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下 (2)

1. 黃連解毒湯

(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邪入於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口燥咽乾。(火盛津枯,)大熱乾嘔。(熱毒上逆。)錯語不眠。(熱昏其神,崔尚書曰:胃有燥屎,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

白話文:

(據說這個方劑是太倉公的火劑,崔氏治療劉護軍的病,又說這個方劑是崔氏自己配製的。)治療一切火熱症,表裡兩方面都很盛,患者狂躁煩躁,心裡煩躁不安。(邪氣侵入陽經則狂躁,心被熱邪擾亂則煩躁,煩躁到極點就發作。)嘴巴乾燥、咽喉乾澀。(火邪旺盛津液枯竭。)大熱乾嘔。(熱毒向上逆行。)語無倫次、不眠不休。(熱邪昏亂神明,崔尚書說:胃裡有乾燥的糞便,會讓人語無倫次。當熱邪旺盛時,也會讓人語無倫次。)

若秘而錯語者,宜承氣湯。通而錯語者,宜黃連解毒湯。)吐血衄血。(傷寒吐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熱甚發斑。(熱毒入胃。)

白話文:

  • 若說話含糊而錯誤者,應當服用承氣湯。說話通暢而錯誤者,應當服用黃連解毒湯。吐血、衄血(傷寒吐血、衄血者,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積蓄的熱氣逼迫血液向上運行所致。)熱毒入胃引起的發斑。(熱毒進入胃部。)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分。

白話文: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黃連瀉脾火於中焦。(王海藏曰:黃連瀉心,實瀉脾也,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黃柏瀉腎火於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蓋陽盛則陰衰,故用大苦大寒,兼三焦而統治之。瀉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

白話文:

當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時,便使用黃芩洩去上焦的肺火,使用黃連去除中焦的脾火。(王海藏說:黃連洩心火,實際上是洩脾火,因為子能使母實,母實則洩其子。)黃柏洩去下焦的腎火,梔子徹底洩去三焦之火,從膀胱排出體外。因為陽氣盛則陰氣衰,所以用極苦極寒的藥物,同時覆蓋三焦而進行治療。洩去過盛的火氣,搶救將要枯竭的水液。但是,若非實熱,不可輕易服用。

(劉河間曰:傷寒表熱極甚,身痛頭痛不可忍,或眩或嘔,里有微熱,不可發汗吐下。擬以小柴胡天水涼膈之類和解,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或大下後,再三下後,熱勢尚甚。本氣損虛,而脈不能實。擬更下之,恐脫而立死,不下亦熱極而死。或濕熱內盛,小便赤澀,大便溏泄頻並,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並宜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水丸,又名「三黃金花丸」。主治內外熱症,睡覺時盜汗、咬牙,說夢話、驚悸。吐血、小便不利、大便不通、勞嗽骨蒸。加大黃後,改名為「梔子金花丸」;去除梔子、加大黃,改名為「大金花丸」,療效大致相同。去除梔子後,改名為「柏皮湯」,主治三焦實熱。用粥調丸藥,改名為「三補丸」,主治三焦有火,喉嚨乾燥、二便不通,以及濕痰引起的夜間發熱。(《黃帝內經》說:火氣盛則損耗精氣,火氣少則生出精氣。

故少火宜升,壯火宜降。今以黃芩瀉上,黃連瀉中,黃柏瀉下,則壯火降而少火升。氣得生而血得養,三焦皆受益矣。)去芩連加甘草,名梔子柏皮湯(仲景。)治傷寒發黃身熱。(發黃為胃有瘀熱,宜下之。今發熱則勞已外出,而不復內入矣。故不唯不必下,並不必發汗利小便。

白話文:

所以,弱小的火氣應該升提,強盛的火氣應該降低。現在用黃芩瀉裡面,黃連瀉中間,黃柏瀉下面,那麼強盛的火氣降低,弱小的火氣便上升了。氣得到滋生,血得到充養,三焦因此而受益。)去掉芩連加上甘草,叫做梔子柏皮湯(仲景)。治療傷寒發熱發黃。(發黃是胃中有瘀熱,應該瀉下。現在發熱,勞氣已經外透,不再內入了。所以不僅不需要瀉下,而且不需要發汗利尿。)

但用梔子清肌表,黃柏瀉膀胱,以去其濕熱。按傷寒發黃,有在太陽膀胱者,與陽明瘀熱在胃者不同。故仲景亦有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之說。若瘀熱在裡,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水之劑者,方見傷寒論。)去黃柏梔子,加酒浸大黃,名三黃瀉心湯。(金匱)治心下痞熱,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白話文:

但要運用梔子清淨肌膚,服用黃柏來瀉下膀胱,藉此除去濕熱。根據傷寒學說,皮膚發黃者,有些是太陽膀胱所致,不同於陽明熱結於胃。因此仲景也說不可下泄,應從寒濕中探求病因。如果熱結於裡,也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尿的藥方,詳見傷寒論。去掉黃柏和梔子,加入用酒浸泡的大黃,稱為三黃瀉心湯(收錄於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心下痞熱、心氣虛弱、吐血和衄血。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寇宗奭曰: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病人出現心氣不足而嘔血、吐血的症狀,為什麼不補益心氣,反而瀉出心氣呢?

丹溪回答說:少陰不足,亢陽沒有輔助,導致陰血妄行,因此用大黃瀉出亢盛的邪火。另外,心氣本來不足,肺、肝都受到火邪而發病,因此用黃芩來救助肺,黃連來救助肝。肺是陰的主人,肝是心的母親,也是血的貯藏之所。肺、肝之火退了,血就會歸於經脈而自然安定了。

寇宗奭說:用苦味藥來瀉出邪熱,同時用苦味藥來補益心氣,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了。

吳鶴皋曰: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楊仁齋曰: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

白話文:

吳鶴皋說:治療疾病必定要探究其根本原因。陽毒上攻到腦竅而導致出血,那麼熱就是根本原因,血就是標誌。能夠去除其熱,那麼血不用治療就會自然地歸經了。李士材說:古人用大黃治療虛勞吐血,用意很深奧。因為濁陰不降,那麼清陽就不會升起。瘀血不去,那麼新的血就生不出來。楊仁齋說:血遇熱就會宣流,所以止血多用涼藥。但是也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液也會錯行,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陰必走。

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宜理中湯木香七氣湯川芎,或甘草乾薑湯,甚效。)又大黃用酒浸,蒸曬九次,蜜丸,名三黃丸。治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於火炎水乾。)

白話文:

用溫中,「理中湯」加木香、「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都非常有效。)

另外,大黃用酒浸泡,蒸曬九次,做成蜜丸,叫「三黃丸」。用來治療「三焦積熱」,像是頭頸腫痛,眼睛發紅、口瘡,心膈煩躁,大便乾結,小便赤黃,還有消渴、瘦弱,(消渴、瘦弱,是因為火炎水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