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八上 (9)
卷八上 (9)
1. 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匙。
金匱於小溲微覺不利,蚤用文蛤一味治之。方書從不錄用,詎知軟堅之品,非劫陰即傷陰。獨此一種,平善無過兼可利水,誠足寶乎。按傷寒論用此,治誤以水噀人面,肌膚粟起之表證。今消渴里證亦用之,蓋取其功擅軟堅,且利水徹熱爾。
白話文:
這個方子說,如果口渴一直想喝水,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
文蛤只需要一種,把它搗成粉末。用五合的開水沖泡,然後服用一匙。
《金匱要略》提到小便稍微不順暢,可以早點用單味文蛤來治療。但是一般的醫書都沒有記載這個用法,實在不知道那些軟化堅硬的藥物,不是損耗陰液就是傷害陰液。只有文蛤這一味藥,性質平和善良,而且可以幫助利尿,實在是很珍貴的藥材。根據《傷寒論》的記載,這個藥可以用來治療因為誤將水噴在臉上,造成皮膚起雞皮疙瘩的表證。現在用來治療消渴病這個內在的病症,大概是取它擅長軟化堅硬,而且可以利水、清除熱邪的功效。
2. 黃耆湯
(本事方),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加薑棗烏梅煎。
黃耆人參補氣,熟地芍藥補血。烏梅五味,斂耗生津。天冬麥冬,瀉火補水。茯苓淡以利濕,甘草甘以和中。濕去氣運,則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本事方》),用來治療心中煩悶煩躁,口乾舌燥、沒有唾液,不想吃東西的狀況。
藥材組成有: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人參、甘草、茯苓,另外加入生薑、紅棗、烏梅一起煎煮。
黃耆和人參可以補氣,熟地黃和芍藥可以補血。烏梅和五味子能夠收斂耗損的能量,並促進唾液生成。天門冬和麥門冬可以降火並補充體內水分。茯苓的淡味能利濕,甘草的甘味能調和脾胃。當體內濕氣去除,氣機運行順暢,脾胃就會調和而想吃東西,津液生成,乾燥的症狀也就會消退了。
3. 宣明黃耆湯
治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兩半),為末。每服五錢。
白話文:
此方劑名為「宣明黃耆湯」,是治療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導致肺氣虛弱的病症。患者會出現飲水不多卻小便頻繁的現象,此時應當補益肺氣、平定心氣。
藥方組成: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二兩、枸杞子、熟地黃二兩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
4.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甘草(炙),知母,葛根,栝蔞根(等分)㕮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
喻嘉言曰:宣明二方,為內經心移寒移熱兩證,各出其治。一種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熱,其勢頗銳。而生精養血,其應差緩,情非的對,易老門冬飲子亦然。予謂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參耆補肺,加散寒之藥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黃補腎,則迂矣。用桑白皮瀉肺,其如外束之寒何。
至心之移熱,治以鹹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類,自無熱可移。正直走大梁,解圍之上著,何不及之。所以觀於海者,難為水也。
白話文:
此方劑治療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部,導致變成消渴症(膈消),症狀有胸悶、心煩、精神不濟。
藥材組成: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炙甘草、知母、葛根、栝蔞根,各等分量,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竹葉十四片。
喻嘉言說:「宣明這兩方,是針對《內經》中描述的心臟轉移寒氣和熱氣兩種病證,分別提出的治療方法。這種用心良苦,值得肯定。然而,寒氣或熱氣轉移的勢頭通常很猛烈,而滋養精血的作用相對較慢,與病情的對應可能不夠精準。易老麥門冬飲子也有類似問題。我認為,心臟轉移寒氣,應該先固守肺部的外圍防線,用人參、黃耆補肺,再加入散寒的藥物就可以了。如果用枸杞、熟地黃補腎,就太繞遠了。用桑白皮瀉肺,又如何解決外圍的寒氣束縛呢?
至於心臟轉移熱氣,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首先作用於心臟,像文蛤散這類藥方,自然就沒有熱氣可以轉移了。應該直接針對主要問題,先解圍困,哪裡需要治療就直接去那裡,不能繞路。所以見識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其他水域所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