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下 (8)
卷八下 (8)
1. 升陽散火湯
(東垣),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
柴胡(八錢),防風(二錢半),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五錢),炙甘草(三錢)生甘草(二錢),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柴胡以發少陽之火,為君。升葛以發陽明之火,羌活以發太陽之火,獨活以發少陰之火,為臣。此皆味薄氣輕,上行之藥,所以升舉其陽,使三焦暢遂,而火邪皆散矣。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芍藥瀉脾火而斂陰,且酸斂甘緩,散中有收,不致有損陰氣,為佐使也。(吳鶴皋曰:經曰,少火生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揚之則光,遏之則天。今為飲食抑遏,則生道幾乎息矣。使清陽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飲食傳化,無抑遏之患矣。東垣聖於脾胃,治之必主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是撲其少火也,安望其衛生耶。又曰:古人用辛散,每佐以酸收。故桂枝湯中亦用芍藥,獨兵家之節制也。
)
除人參獨活加蔥白,名火鬱湯,治同。(火愈者,內熱外寒,脈沉而數,火愈無焰,故外寒。沉為在裡,沉而數,知為內熱也。)
陶節奄升陽散火湯。人參白朮茯神甘草陳皮麥冬當歸芍藥柴胡黃芩。加薑棗,金器煎。治傷寒叉手冒心,循衣摸床,譫語昏沉,不省人事。(節庵曰:俗醫不識,誤認風證。不知此乃肝熱乘肺,元氣虛衰,不能主持,名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有痰加姜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瀉加白朮升麻。
陽虛,故叉手自冒其心。熱昏其神,故循衣摸床。小便利,則肺氣猶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故可治。)
白話文:
這個名為「升陽散火湯」的藥方,是李東垣用來治療肌肉發熱、體表發熱、四肢發熱、骨髓深處發熱等症狀,這種熱感就像火燒一樣,摸起來會燙手。這種病多半是因為血虛,或是脾胃虛弱,吃太多寒涼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是:柴胡(八錢)、防風(二錢半)、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五錢)、炙甘草(三錢)、生甘草(二錢)。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柴胡在這裡是主藥,用來發散少陽經的火熱;升麻和葛根用來發散陽明經的火熱;羌活用來發散太陽經的火熱;獨活用來發散少陰經的火熱。這些藥物味道輕薄,藥性向上走,目的是將陽氣提升,使三焦的氣機暢通,這樣火邪自然就消散了。人參和甘草可以補益脾土,同時瀉除熱邪;白芍可以瀉脾火,並有收斂陰氣的作用,且酸味收斂,甘味緩解,在發散的同時兼顧收斂,避免損傷陰氣,作為輔助藥。吳鶴皋說:「經典有說,少火可以產生生機,天地沒有這個火就不能產生萬物,人沒有這個火就不能生存。讓陽氣向上,則光明普照;抑制陽氣,則天地閉塞。現在因為飲食不當而抑制陽氣,生機幾乎要停止了。如果讓清陽之氣上升到上竅,濁陰之氣自然回到下竅,飲食的消化吸收就不會有被抑制的問題了。李東垣擅長治療脾胃疾病,他治療疾病一定著重升陽。現在的庸醫只知道降火而不知道升陽,這等於是撲滅了少陽之火,又怎麼能期望身體健康呢?還有人說,古人使用辛散的藥物,常常會佐以酸味收斂的藥物。所以桂枝湯中也使用了芍藥,這就像行軍打仗的節制。」
把原方的人參和獨活拿掉,加入蔥白,就成了「火鬱湯」,治療的症狀和原方相同(火鬱的症狀是內熱外寒,脈象沉而數,因為火被鬱住了,所以沒有火焰的表現,出現外寒的現象。沉脈代表病在裡面,脈象沉而數,說明有內熱)。
陶節庵的「升陽散火湯」組成是:人參、白朮、茯神、甘草、陳皮、麥冬、當歸、芍藥、柴胡、黃芩。加生薑和紅棗一起,用金屬器皿煎煮。用來治療傷寒時出現兩手交叉放在胸前、胡言亂語、昏沉不清、意識不清等症狀。(陶節庵說:庸醫不認識這種病,誤認為是風證。不知道這是肝熱侵犯肺部,導致元氣虛衰,無法主持身體的運作,所以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如果小便通暢就還可以治療。如果有痰,加入薑製半夏;大便乾燥,胡言亂語並且口渴,加入大黃;腹瀉則加入白朮和升麻。因為陽氣虛弱,所以出現兩手交叉放在胸前的動作。因為熱邪昏擾神志,所以會出現循衣摸床的動作。小便通暢,說明肺氣還在下降,膀胱還能化生水液,腎水沒有枯竭,所以還能治療。)
2. 抽薪飲
治諸凡火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炒),黃柏(五錢),枳殼(錢半),細甘草(三分),煎成。食遠溫服。
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蕊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熱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草龍膽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至者,加麥冬生地芍藥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白話文:
[抽薪飲]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火氣旺盛,但不適合用補藥的情況。
藥材包含:黃芩、石斛、木通、炒梔子、黃柏(各五錢)、枳殼(一錢半)、細甘草(三分)。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在飯後稍遠的時間溫服。
如果熱在經絡和肌肉皮膚,可以加入連翹和天花粉來幫助散熱。如果熱在血液、大腸或小腸,可以加入槐蕊和黃連來幫助清除熱氣。如果熱在陽明經的頭面部,或是出現煩躁和便秘發熱,可以加入生石膏來降火。如果熱在下焦,小便時感到疼痛或阻塞,可以加入草龍膽和車前子來幫助利尿。如果熱在陰分,導致身體缺乏津液,可以加入麥冬、生地、芍藥等藥材來滋潤。如果熱在腸胃,並造成大便硬結,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來幫助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