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七下 (11)
卷七下 (11)
1. 當歸拈痛湯
(東垣),治濕熱相搏,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或遍身疼痛,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絕。及濕熱發黃,脈沉實緊數動滑者。(濕則腫,熱則痛。足膝瘡腫,濕熱下注也。發黃,濕熱熏蒸脾胃也。腳氣多主水濕,亦有夾風夾寒之異。濕熱勝而為病,或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俱可用此湯損益為治。
凡手足前廉屬陽明,後廉屬太陽,外廉屬少陽,內廉屬厥陰,內前廉屬太陰,內後廉屬少陰。以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定之。手足痛者,當分是何經絡,用本經藥為引,行其氣血則愈。太陽羌活防風,陽明升麻白芷葛根,少陽柴胡,厥陰吳茱萸川芎青皮,太陰蒼朮白芍,少陰獨活細辛。)
茵陳(酒炒),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朮,白朮,甘草(炙),黃芩(酒炒),苦參(酒炒)當歸,豬苓,澤瀉,知母,一方加人參。
羌活透關節,防風散留濕,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之。白朮甘溫和平,蒼朮辛溫雄壯,健脾燥濕為臣。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以泄之,酒炒以為因用。血壅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以散之。人參甘草甘溫,補養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豬苓澤瀉,甘淡鹹平,導其留飲為佐。上下分消其濕,使壅滯得宣通也。(玉機微義曰:此方東垣本為治腳氣濕熱之劑,後人用治諸瘡,甚驗。)
白話文:
這個方子(當歸拈痛湯),是治療因為體內濕熱互相交雜,導致肢體關節痠痛、肩背感到沉重。有時候會全身疼痛,或是有腳氣腫痛、腳或膝蓋長瘡,膿水流不停。以及因為濕熱引起的黃疸,脈象呈現沉、實、緊、數、動、滑等情況的。
(身體濕氣重就會腫脹,有熱就會疼痛。腳和膝蓋的瘡腫,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發黃是因為濕熱蒸騰脾胃。腳氣病多半是水濕引起,但也有夾雜風或寒的情況。當濕熱過盛而導致疾病時,可能會出現水泡瘡、紅腫的丹毒,或是像疝氣一樣往上往下竄動的疼痛,這些情況都可以用這個方子做調整來治療。)
凡是手腳的前側屬於陽明經,後側屬於太陽經,外側屬於少陽經,內側屬於厥陰經,內側偏前屬於太陰經,內側偏後屬於少陰經。將手臂貼著身體自然垂下,大拇指朝前,小拇指朝後,這樣就可以判斷手腳疼痛是哪個經絡的問題。要針對所屬經絡用藥來引導,使氣血暢通就會痊癒。太陽經用羌活、防風;陽明經用升麻、白芷、葛根;少陽經用柴胡;厥陰經用吳茱萸、川芎、青皮;太陰經用蒼朮、白芍;少陰經用獨活、細辛。
方子組成:茵陳(用酒炒過),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朮,白朮,甘草(烤過),黃芩(用酒炒過),苦參(用酒炒過),當歸,豬苓,澤瀉,知母,另一個配方會加人參。
羌活能疏通關節,防風能驅散停留的濕氣,這兩味藥是這個方子的主要藥物。升麻和葛根味道較淡薄,能引導藥性向上走,利用苦味來發散。白朮性味甘溫平和,蒼朮性味辛溫強勁,這兩味藥能健脾燥濕,是輔助的藥物。濕熱交雜,就會導致肢體關節疼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這些藥物,性味苦寒能瀉熱,用酒炒是為了加強藥性。血瘀不通就會疼痛,當歸性味辛溫能散瘀。人參、甘草性味甘溫,能補養正氣,使苦寒藥不傷脾胃。治療濕氣如果不用利小便的方法,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
