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6)

1. 實脾飲

(嚴氏),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腫。以無鬱熱,故口不渴,而便不秘,此為陰水。嚴氏曰: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厚朴(姜炒),大腹子,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姜,加薑棗。

脾虛故以白朮甘草補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溫之,脾濕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滯故以木香厚朴導之。然土之不足,由於木之有餘。木瓜酸溫,能於土中瀉木,兼能行水。與木香同為平肝之品,使木不剋土而肝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宜參苓為君,視所挾證加減。苟徒用利水藥,多致不救。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用補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服補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喻嘉言曰:治水以實脾為先,不但陰水為然。

然陰水者,少陰腎中之真陽衰微,不能封閉而氾濫無制爾。方中不用桂而用厚朴大腹,尚有可議。)

白話文:

這個方子(實脾飲),是(嚴用和)醫師用來治療身體浮腫的,患者臉色憔悴、聲音低弱、口不渴,大小便正常。(因為脾胃虛弱寒冷,脾土無法控制水液,所以水液四處亂竄導致浮腫。因為沒有鬱熱,所以口不渴,大小便也順暢,這是屬於陰水腫。嚴醫師說:治療陰水腫,要先用這個方子來補強脾土。)

藥材包含:

白朮(用土炒過)、茯苓、甘草(炙烤過)、厚朴(用薑炒過)、大腹子、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薑,另外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脾虛,所以用白朮和甘草來補養;脾寒,所以用薑、附子、草豆蔻來溫暖;脾濕,所以用大腹子和茯苓來利水;脾氣阻塞,所以用木香和厚朴來疏通。然而,脾土不足的原因,是因為肝木過盛。木瓜味道酸溫,能在脾土之中瀉掉過盛的肝木,同時也能幫助排水。木瓜和木香都是平肝的藥物,能使肝木不克制脾土,讓肝氣平和,這樣脾土就能控制水液而變得強健。(治療水腫疾病,應當以健脾為主,使脾氣強健、氣機運轉正常,水腫自然就會消除。)

這個方子應該以參苓白朮散為基礎,再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加減藥材。如果只是單純使用利水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有醫家說:治療腫脹,要先以脾土為主,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有人會懷疑,水腫脹滿時,使用補藥會不會讓脹滿更嚴重?答案是:肺氣虛弱,不可再去宣洩它的氣,腎水衰竭,不可再去利它。服用補藥,剛開始可能會覺得不舒服,但是過一段時間,藥效發揮作用後,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喻嘉言說:治療水腫,要先補養脾氣,這不僅對陰水腫有效。

所謂的陰水腫,是少陰腎中的真陽衰微,無法封藏水液而導致水液泛濫無制。這個方子沒有使用肉桂,而是使用厚朴和大腹,這點還是有討論的空間。

2. 麥門冬湯

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

吳鶴皋曰:肺非無為也。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熱則失其下降之令,以致水溢高原,淫於皮膚,而為水腫。醫罕明此,實脾導水,皆不能愈。故用麥冬清肺,開其下降之源。粳米益胃,培乎生金之母,此治病必求其本也。或問此證,何以辨之。曰:肢體皆腫,小腹不急,初起便有喘滿,此其候也。

白話文:

治療水液積聚在身體高處,導致全身肢體都腫脹的病症。(醫書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府,水液由此排出。上焦功能失調,水液就會積聚在身體高處。中焦功能失調,水液會停留在中脘部位。下焦功能失調,水液會積存在膀胱。)

藥方組成:麥門冬(五十枚,用生薑炒過),粳米(五十粒)。

吳鶴皋說:肺的功能並非無所作為。飲食進入胃部後,其中精華之氣會遊走散布,向上輸送到脾,脾氣再將精華散布,向上歸於肺,由肺來疏通調節水道,再向下輸送到膀胱。如果肺有熱,就會失去向下疏導的功能,以致於水液積聚在身體高處,蔓延到皮膚,形成水腫。醫生很少明白這個道理,用健脾利水的方法,都無法治好這個病。因此用麥門冬來清除肺熱,打開水液下降的通道。用粳米來補益胃氣,培養肺金的生養之母,這才是治病必須從根本著手的方法。有人問這種病症要如何辨別?回答說:身體肢體都腫脹,小腹不脹急,一開始就出現喘氣和胸悶,這就是這種病症的徵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