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10)

1. 竹葉石膏湯

(仲景)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傷寒解後,餘熱未盡,津液不足,故虛羸少氣。虛熱上逆,故欲吐。)亦治傷暑發渴脈虛。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炙二兩),麥冬(一升),半夏,粳米(半升),加姜煎。

竹葉石膏之辛寒,以散餘熱。(竹葉能止喘促氣逆上衝。)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又方,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亦名竹葉石膏湯,治胃實火盛而作渴。〔士材曰:陽明外實,則用柴葛以解肌。陽明內實,則用承氣以攻下。此云胃實,非有停滯,但陽焰勝爾。火旺則金囚,故以竹葉瀉火以桔梗救金,薄荷散火於上,木通泄火於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則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外實,經也。內實,腑也。戊土,胃也。)〕

白話文:

(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痊癒後,身體虛弱消瘦、氣力不足、氣向上逆想嘔吐的狀況。(傷寒病痊癒後,體內殘餘的熱邪還沒完全清除,導致體液不足,所以身體虛弱消瘦、氣力不足。虛熱向上衝逆,所以想嘔吐。)也可用來治療中暑後出現口渴、脈象虛弱的狀況。

藥方組成:竹葉(兩把)、生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炙甘草(兩兩)、麥門冬(一升)、半夏(適量)、粳米(半升),加入生薑一起煎煮。

竹葉和生石膏的辛寒之性,可以散去殘餘的熱邪。(竹葉可以平息喘促、氣逆上衝的狀況。)人參、甘草、麥門冬和粳米的甘平之性,可以補養肺氣,安定胃氣,補充虛損,滋生津液。半夏的辛溫之性,可以化痰止嘔。因此,這個方子既能去除熱邪,又不損害身體的正氣,能引導上逆的氣往下走,又能增強身體的氣力。

另外有一個藥方,也叫竹葉石膏湯,由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和甘草組成,是用來治療胃裡實火旺盛而引起的口渴。(士材說:陽明經有外在實熱,要用柴葛來解表。陽明腑有內在實熱,要用承氣湯來攻下。這裡說的胃實,並不是因為有積滯,而是因為陽熱之火太旺盛。火旺就會克制金,所以用竹葉來瀉火,用桔梗來救金,薄荷可以向上散火,木通可以向下泄火,甘草和石膏直接作用於胃土,來清除裡面的熱邪。三焦的火氣平息了,蒸騰的熱氣就會消退,津液也就產生了。)

(外實,指的是經脈有實熱。內實,指的是腑臟有實熱。戊土,指的是胃。)

2. 白頭翁湯

(仲景),治傷寒熱利下重,欲飲水者。(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陰利宜理中四逆溫臟,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便出作聲,臍下必熱,宜涼藥。)

白頭翁(二兩),秦皮,黃連,黃柏(三兩)

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漬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熱。)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徐忠可曰:此主熱利下重,蓋下陷則傷陰,陰傷則血熱。雖後重而不用調氣之藥,病不在氣爾。

周揚俊曰:邪傳厥陰,少陽其表也,臟腑相連,於法禁下,故但謀去其熱,熱除而是利自止矣。)

白話文:

(張仲景的)白頭翁湯,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腹瀉且有裡急後重感,並伴隨想喝水的症狀。(這種陽熱引起的腹瀉,跟陰寒引起的腹瀉不同。陰寒腹瀉適合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熱藥來溫暖脾胃,而陽熱腹瀉大便顏色一定是焦黃色,且有熱臭味,排便時會有聲響,肚臍下方一定會發熱,這種情況適合用寒涼的藥物。)

白頭翁(二兩)、秦皮、黃連、黃柏(各三兩)。

白頭翁味苦性寒,能夠進入陽明經的血分,有涼血止痢的作用。秦皮味苦性寒且帶有澀味,能夠清涼肝臟、補益腎臟,並能固攝下焦。(浸泡在水中會呈現青色,因此能進入肝經清除熱邪。)黃連能清涼心火、清肝熱,黃柏能瀉火滋水,兩者都能夠燥濕止瀉。選用這些藥物,是因為它們的寒性可以制伏熱邪,苦味可以堅固腎氣,澀味可以阻止下瀉。(徐忠可說: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熱痢下重,因為下陷會損傷陰液,陰液受損就會導致血熱。雖然有裡急後重感,但不用調氣的藥,是因為病不在氣的方面。

周揚俊說:邪氣傳入厥陰經,少陽經是它的表面,臟腑之間相互聯繫,按照常規是禁止使用瀉下藥的,所以只能想辦法去除熱邪,熱邪去除後,腹瀉自然就停止了。)

