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8)

1. 琥珀散

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心腎氣鬱,清濁相干。熱蓄膀胱,溺澀而痛曰淋。氣淋,便澀餘瀝。血淋,尿血而痛。膏淋,便出如膏。砂淋,精結成石。勞淋,遇勞即發。冷淋,寒戰後溲。大抵多屬於熱,熱甚生濕,則水液渾濁而為淋。若冷氣滯於膀胱而作淋者,十無一二也。)

滑石(二錢),琥珀,木通,萹蓄,木香,當歸,鬱金(炒一錢),為末服。

滑石滑可去著,利竅行水。萹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琥珀能降肺氣,通於膀胱。木通能瀉心火,入於小腸。(小腸為心之腑,主熱者也。諸熱應於心者,其水必自小腸滲入膀胱,經所謂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是也。)血淋由於血亂,當歸能引血歸經。氣淋由於氣滯,木香能升降諸氣。

諸淋由心肝火盛,鬱金能涼心散肝,下氣而破血也。(大法鬱金琥珀開鬱,青皮木香行氣,蒲黃牛膝破血,黃柏生地滋陰。東垣用藥凡例,小腹痛,用青皮疏肝,黃柏滋腎,蓋小腹小便,乃肝腎部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琥珀散,是用来治療各種淋症的。淋症指的是小便時會感到澀痛,像是氣淋、血淋、膏淋、砂淋這些。

淋症發生的原因多半是心腎的氣不順暢,導致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另外,當熱氣積聚在膀胱,小便就會澀痛,這就叫做淋。氣淋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尿完還有殘留;血淋則是尿中帶血而且疼痛;膏淋是尿液像米湯一樣混濁;砂淋則是精液凝結成像砂石一樣的東西。還有像是因為勞累引起的勞淋,或是因為受寒引起的冷淋。但大多數的淋症都跟體內有熱有關,熱太過就會產生濕氣,使得體內水液變得混濁,產生淋症。如果是因為寒氣滯留在膀胱引起的淋症,就比較少見。

這個藥方包含以下幾味藥:滑石(二錢)、琥珀、木通、萹蓄、木香、當歸、鬱金(炒過的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服用。

滑石有滑利的作用,可以去除身體的阻塞,使小便順暢。萹蓄味苦,可以向下導引,利尿通淋。琥珀可以降肺氣,使氣機順暢到達膀胱。木通可以瀉心火,進入小腸。小腸是心臟的腑,主熱,體內各種熱氣都和心臟有關。這些熱氣會從小腸滲入膀胱,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熱氣從胞移到膀胱,就會引起小便不通或是尿血。血淋是因為血不正常運行,當歸可以引導血回歸正軌。氣淋則是因為氣機阻塞,木香可以調和身體的氣機。

各種淋症多半和心肝火旺有關,鬱金可以清涼心火、疏散肝氣,使氣向下運行,並有破血散瘀的作用。 (大原則是:用鬱金和琥珀來開解鬱悶,青皮和木香來行氣,蒲黃和牛膝來破血,黃柏和生地來滋陰。張元素(東垣)用藥的原則是,如果小腹疼痛,就用青皮來疏肝,用黃柏來滋腎,因為小腹和小便的部位,正好是肝腎所管轄的範圍。)

2. 茵陳蒿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經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黃者,脾胃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頭為諸陽之會,熱蒸於頭,故但頭汗,而身無汗。

夫熱外越則不里郁,下滲則不內存。今便既不利,身又無汗,故鬱而為黃。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濕熱相搏,則發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勝,色晦而便溏。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炒)

茵陳發汗利水,以泄太陰陽明之濕熱,故為治黃主藥。梔子為臣,大黃為佐,分泄前後,則腹得利而解矣。(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出,大黃能導濕熱由大便出。)

大黃易黃連,名茵陳三物湯,治同。加厚朴枳實黃芩甘草,入生薑燈草煎,名茵陳將軍湯(節奄,)治同。去梔子大黃,加附子乾薑,治寒濕陰黃。(前證為陽黃,如身黃而色暗者為陰黃,宜此湯。黃疸,小便黃赤不利,為裡實,宜利小便,或下之。無汗為表實,宜汗之,或吐之。

若小便清,是無熱也。仲景云:發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門小建中湯。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而除之必噦,小半夏湯主之。王海藏曰: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只宜理中大小建中等方,不可用茵陳。)

白話文:

(仲景)茵陳蒿湯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陽明病,症狀是只有頭部出汗,肚子脹滿,口渴,大小便不順暢,因為體內濕熱而導致的黃疸,脈象呈現沉實有力。

經典上說:陽明病發燒時會全身出汗,這表示熱已經散發出去,就不會產生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地方沒有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表示熱瘀積在體內,一定會產生黃疸。黃疸是脾胃的顏色,熱邪很嚴重時,身體會像橘子一樣黃,汗水會像柏樹汁一樣黃。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熱氣蒸發到頭部,所以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地方沒有汗。

熱氣向外散發就不會鬱積在體內,向下排出就不會留在體內。現在大小便不順暢,身體又不出汗,所以熱氣鬱積而產生黃疸。體內有實熱,所以口渴。熱邪過盛就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所以小便不順暢。凡是熱邪瘀積在體內,熱邪侵入血室,以及水液停留在胸腔,都會有頭部出汗的症狀。這是傷寒傳變的結果,所以和一般的雜病不同。濕邪停留在經絡,則會在下午發熱、鼻塞;停留在關節,則會身體疼痛;停留在臟腑,則會腹瀉,小便反而澀滯不暢,肚子可能脹滿。

濕熱互相搏擊,就會產生黃疸。熱邪強盛時,黃疸顏色鮮明而且大便乾結;濕邪強盛時,黃疸顏色晦暗而且大便稀溏。另外,黃疸和濕病很相似,但是濕病在體表,會全身疼痛;黃疸在體內,全身不會疼痛。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炒過,十四枚)

茵陳有發汗、利水的作用,可以疏泄太陰、陽明的濕熱,所以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梔子是輔助藥,大黃是佐助藥,分別從前後排出濕熱,就能使腹部通暢而解除病症。(茵陳、梔子可以引導濕熱從小便排出,大黃可以引導濕熱從大便排出。)

如果將大黃換成黃連,就叫做茵陳三物湯,功效相同。如果再加入厚朴、枳實、黃芩、甘草,用生薑、燈心草煎煮,就叫做茵陳將軍湯,功效相同。如果去掉梔子、大黃,加入附子、乾薑,則是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陰黃。(前面說的證狀是陽黃,如果身體黃色且暗淡,就是陰黃,適合用這個方子。黃疸,小便黃赤而不順暢,是體內有實熱,適合利小便或瀉下。沒有汗是體表有實邪,適合發汗或催吐。

如果小便清澈,就表示沒有熱邪。仲景說:如果黃疸患者小便順暢,應當使用治療虛勞的門派的 小建中湯。如果小便順暢卻腹脹氣喘,就不能用祛熱的方法,如果用了反而會打嗝,應該使用小半夏湯。王海藏說:如果是因為內傷導致的傷寒,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中焦變寒而生黃疸,就不是外感引起的,只適合用理中湯、大小建中湯等方子,不能用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