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9)

1. 禹功散

(子和),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囊如水晶,陰汗不絕,謂水疝。蓋得之醉後而使內,寒濕乘腎虛而流入也。)二便不利。(寒濕所凝。不得施化也。)

黑牽牛(四兩),茴香(一兩炒)為末。每一錢,薑汁調下,或加木香一兩。

黑牽牛辛烈,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行水泄濕,兼通大腸風秘氣秘。茴香辛熱溫散,能暖丹田,祛小腸冷氣。同入下焦,以泄陰邪也。

白話文:

[禹功散]

(這是金元時期名醫李杲的說法)用來治療因為寒濕引起的陰囊水疝,也就是陰囊腫大。(陰囊腫得像水晶一樣,而且陰囊一直流汗,這就叫做水疝。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喝醉酒後行房,使得寒濕之邪趁著腎虛而流入體內。)還能治療大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寒濕凝結在體內,使得體內的水液無法正常代謝。)

藥方是:黑牽牛(四兩),茴香(一兩,炒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汁調服,也可以加入木香一兩。

黑牽牛性味辛辣猛烈,能夠到達右腎的命門,走遍精液輸出的管道,能夠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濕氣,同時也能疏通大腸的風秘和氣秘。茴香性味辛熱,具有溫散的作用,能夠溫暖下丹田,祛除小腸的寒氣。兩者一起作用於下焦,用來排出體內的陰邪。

2. 升陽除濕防風湯

(東垣),治大便秘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至重病,反鬱結而不通矣。以此湯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通大便有用升麻者,即此意也。)

蒼朮(泔浸四錢),防風(二錢),茯苓,白朮,芍藥(一錢),如胃寒,泄瀉腸鳴,加益智半夏各五分,薑棗煎。

蒼朮辛溫燥烈,升清陽而開諸郁,故以為君。白朮甘溫,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濕。防風辛溫,勝濕而升陽。白芍酸寒,斂陰而和脾也。(劉宗厚曰:飲食入胃,輸精心肺,氣必上行,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反下流肝腎,而成泄利者。法當填補中氣,升之舉之。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發也。)

白話文:

升陽除濕防風湯

這個方子(李東垣所創),是用來治療大便秘結不通,或者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感覺肚子裡急,或者大便帶有白色膿液,甚至有血的情況。千萬不要用瀉藥來通便,用了只會讓病情加重,反而會使氣機鬱結更加不通暢。這個方子是用來升提陽氣的,陽氣上升,陰氣自然就會下降,大便就能通暢了。(之所以用升麻來幫助大便通暢,也是這個道理。)

藥方組成:

蒼朮(用洗米水浸泡過,四錢),防風(二錢),茯苓,白朮,芍藥(各一錢)。如果胃寒,拉肚子,腸鳴,可以加入益智仁和半夏各五分。用水加薑和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方子解釋:

蒼朮性味辛溫,具有乾燥和強烈升提的作用,能夠升清陽之氣,疏通各種鬱結,所以作為君藥。白朮性味甘溫,茯苓性味甘淡,它們一起輔助蒼朮,可以健脾利濕。防風性味辛溫,能克服濕氣並且升提陽氣。白芍性味酸寒,可以收斂陰氣,調和脾胃。(劉宗厚說:飲食進入胃部後,會將精華輸送到心肺,氣機必然向上升,然後再向下走。如果脾胃受到損傷,不能向上升,反而向下流入肝腎,就會導致腹瀉。這時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中氣,並且升提它,不能用疏導向下排泄的方法。這是李東垣提出了前人所沒有提出的觀點。)

3. 羌活勝濕湯

(局方),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濕氣在表,外傷於濕也。濕邪著於太陽,則頭項腰脊痛。著於太陰,則肩背痛。著於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惟著故痛且重也。濕鬱則為熱,然濕乃陰邪,故微熱而昏倦也。東垣曰:頭痛脊強,乃太陽之經氣不行也,此湯主之。)

