘嗽氣急。(肺苦氣上逆。)
白話文:
錢乙治療肺火,患者皮膚蒸熱。(肺主皮膚,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就沒有了,這說明熱在皮毛。)灑淅寒熱。(邪氣在皮膚腠理之間。)傍晚尤為嚴重。(申酉時,燥金正旺之時。)喘息咳嗽、氣急。(肺主氣,肺熱會使氣逆。)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白話文: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一百粒。
桑白皮甘辛而寒,行水降火,瀉肺氣之有餘。除痰止嗽,能利二便,而療熱渴。地骨皮寒瀉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腎之虛熱,涼血退蒸。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補胃,並能瀉熱從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瀉白。(時珍曰:此瀉肺諸方之準繩也。瀉白散,瀉肺氣分之火。黃芩一物湯,丹溪清金丸,瀉肺金血分之火。清金丸,即黃芩炒為末,水丸。)
白話文:
桑白皮:性味甘辛而涼,具有利水降火、瀉肺氣的功效。可以化痰止咳、利尿通便、治療口渴。
地骨皮:性味寒涼,具有瀉肺中伏火、清肝腎虛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甘草:性味甘,具有瀉火益脾的功效。
粳米:性味甘涼,具有清肺補胃的功效,還能瀉火利小便。
肺主西方,所以稱之為「瀉白」。
(李時珍說:這是瀉肺諸方的準則。瀉白散用於瀉肺氣分之火。黃芩一物湯、丹溪清金丸用於瀉肺金血分之火。清金丸就是將黃芩炒成粉,加水做成丸劑。)
加人參五味茯苓青皮陳皮,名加減瀉白散。(東垣)治咳嗽喘急。嘔吐加知母黃芩桔梗青皮陳皮,亦名加減瀉白散。(寶鑑)治咳而氣喘,煩熱口渴,胸膈不利。除甘草粳米,加黃芩知母麥冬五味桔梗,亦名加減瀉白散。(羅謙甫)治過飲傷肺,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苦幹燥(原文云:桑皮地骨,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止嗽為君。黃芩知母苦寒,治氣出腥臭,清肺利氣為臣。
五味酸溫,以收肺氣。麥冬苦寒,治唾涕稠黏,口苦幹燥為佐。桔梗辛溫輕浮,治痰逆利咽膈為使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記載的加減瀉白散,是由人參、茯苓、青皮、陳皮組成,用於治療咳嗽喘急。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可以加入知母、黃芩、桔梗、青皮、陳皮,也稱為加減瀉白散。此外,還有其他配方,例如去除甘草和粳米,加入黃芩、知母、麥冬、五味、桔梗,也能稱為加減瀉白散,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煩熱口渴、胸膈不利等症狀。另外,也有針對過飲傷肺、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苦幹燥的配方,加入桑皮、地骨、黃芩、知母、五味、麥冬、桔梗等藥材。
2. 利膈散
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人參,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喉口瘡甚,加殭蠶。
白話文:
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熟)、人參、甘草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間,用沸水沖調服用。如果咽喉口瘡嚴重,可加入殭蠶。
按此方清上焦熱,全用辛涼輕清之氣,不雜苦寒降下之味。其見甚超,較涼膈散諸方為更勝。
白話文:
根據這個藥方來清解上焦的熱氣,全部採用辛涼輕清的藥氣,不摻雜苦寒而降下的藥性。其見解非常超凡,與涼膈散的諸種藥方相比,更加勝出一籌。
3. 化肝煎
治怒氣傷肝,而因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脅痛動血等證。
青皮,陳皮,白芍(二錢),澤瀉(如血見下部者以甘草代之。),梔子(炒),丹皮(一錢五分)土貝母(二三錢),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錢五分,如兼寒熱者,加柴胡一錢。如火盛,加黃芩一二錢。如脅腹痛脹,加白芥子一錢。脹滯多者,勿用芍藥。
白話文:
青皮、陳皮、白芍(二錢)、澤瀉(若血流到下半身,則用甘草代替澤瀉)、炒梔子、丹皮(一錢五分)、土貝母(二三錢)。若大便下血,則加地榆。若小便下血,則加木通,各一錢五分。若同時有寒熱的症狀,則加柴胡一錢。若火氣旺盛,則加黃芩一二錢。若脅腹疼痛脹滿,則加白芥子一錢。若脹滯嚴重,則不要用白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