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八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八上 (10)

1. 易老門冬飲子

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五味子,麥門冬,加姜煎。

喻嘉言曰:按易老方,即變宣明麥冬飲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熱於肺,唯以治老弱虛人大渴,而增枸杞之潤。去地黃之泥,知母之苦,葛根之發。立方於無過,治本之圖不為迂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年老體弱、身體虛弱且感到非常口渴的人。

藥方組成有: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五味子、麥門冬,再加上薑一起煎煮。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易老門冬飲子)是從宣明麥冬飲子變化而來,去掉了生地、知母、葛根,加入了枸杞。這個方子沒有說是因為心火轉移到肺部而導致的口渴,只是單純用來治療年老體弱、身體虛弱且感到非常口渴的人,所以增加了枸杞的滋潤效果。去掉了地黃的黏膩、知母的苦味、葛根的發散作用。這個方子的組成沒有任何不妥之處,是針對病本的治療方法,一點也不迂腐。

2. 豬膏湯

治過勞四肢,筋液耗竭,數數轉筋,爪甲皆痛,不能久立,名曰筋極。(肝主筋,筋極,六極之一也。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筋骨過勞,耗其津液,不能榮養,故勁急而筋數轉也。爪甲者,筋之餘,筋屬木,猶木枯則枝葉皆萎也。不能久立,筋衰不能束骨也。)

豬脂,薑汁(二升),酒(五合),先將豬脂薑汁,熬取三升,再入酒,分三服。

津竭筋枯,非草木之藥卒能責效。豬脂潤能養筋,薑汁辛能潤燥,酒和血而性善行,取易達於四肢也。

除薑汁,加金銀花,煮酒飲,治瘡疥,最良。

白話文:

治療過度勞累導致四肢、筋液耗損,頻繁抽筋,指甲疼痛,無法久站,這種情況稱為筋極。(肝臟主導筋的活動,筋極是身體六種極度虛弱的狀況之一。經書上說:陽氣充足時,精神就能得到滋養;陽氣柔和時,筋就能得到滋養。筋骨過度勞累,會耗損體內的津液,導致筋無法得到滋養,因此會變得僵硬、緊繃,進而頻繁抽筋。指甲是筋的延伸,筋屬木,就像樹木枯萎時,枝葉都會跟著凋零一樣。無法久站,是因為筋衰弱無力,不能約束骨骼。)

用豬油、生薑汁(二升)、酒(五合)混合。先將豬油和薑汁熬煮,取三升,再加入酒,分成三次服用。

津液耗盡、筋脈枯萎,並不是草藥能夠立刻見效的。豬油的滋潤能滋養筋,薑汁的辛辣能潤澤乾燥,酒能調和氣血且藥性容易運行,能使藥力容易到達四肢。

如果把薑汁去除,加入金銀花,煮酒飲用,治療瘡疥效果最好。

3. 豬膏發煎

(金匱),治諸黃,令病從小便出。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二味和煎,發消藥成,分再服。

徐忠可曰:此為黃疸之穀氣實者設也。腎為胃關,胃家穀氣實,則氣閉而腎燥。故以豬膏潤腎燥,發灰利陰血,則胃燥和而鬱解。仲景於婦人胃氣下泄,陰吹而正結者,亦用此方。注曰:此穀氣之實也,以豬膏發煎導之,乃利陽明之陰,以泄穀氣之實也。然此之穀氣實,又非谷疸之比。

蓋谷疸原由風寒不能消穀,此則真穀氣過實,熱而閉爾。予友駱天遊,黃疸,腹大如鼓,百藥不效。用豬膏四兩,發灰四兩,一劑而愈。仲景豈欺我哉。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各種黃疸病,能讓病邪從小便排出。

做法是:取豬油半斤,亂髮(像雞蛋大小三團),將這兩樣一起煎煮,等到頭髮都化掉,藥就煎好了,分兩次服用。

徐忠可說:這個方子是為黃疸病中,因穀氣積滯而導致的實證所設。腎臟是胃的關竅,當胃裡穀氣過盛時,氣機就會閉塞,導致腎臟乾燥。因此用豬油來滋潤腎燥,用髮灰來疏通陰血,就能使胃的燥熱緩和,鬱滯解除。張仲景在治療婦人胃氣下洩、陰道排氣且大便秘結時,也用這個方子。註解說:這是穀氣積滯的實證,用豬油和髮灰煎煮來疏導,就是為了疏通陽明經的陰氣,從而洩掉穀氣的積滯。然而這種穀氣積滯,又和因吃穀物而引起的黃疸不同。

因為吃穀物引起的黃疸是因風寒導致不能消化穀物,而這裡說的則是真正的穀氣過盛,熱而閉塞。我的朋友駱天遊得了黃疸,腹部腫脹如鼓,各種藥都沒效。我用豬油四兩,髮灰四兩,一劑就治好了。仲景先生怎麼會欺騙我呢!

4. 人參白虎湯

原治太陽中喝,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本方原先是用來治療太陽病中,因為身體受寒邪侵襲而出現的症狀,像是流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5. 竹葉石膏湯

治虛煩燥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喻嘉言曰:按此二方,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而東垣論消渴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疽。其不能食者,必成中滿鼓脹。一變其方為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參,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

再變其方為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熟甘草知母,加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蠍。而為之辭曰,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三消皆可用,予實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薺耆湯,潔古之清涼飲子。

俱從此方增入他藥,引入他臟。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後賢之所以為後賢耶。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煩躁口渴。

以上這兩個方子都收錄在第八卷的瀉火門。

喻嘉言說:仔細研究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火熱傷害肺胃,用來清熱止渴的好藥方。所以,消渴病發生在上焦(胸腔以上)的,一定會採用這些方子。李東垣用它來治療膈消(上消,以上消渴症為主),張元素(潔古)用它來治療能吃卻口渴的病症。至於那些不能吃又口渴的,則用錢乙的白朮散,再加倍葛根。李東垣認為消渴病到了末期,能吃的,一定會引發頭部或背部的疔瘡;不能吃的,一定會形成腹脹腹滿。於是他將原方改成了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甘草、熟甘草、人參,再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

之後,他又把方子改成了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甘草、熟甘草、知母,再加入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蠍。並且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使藥效緩和,不僅不會導致腹脹,也不會向下發展成下消(下消渴症,以下消渴症為主)。他說三消(上消、中消、下消)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我實在不敢相信是真的。之後像《三因方》的石子薺耆湯、張元素的清涼飲子。

都從這個竹葉石膏湯的基礎上加入其他藥物,將藥力導向其他臟腑。完全失去了原本快速救援肺胃的用意,這就是後世醫家之所以成為後世醫家的原因嗎?(意思是後世醫家雖然有進步,但也失去了原方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