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9)

1. 徙薪飲

治三焦氣火,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宜抽薪飲。

黃芩(二錢),麥冬,芍藥,黃柏,茯苓,丹皮(錢半),陳皮(八分),如多鬱氣逆傷肝脅,肋疼痛,或致動血者,加青皮梔子。

白話文:

這個方子「徙薪飲」是治療三焦氣火,也就是身體內部各種熱象,但還不算很嚴重的情況。如果熱象剛開始出現,不是很嚴重,就先用這個方子來清除熱。如果熱象已經很嚴重,就要用「抽薪飲」這個方子。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黃芩(二錢)、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一錢半)、陳皮(八分)。如果因為鬱悶導致氣逆,傷到肝臟或脅肋部,產生疼痛,甚至可能導致出血的情況,可以加入青皮和梔子。

2. 龍膽瀉肝湯

(局方),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脅者,肝膽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膽脈絡於耳,故聾。肝者,將軍之官也,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也,決斷出焉。膽虛,數慮而不決。膽氣上溢,故口為之苦。肝主筋,濕熱勝,故筋痿。

肝脈絡於陰器,故或汗或腫或痛,白濁溲血,皆肝火也。)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炒),柴胡,生甘草

龍膽瀉厥陰之熱,(肝)柴胡平少陽之熱,(膽)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泄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使傷胃為臣使也。

東垣無黃芩梔子甘草,亦名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熱癢臊臭。(此因飲酒,風濕熱合於下焦為邪,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柴胡入肝為引,澤瀉車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氣,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龍膽苦寒,以瀉濕熱。肝主血,當歸以滋肝血不足也。)一方除當歸生地木通澤瀉車前,加人參五味天冬麥冬黃連知母,亦名龍膽瀉肝湯。

治筋痿攣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證。(加人參者,扶土所以抑木。用二冬五味者,清金亦以平木,潤燥所以養筋。用黃連知母者,上以瀉心火,下以瀉腎火。一為肝子,一為肝母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龍膽瀉肝湯,出自《局方》,是治療肝膽經絡有實火和濕熱的症狀。這些症狀包括:兩側肋骨部位疼痛、耳聾、口苦(因為膽汁上溢)、筋骨軟弱無力、陰部出汗、陰部腫脹疼痛、小便混濁或帶血(肋骨兩側是肝膽的部位,火氣旺盛所以會痛。膽經連著耳朵,所以會耳聾。肝臟,就像將軍一樣,負責思考謀略;膽臟,就像公正的官員,負責決策判斷。膽虛弱時,就會思慮過多而難以決斷。膽氣向上衝,就會口苦。肝臟主導筋骨,濕熱過盛,所以筋骨會軟弱無力。肝經絡脈連接著陰部,所以會出現陰部出汗、腫脹或疼痛,小便混濁或帶血,這些都是肝火造成的。)

這個方子裡面用了:龍膽草(用酒炒過)、黃芩(炒過)、梔子(用酒炒過)、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用酒洗過)、生地黃(用酒炒過)、柴胡、生甘草。

龍膽草可以瀉掉肝經的熱(也就是厥陰之熱),柴胡可以平息少陽經的熱(也就是膽經之熱)。黃芩和梔子,可以清肺和三焦的熱,作為輔助。澤瀉可以瀉掉腎經的濕氣,木通和車前子,可以瀉掉小腸和膀胱的濕氣,作為輔助。這些藥大多是苦寒的,可以瀉火,所以要用當歸和生地黃來養血補肝,用甘草來緩和藥性,不讓藥傷到胃,這是它們作為輔助藥的作用。

李東垣的方子裡沒有黃芩、梔子和甘草,也叫龍膽瀉肝湯,是用來治療外陰部位熱、癢、有臊味的症狀。(這是因為喝酒,風濕熱聚集在下焦,形成邪氣,厥陰肝經連著陰部。柴胡引導藥性進入肝經,澤瀉、車前子和木通可以利小便,也可以消除臊味,這就是所謂「在下者因而竭之」。生地黃和龍膽草性寒,用來瀉濕熱。肝主血,當歸可以滋養肝血。)

另外有一個方子,把當歸、生地、木通、澤瀉和車前子拿掉,換成人參、五味子、天門冬、麥門冬、黃連、知母,也叫龍膽瀉肝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筋骨軟弱無力、抽筋、口苦、指甲枯槁的症狀,也可以治療前面提到的那些症狀。(加入人參,可以扶助脾土,從而抑制肝木的過盛。用天門冬和麥門冬,可以清肺金,也可以平肝木,並且滋潤乾燥,可以養筋。用黃連和知母,可以瀉心火和腎火。心火是肝火的子,腎火是肝火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