羌活,獨活(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甘草(炙五分),蔓荊子(三分),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附子。

經曰:風能勝濕,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藁本善治太陽寒濕,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陰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

若水濕在裡,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喻嘉言曰:經曰,濕上甚為熱,表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吳鶴皋曰: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水腫發黃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前藥所宜矣。無竅不入,唯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

三因用此湯,加柴胡五分,治臥而多驚悸,多厭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如淋,加澤瀉五分。經曰:肝腎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風寒,三經合病,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麯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白話文:

羌活勝濕湯

這個方子(出自《局方》),是用來治療濕氣停留在體表,引起的頭痛、頭部沉重,或者腰背沉重疼痛,甚至全身都疼痛,還伴隨輕微發熱和精神疲倦。

(濕氣停留在體表,是由於外感濕邪所致。濕邪侵襲太陽經絡,就會引起頭部、頸項和腰背疼痛;侵襲太陰經絡,就會引起肩背疼痛;侵襲陰陽經絡,就會引起全身疼痛。因為濕邪的黏滯特性,所以疼痛感明顯且沉重。濕邪鬱積會產生熱,但濕邪本身屬於陰邪,所以會出現輕微發熱和精神疲倦。李東垣說:頭痛和脊背僵硬,是太陽經的氣機運行不暢所導致,這個方子主要就是治療這種情況。)

藥物組成:羌活、獨活(各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炙甘草(五分)、蔓荊子(三分)。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感覺沉重,那是體內有寒濕,可以加入用酒洗過的漢防己和附子。

古籍說:「風能夠驅散濕邪」,羌活、獨活、防風、藁本、川芎、蔓荊子這些藥都是屬於風藥。濕氣停留在體表,這六味藥性辛溫,能夠升散,又都具有解表的作用,能使濕邪通過發汗排出體外,這樣各種病邪就消散了。(藁本擅長治療太陽經的寒濕,荊芥和防風擅長驅散太陽經的風濕。羌活和獨活能夠祛風勝濕,還能疏通關節。川芎能夠升發厥陰經的清氣,向上治療頭痛。甘草能夠輔助其他藥物辛甘發散的藥性,屬於陽性,味道甘平,在發散中兼具補益的作用。)

如果濕邪在體內,就應該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來治療。(喻嘉言說:古籍說,濕邪如果向上侵犯,會導致發熱,治療體表的濕邪比較容易,治療體內的濕邪比較困難,所以應該改變常規方法,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吳鶴皋說:如果脾胃虛弱,被濕邪所傷,就應該用二陳湯、平胃散之類的方子來治療。如果濕邪過盛,導致腹瀉,就應該用五苓散、六一散之類的方子來治療。如果出現水腫、發黃,就應該用五皮飲、茵陳蒿湯之類的方子來治療。現在濕邪流竄到關節,就不適合用前面的那些方子來治療了。身體的各個孔竅都會受到影響,只有風藥才能夠到達,所以凡是關節的疾病,非風藥不能奏效。)

《三因方》這個方子,加入柴胡五分,可以用來治療睡覺時容易驚恐,或者小便次數頻繁的人,這是因為病邪在少陽和厥陰經絡。如果出現淋病,可以加入澤瀉五分。古籍說:「肝和腎的疾病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因為下焦出現風寒,三條經絡同時發病,必須用風藥來疏通行經絡才行。

如果將原方中的獨活、蔓荊子、川芎、甘草去掉,加入升麻和蒼朮,就稱為羌活除濕湯,用來治療風濕相互搏擊,導致全身疼痛的情況。如果去掉川芎,加入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就稱為升陽除濕湯,用來治療水疝腫大、陰部潮濕的病症。如果再加入麥芽、神麯、豬苓、澤瀉,去掉當歸和黃耆,也稱為升陽除濕湯(出自李東垣),用來治療脾虛導致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