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上 (9)
卷八上 (9)
1. 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匙。
白話文:
這篇文章說,口渴想喝水不停的人,可以用文蛤散治療。
單用文蛤研磨成粉末。用五合沸水沖泡,每次服用一平方寸的量。
金匱於小溲微覺不利,蚤用文蛤一味治之。方書從不錄用,詎知軟堅之品,非劫陰即傷陰。獨此一種,平善無過兼可利水,誠足寶乎。按傷寒論用此,治誤以水噀人面,肌膚粟起之表證。今消渴里證亦用之,蓋取其功擅軟堅,且利水徹熱爾。
白話文:
《金匱要略》治療小便稍微排洩不順,常用文蛤一味藥單方來治療,方書中卻從不記載,哪裡知道軟堅之藥,不是劫陰就是傷陰。單獨只有這一種,平善無過,兼可利水,真的值得珍視。根據《傷寒論》記載,這是治療誤用水澆他人臉上,皮膚粟起感冒的表證。現在消渴裡證也用這個藥方,主要取其功擅軟堅、利水徹熱的效果。
2. 黃耆湯
(本事方),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熟地,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加薑棗烏梅煎。
白話文:
將黃耆、熟地、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加入生薑、紅棗、烏梅,一起煎煮成藥湯。
黃耆人參補氣,熟地芍藥補血。烏梅五味,斂耗生津。天冬麥冬,瀉火補水。茯苓淡以利濕,甘草甘以和中。濕去氣運,則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白話文:
黃耆和人參可以補氣,熟地和芍藥可以補血。烏梅和五味子可以收斂固澀,生津止渴。天冬和麥冬可以清熱滋陰。茯苓可以淡滲利濕,甘草可以甘緩和中。濕氣去除,氣機運轉,那麼脾臟就會調和而有食慾,津液產生,燥熱就會退卻了。
3. 宣明黃耆湯
治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兩半),為末。每服五錢。
白話文: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兩半),磨成粉末。每劑五錢。
4.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炙),知母,葛根,栝蔞根(等分)㕮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
白話文:
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火烤過的)、知母、葛根、栝蔞根(分量相同)搗碎。每次服用五錢。再加入十四片竹葉。
喻嘉言曰:宣明二方,為內經心移寒移熱兩證,各出其治。一種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熱,其勢頗銳。而生精養血,其應差緩,情非的對,易老門冬飲子亦然。予謂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參耆補肺,加散寒之藥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黃補腎,則迂矣。用桑白皮瀉肺,其如外束之寒何。
白話文:
喻嘉言說:宣明方和二方,是《內經》中記載的兩種治療心臟寒熱轉移的方子,各有一定的治療方法。而黃耆、枸杞、熟地黃、桑白皮四種藥組成的方子,雖然苦心可嘉,但治療寒熱轉移的效果並不好。
我認為,治療心臟寒熱轉移,應該先「束肺」,也就是保護肺部。因此,可以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等藥物來補肺,並加入散寒藥物。這樣,治療效果會更好。而用枸杞和熟地黃來補腎,治療心臟移寒,那是迂迴的方法。而且,用桑白皮瀉肺,對治療寒熱轉移也沒有什麼效果。
至心之移熱,治以鹹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類,自無熱可移。正直走大梁,解圍之上著,何不及之。所以觀於海者,難為水也。
白話文:
出自中醫書《傷寒論》的這段話,描述了中醫治療發熱的策略,以及醫生在判斷疾病時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 至心之移熱,治以鹹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類,自無熱可移:
- 直譯:當疾病由心臟引起的發熱,應該使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這些藥物可以先進入心臟,從而防止熱量散發到全身。就好比文蛤散一類的藥物,它們可以先進入心臟,從而防止熱量散發到全身。
- 正直走大梁,解圍之上著,何不及之:
- 直譯:正直就是正路,大梁就是中間。醫生在治療疾病時,應該先辨別出疾病的根源,然後再針對性的治療。就好比解圍,應該先找出問題的關鍵,然後再針對性的解決。
- 所以觀於海者,難為水也:
- 直譯:所以,能夠看到大海的人,不會被水所困。就好比醫生,能夠洞悉疾病的本質,就不會被疾病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