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下 (2)

1. 理中湯

)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行功曰: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其效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蠣粉。)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蛔丸。

(陶仲文)治胃寒吐蛔。(蛔得甘則動,故去甘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加椒梅。)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入姜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鬱結,脾肺氣凝,脹滿上衝,飲食不下。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海藏,亦出理中例法。)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證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渴。(若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白話文:

理中湯

加入枳實和茯苓,製成蜜丸,稱為枳實理中丸。用於治療寒邪實證導致胸部阻塞、危及生命,胸膈高隆,手無法靠近,使用大陷胸湯治療無效的病症。此方是因瀉下後出現氣逆,氣機失調,毒邪又上攻,氣與毒邪互相搏結於胸部,用此丸先調理氣機,然後再治療其他病症,療效如同神明一般。若病人感到口渴,可加入花粉;若病人自汗,可加入牡蠣粉。

去掉甘草,加入茯苓、川椒、烏梅,稱為理中安蛔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蛔蟲的病症。(蛔蟲喜食甘味而活動,所以要去掉甘草;喜食酸味則停止活動,喜食辛味則伏藏,所以加入川椒和烏梅。)

加入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椒,用薑汁煎服,稱為溫胃湯,用於治療憂思鬱結,脾肺氣機凝滯,腹部脹滿上衝,飲食不下的病症。

加入黃耆、白芍、陳皮、藿香,稱為黃耆湯。(此方也屬於理中湯的變方。)

加入青皮、陳皮,稱為治中湯,用於治療上述症狀,且伴隨腹部脹滿、痞悶、以及食積的病症。

加入陳皮、茯苓,稱為補中湯,用於治療泄瀉。如果泄瀉不止,可加入附子;如果惡心、飲食不化,可加入砂仁。

加入黃連、茯苓,稱為連理湯,用於治療傷暑後泄瀉並伴隨口渴的病症。(如果屬於外感盛暑,內傷生冷所致的病症,非用此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