3. 甘桔湯

(金匱名桔梗湯),治少陰咽痛喉痹,肺癰吐膿,乾咳無痰,火鬱在肺。(手少陰心脈挾咽,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火炎則痛。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少陰君火。一陽,少陽相火也。金匱云: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難治。火鬱在肺,則乾咳無痰。)

甘草(二兩),桔梗(一兩),或等分。王好古加減法,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荊芥防風,痰毒加牛蒡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甘草甘平,解毒而瀉火。桔梗苦辛,清肺而利膈,又能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排膿血而補內漏。故治咽痛喉痹,肺癰咳嗽。取其辛苦散寒,甘平除熱也。(金匱曰:咳而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為肺癰,此湯主之。喻嘉言曰:此上提之法。乘其新起,提其敗血,或從唾出,或從便出,足以殺其毒。

此因胸滿振寒不渴,病尚在表,用此開提肺氣。若勢已入里,又當引之從胃入腸,此法不中用矣。綱目曰:喉痹惡寒,為寒閉於外,熱鬱於內。忌用膽礬等劑點喉,使陽郁不得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使陽邪陷里。宜用表藥,提其氣升,以助陽也。如不惡寒,脈滑實者,又當用寒劑下之,酸劑收之也。

外臺秘要曰:五臟之尊,心雖為主,而肺居其上。肺為華蓋,下覆四臟,合天之德,通達風氣,性愛溫而惡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金被火傷,則葉萎倚著於肝,肝發癢則嗽。因心肝虛弱,不能傳陽於下焦,遂至正陽俱躋,變成嗽矣。肺主皮毛,遇寒則慄而粟起。肺嗽因萎倚著於肝而成病,由木能扣金與鳴也。

先養肺,抑心肝虛熱,和其腎,則愈矣。)

除桔梗名甘草湯,(金匱),治同。加防風名甘桔防風湯,治同。加防風荊芥連翹,名如聖湯,(宋仁宗)治上焦風熱。加訶子和童便服,名訶子清音湯,治中風不語。(肺屬金,主音,金空則有聲。風痰壅塞,則不能言。訶子斂肺清痰,散逆破結。桔梗利肺氣,甘草和元氣。

童便降火潤肺,或加木通,以利機竅也。足少陰腎脈挾舌本,足太陰脾脈連舌本,手少陰心別脈系舌本。三經虛,則痰涎塞其脈道,舌不轉運而不能言。或三脈亡血,舌無血榮養而喑。舌喑者,中風不能轉運之類,而咽喉聲音如故。喉喑者,勞嗽失音之類,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

)除甘草加枳殼,名枳桔湯,治胸中痞塞,噫氣吐酸,或咳。(枳殼桔梗,苦下氣而散痞,寒消熱而除咳。活人云:傷寒應發汗,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最良。審知是痞,先用枳桔湯尤妙。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也。)加連翹薄荷竹葉梔子黃芩,名桔梗湯,治上焦壅熱,喉痹熱腫。

又方,桔梗桑皮貝母栝蔞當歸枳殼苡仁防己(一作防風。各五分。)黃耆(七分)杏仁百合甘草(各三分)加姜煎,亦名桔梗湯。(濟生)治肺癰吐膿,嗌乾多渴。

白話文:

甘桔湯

這個方子(原名金匱桔梗湯)主要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咽喉疼痛、喉嚨腫痛,以及肺部化膿、咳出膿液,還有乾咳無痰,這些都屬於肺部有火熱鬱積的症狀。(手少陰心經的脈絡經過咽喉,足少陰腎經的脈絡經過喉嚨,如果火熱上炎就會引起疼痛。古書說:一陰經和一陽經的氣結在一起,就稱為喉痹。一陰指少陰經的君火,一陽指少陽經的相火。古書又說:熱邪經過的地方,血液會因此凝滯,積聚成膿,咳出的痰像米粥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還可以治療,膿形成就難治了。火熱鬱積在肺部,就會導致乾咳無痰。)

方子組成:甘草(二兩),桔梗(一兩),或者兩者等量。醫家王好古在此基礎上做了加減,如果失音,可以加訶子;發不出聲音,可以加半夏;喘氣,可以加陳皮;咳嗽有痰,可以加知母、貝母;咳又口渴,可以加五味子;酒毒引起的,可以加葛根;氣短,可以加人參;嘔吐,可以加半夏、生薑;咳膿血,可以加紫菀;肺痿,可以加阿膠;胸膈不舒服,可以加枳殼;胸悶,可以加枳實;眼睛發紅,可以加梔子、大黃;面部浮腫,可以加茯苓;皮膚疼痛,可以加黃耆;發斑疹,可以加荊芥、防風;痰毒,可以加牛蒡子、大黃;失眠,可以加梔子。

