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3)

1. 附子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傷寒心下滿硬而痛者為結胸,硬滿而不痛者為痞。經曰: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抵諸痞皆熱,故攻之多寒劑。此加附子,恐三黃重損其陽,非補虛也。或下後復汗,或下後陽虛,故惡寒汗出。

諸瀉心湯,皆治傷寒痞滿,滿在心胸,不在胃也。若雜病痞滿,有寒熱虛熱之不同。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臟,結而不散則為痞。傷寒之痞,為寒鬱內熱,宜苦泄。雜病之痞,為氣不滌暢,宜辛散。)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別煮取汁。)

吳鶴皋曰: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陽。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寒熱並用,斯為有制之兵矣。(喻嘉言曰:此邪熱既盛,真陽復虛之證,故於三黃湯內加附子汁,共成傾痞之功。金匱有大黃附子湯,亦同此意。大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治脅下偏痛發熱,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陽中有陰,當以溫藥下其寒。後人罕識其旨,有用寒藥而治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陰陽不和而痞,用寒熱藥者,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陰盛陽虛而痞,用辛熱多而寒藥少者,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之類也。經又曰: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

當先解表,乃可攻痞。解表桂枝湯,攻裡大黃黃連瀉心湯。經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有停飲故也。李東垣曰: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傷。蓋下多亡陰,陰者,脾胃水穀之陰也。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

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痞益甚,甚而復下也,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矣。)去附子黃芩,名大黃黃連瀉心湯。(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按之濡(音軟),關上脈浮。(經曰:按之自濡,但氣痞爾。周揚俊曰:以非痰飲結聚,故無取半夏生薑也。活人云: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

若關脈浮而結者,三黃以瀉肝。李時珍曰: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瀉心湯實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衛,邪結上焦,胃之上脘在心。故曰:瀉心。經曰:太陰所至為痞滿。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已。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結胸乃邪熱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散其熱也。若結胸在氣分,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只用半夏瀉心湯。按發陽發陰,諸解不同,終成疑案。李氏則以寒傷為陰病,熱陷為陽病,然仲景所用皆寒藥,未當有所分也。

周揚俊則謂總屬下早致然,似為近理。)

白話文:

這個方子(附子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用來治療傷寒病後,出現胸口(心下)覺得堵悶,同時又怕冷、出汗的症狀。

一般來說,傷寒病如果胸口(心下)覺得脹滿、發硬而且疼痛,那就是結胸;如果只是脹滿發硬但不痛,那就是痞。醫書說:胸口(心下)覺得堵悶,按下去是軟的,同時寸關脈(把脈的部位)的關脈又浮起來,就要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如果胸口(心下)堵悶,又怕冷、出汗,就要用附子瀉心湯。通常來說,各種痞證大多是熱引起的,所以治療時多用寒涼的藥。這個方子加上附子,是擔心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味藥太過寒涼會損傷陽氣,並不是要補虛。可能是因為用了瀉藥後又出汗,或者用了瀉藥後導致陽氣虛弱,所以才會怕冷、出汗。

各種瀉心湯,都是治療傷寒病引起的胸口(心胸)堵悶,這個堵悶是在胸部,不是在胃部。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堵悶,有寒、熱、虛熱的不同。有醫書說:脾不能把氣輸送到其他臟器,導致氣結住散不開,就會形成痞。傷寒引起的痞,是寒邪鬱積在體內導致有熱,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疏泄。其他疾病引起的痞,是因為氣不通暢,應該用辛味的藥來疏散。

方子的組成是: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臍,另外煮汁)。

吳鶴皋說:因為胸口(心下)堵悶,所以用大黃、黃連、黃芩來瀉熱通痞。因為怕冷、出汗,所以用附子來回陽。沒有大黃、黃連、黃芩就不能去除痞熱,沒有附子又怕大黃、黃連、黃芩會過度損傷陽氣。寒藥和熱藥同時使用,這才是有制約的用兵之道。喻嘉言說:這是邪熱很盛,而真陽又虛弱的症狀,所以在三黃湯裡加入附子汁,共同發揮消除痞證的功效。《金匱要略》裡也有大黃附子湯,也是這個意思。大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用來治療肋骨下方偏痛、發熱,脈象是弦緊的,這屬於寒證。應該用溫熱的藥來通下,在陽證之中有陰證,應該用溫熱的藥來通下寒邪。後人很少了解這個道理,有人用寒涼藥來治療熱性痞證,比如用大黃、黃連之類;有人用寒熱藥來治療陰陽不調和引起的痞證,比如用大黃、黃連再加附子之類;還有人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的藥來治療陰盛陽虛引起的痞證,比如用半夏、生薑、甘草瀉心湯之類。醫書又說:傷寒病大便通下後,又發汗,導致胸口(心下)堵悶,怕冷,那是表證還沒解除,應該先解除表證,才能治療痞證。解除表證用桂枝湯,治療痞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醫書又說:本來就用了通下的方法,所以胸口(心下)堵悶,用瀉心湯卻沒效果,如果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的症狀,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因為有停飲。李東垣說:喝酒過多或其他雜病,用瀉藥過度,也會造成痞證。因為瀉藥用多了會傷陰,陰是指脾胃的水穀之陰。胸中的氣因為虛弱而下陷到心臟的部位,所以會導致胸口(心下)堵悶。應該升提胃氣,同時用一些補血的藥。如果只用補氣的藥來引導,堵悶會更加嚴重,嚴重了還會導致再次用瀉藥,氣會更加下降,最後就會變成腹部脹滿。

如果去掉方子裡的附子和黃芩,就叫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說,它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病引起的胸口(心下)堵悶,按下去是軟的,關脈又浮起來。(醫書說:按下去是軟的,只是氣機堵塞而已。有人說:因為不是痰飲聚集,所以不用半夏、生薑。有醫書說:結胸和痞證,關脈都應該是沉的。如果關脈是浮的而且堵塞,就應該用三黃湯來瀉肝。李時珍說:張仲景用瀉心湯來治療心氣不足、吐血流血的人,實際上是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的伏火。又用瀉心湯來治療胸口(心下)堵悶、按下去軟的症狀,實際上是瀉脾胃的濕熱,並不是真的瀉心。病發於陰證卻反而用通下的方法,就會出現痞滿,這是因為寒邪傷了營衛,邪氣結在上焦,胃的上口在心臟的部位,所以才說是瀉心。醫書說:太陰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痞滿。又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病發於陽證卻反而用通下的方法,就會導致結胸,這是邪熱陷入血分,也在上脘部位。所以大陷胸湯和丸都用了大黃,實際上也是瀉脾胃血分的邪氣,並散開熱邪。如果結胸是在氣分,就只用小陷胸湯。如果痞滿是在氣分,就只用半夏瀉心湯。按發陽發陰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最後還是有爭議。李氏認為寒傷是陰病,熱陷是陽病,但張仲景用的藥都是寒涼的,沒有區分陰陽病。

周揚俊則認為痞證都是因為過早用瀉藥導致的,這個說法比較符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