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七下 (7)
卷七下 (7)
1. 五皮飲
(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薑辛散助陽。水為陰邪,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於散瀉之中,猶寓補助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白話文:
(五皮飲),是治療水腫脹滿的藥方,病患會感到呼吸急促,或者腰部以下出現腫脹。
藥方組成包含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有一個變方將五加皮換成陳皮,羅氏的變方將五加皮換成桑白皮,這兩個變方用於治療病後脾肺氣虛,而導致的腫脹。
五加皮能祛除風邪和濕氣,地骨皮能退熱並補養虛弱的身體,生薑的辛辣能幫助陽氣運行。水腫屬於陰邪,大腹皮能降氣並促進水分排出,茯苓能滲濕並健脾。這個藥方在散邪和瀉水的同時,也兼顧了補養的作用。藥方都使用皮類藥材的原因是,水腫是由於水分溢出到皮膚表面,所以使用皮類藥材來引導水分從皮膚排出。
2. 大分清飲
治積熱秘結,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不利。黃疸,溺血,邪熱蓄血,腹痛淋閉等證。
茯苓,澤瀉,木通(二錢),豬苓,梔子,枳殼,車前子(一錢),如內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膽之屬。如大便堅硬脹痛者,加大黃二三錢。如黃疸小水不利,熱甚者,加茵陳二錢。如邪熱蓄血腹痛者,加紅花青皮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體內積熱導致的便秘,小便不順暢,甚至引起腰腹下部劇烈疼痛,或是因為濕熱引起的排泄不順。也可用於治療黃疸、小便帶血、邪熱導致的瘀血、腹痛、小便淋漓不暢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茯苓、澤瀉、木通(各二錢),豬苓、梔子、枳殼、車前子(各一錢)。如果體內熱盛,可以加入黃芩、黃柏、龍膽之類的藥材。如果大便乾硬脹痛,可以加大黃二三錢。如果黃疸、小便不利、且熱象明顯,可以加茵陳二錢。如果因為邪熱導致瘀血、腹痛,可以加紅花、青皮各一錢五分。
3. 小分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滯脹腫,不能受補等證。
茯苓,澤瀉,豬苓(二三錢),米仁(二錢),枳殼,厚朴(一錢),如陰虛,水不能達,加生地牛膝各二錢。如黃疸者,加茵陳二錢。無內熱而寒滯不行者,加肉桂一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小便不順暢、體內濕氣停滯導致的脹滿腫脹,以及身體虛弱不能接受補藥等症狀。
藥材組成包括:茯苓、澤瀉、豬苓(各二到三錢),薏苡仁(二錢),枳殼、厚朴(各一錢)。
如果屬於陰虛體質,導致水分無法順利輸布,可以加入生地、牛膝各二錢。如果出現黃疸,可以加入茵陳二錢。如果沒有內熱,而是因為寒氣阻滯導致水液運行不暢,可以加入肉桂一錢。
4. 萆薢分清飲
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腎氣虛,不能管束,而小便數。膀胱有熱,則水道澀,而清濁不分。或敗精滲入胞中,及服熱藥飲食,痰積滲入,皆成淋濁。)
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等分),甘草梢(減半),入鹽服。一方加茯苓。
萆薢能解陽明厥陰濕熱,去濁而分清。(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萆薢能泄陽明之濕,入厥陰清肝火。)烏藥能疏邪逆諸氣,逐寒而溫腎。益智脾藥,兼入心腎,固腎氣而散結。(烏藥益智等分,山藥糊丸,名縮泉丸。鹽湯下,治便數。)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甘草梢達莖中而止痛,使濕熱去而心腎通,則氣化行而淋濁止矣。
此以疏泄而為禁止者也。
白話文:
治療因陽氣虛弱導致的白濁症,小便次數頻繁,尿液混濁如油,這種情況稱為膏淋。(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約束小便,導致小便次數增多。膀胱有熱,則小便通道阻塞,清濁不分。或者因為敗壞的精液滲入膀胱,以及服用熱性藥物或飲食,導致痰液積聚滲入,這些都會形成淋濁。)
使用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用量相等),甘草梢(用量減半),加入少許鹽一起服用。有個方子還會加入茯苓。
萆薢可以解除陽明經和厥陰經的濕熱,去除濁物而分清。 (史國信說:如果要使陽氣興盛,先要滋養筋骨的力量;如果要使小便清澈,先要去除肝火。萆薢能疏泄陽明經的濕邪,進入厥陰經能清除肝火。)烏藥能疏通逆亂的氣機,驅散寒邪而溫補腎陽。益智仁是脾胃藥,同時也能入心腎,有固攝腎氣和散結的作用。(烏藥和益智仁等份,用山藥糊製成藥丸,稱為縮泉丸,用鹽湯送服,治療小便次數頻繁。)石菖蒲能開通九竅並暢通心竅,甘草梢能到達陰莖部位並止痛,使濕熱去除而心腎暢通,這樣氣化機能運行正常,淋濁自然就停止了。
這個方子的作用是以疏泄來達到禁止病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