甘草,性味甘平,可以解毒、瀉火。桔梗,性味苦辛,可以清肺、疏通胸膈,還可以提升氣血,發散體表的寒邪,排出膿血,並且補內部的虧虛。所以可以治療咽喉疼痛、喉嚨腫痛,以及肺膿瘍引起的咳嗽。取它辛苦散寒,甘平除熱的功效。(古書說:咳嗽、胸悶、發冷,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咳出腥臭的濃痰,這是肺膿瘍的症狀,這個方子主治。醫家喻嘉言說:這個方子是向上提引的方法。趁著病剛開始,把淤積的敗血向上提引,或者從唾液排出,或者從大便排出,這樣可以清除毒素。)

這個方子適用於胸悶發冷但不口渴的情況,說明病邪還在體表,可以用它來提升肺氣。如果病勢已經進入內部,就應該引導病邪從胃進入腸道,這個方子就不適用了。古書說:喉痹怕冷,是因為寒邪阻礙了體表,熱邪鬱積在內部。忌諱用膽礬等刺激性藥物點喉,這樣會使陽氣鬱結不能伸展。又忌諱用硝石、大黃等寒涼藥物攻下,這樣會使陽邪陷入內部。應該用發散體表的藥物,提升氣機,以幫助陽氣。如果沒有怕冷,脈象滑實,又應該用寒涼藥物攻下,用酸味藥物來收斂。

古書說:五臟之中,心臟雖然是主導,但肺臟在它的上面。肺就像華蓋一樣,覆蓋在其他臟腑之上,符合天的法則,可以通達風氣,性質喜溫惡寒。心火如果太旺盛,就會向上蒸騰肺部,使肺臟受到損害,導致肺葉萎縮,依附在肝臟上,肝臟發癢就會引起咳嗽。因為心肝虛弱,不能把陽氣傳輸到下焦,就會導致陽氣都積聚在上部,變成咳嗽。肺主皮毛,遇到寒冷就會發抖起雞皮疙瘩。肺咳是因為肺萎縮依附在肝臟上而引起的疾病,是由於木能剋金的緣故。

所以,應該先養肺,抑制心肝的虛熱,調和腎,這樣病就好了。)

除去桔梗,只用甘草,這個方子(原名金匱甘草湯)也有相同的治療效果。加上防風,就成了甘桔防風湯,也有相同的治療效果。如果再加上荊芥、連翹,就成了如聖湯(宋仁宗時期所創),主要治療上焦風熱。如果再加上訶子,用童便沖服,就成了訶子清音湯,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失語。(肺屬於金,主管聲音,如果肺氣虛弱就會有聲音。如果被風痰堵塞,就發不出聲音。訶子可以收斂肺氣、清除痰液、疏散逆氣、破除結塊。桔梗可以疏通肺氣,甘草可以調和元氣。

童便可以降火潤肺,或者加木通,來疏通氣機。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夾在舌根,足太陰脾經的脈絡也連接舌根,手少陰心經的分支脈絡也繫於舌根。如果這三條經脈虛弱,就會有痰涎堵塞脈絡通道,使舌頭不能轉動而不能說話。或者三條經脈失去血液的滋養,使舌頭失去營養而發不出聲音。舌頭不能轉動發不出聲音,屬於中風不能轉運的情況,但咽喉的聲音還是正常的。喉嚨發不出聲音,屬於勞累咳嗽失音的情況,而舌頭則可以轉動言語。

)如果除去甘草,加上枳殼,就成了枳桔湯,主要治療胸中痞悶,打嗝吐酸,或者咳嗽。(枳殼和桔梗可以使氣下行、疏散痞塞,寒涼的藥性可以消除熱邪、止咳。醫家說:傷寒應該發汗,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就會形成痞塞,枳實理中丸最適合治療。如果知道是痞塞,先用枳桔湯就更好了,因為桔梗和枳殼可以行氣、向下疏通胸膈。)如果再加上連翹、薄荷、竹葉、梔子、黃芩,就成了桔梗湯,主要治療上焦壅熱、喉痹熱腫。

還有一個方子,用桔梗、桑皮、貝母、栝蔞、當歸、枳殼、薏仁、防己(有記載為防風,各五分),黃耆(七分),杏仁、百合、甘草(各三分),加生薑煎煮,也叫桔梗湯。可以治療肺膿瘍、咳出膿液、咽喉乾燥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