豬苓、澤瀉,性味甘淡平和,能引導停留在體內的積水,是佐助的藥物。將上下的濕氣都分化排除,使壅塞不通的情況得以疏通。(《玉機微義》說:這個方子原本是東垣用來治療腳氣濕熱的藥劑,後來人們用來治療各種瘡,效果很好。)
2. 防己飲
治腳氣,足脛腫痛,憎寒壯熱。(腳氣自外感得者,山崗雨水,或履濕熱之地。自內傷得者,生冷茶酒,油麵濕熱之毒。有濕有熱。濕性下流,故注於足。濕熱分爭,濕勝則憎寒,熱勝則壯熱。有兼頭痛諸證者,狀類傷寒,但脛腫掣痛為異爾。此病忌用補劑及淋洗,以濕熱得補增劇也,亦不宜大瀉,治之喜通而惡寒。
若腳氣衝心,喘急不止,嘔吐不休者死。水凌火故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血也。先腫而後痛者,血傷氣也。筋脈弛張腫痛者,名濕腳氣,宜利濕疏風。捲縮枯細,不腫而痛者,名乾腳氣,即熱也,宜潤血清燥。)
防己,木通,檳榔,生地(酒洗),川芎,白朮(炒),蒼朮(鹽炒),黃柏(酒炒),甘草梢,犀角,熱加黃芩,時令熱加石膏。肥人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赤澀加牛膝,或木瓜薏苡仁。
防己行水療風,瀉下焦之濕熱。檳榔攻堅利水,墜諸藥使下行。木通降心火,由小腸出。草梢泄脾火,徑達腎莖。黃柏生地,滋腎陰而涼血解熱。蒼白二術,燥脾濕而運動中樞。腫由血鬱,川芎行血中之氣。痛由肝實,犀角涼心而清肝。合之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防己飲」是用來治療腳氣病,症狀是腳部和小腿腫脹疼痛,並且會感到寒冷發熱。
腳氣病的原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外感可能是因為在山區淋雨、踩踏潮濕悶熱的地面所導致。內傷則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飲用茶酒,或攝取油膩濕熱的食物所造成。這種病通常是濕氣和熱氣同時存在,而濕氣的特性是往下流動,所以容易積聚在腳部。濕氣和熱氣互相爭鬥,濕氣強盛就會感到寒冷,熱氣強盛就會感到發熱。有些人還會伴隨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跟感冒不同的是,腳氣病會有小腿腫脹抽痛的狀況。這種病不適合用補藥或是浸泡洗滌的方式治療,因為這樣會讓濕熱加重,也不適合用猛烈的瀉藥,治療上比較適合用疏通的方式,而忌諱寒涼的藥物。
如果腳氣病嚴重到影響心臟,導致呼吸急促、嘔吐不止,就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壓制了火氣。先感到疼痛才腫脹,代表是氣受傷影響到血液;先腫脹才感到疼痛,代表是血液受傷影響到氣。如果腳部筋脈鬆弛腫脹疼痛,稱作「濕腳氣」,適合用利濕疏風的方式治療。如果腳部肌肉萎縮乾瘦,不腫卻感到疼痛,稱作「乾腳氣」,是因為熱氣所造成,適合用滋潤血液、清除燥熱的方式治療。
這個方子的組成有:防己、木通、檳榔、生地(用酒洗過)、川芎、白朮(炒過)、蒼朮(用鹽炒過)、黃柏(用酒炒過)、甘草梢、犀角。如果發熱可以加黃芩,時令氣候炎熱可以加石膏。體型肥胖的人有痰可以加竹瀝和薑汁,或是用南星。大便不通暢可以加桃仁和紅花,小便顏色紅又澀可以加牛膝,或是木瓜和薏苡仁。
防己的功能是疏通水道,驅散風邪,並將下焦的濕熱排出。檳榔可以攻破堅硬的積塊,促進水分排出,並引導其他藥物往下走。木通可以降低心火,使之從小腸排出。甘草梢可以泄脾火,並直接到達腎部。黃柏和生地可以滋養腎陰,涼血解熱。蒼朮和白朮可以乾燥脾濕,並運轉脾胃功能。腫脹是因為血液鬱積,川芎可以運行血液中的氣。疼痛是因為肝氣過於實證,犀角可以涼心清肝。這個方子綜合起來,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