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4)

1. 防己黃耆湯

(金匱),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東垣曰:麻木為風,人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亦有因氣虛而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防己,黃耆(一兩),白朮(七錢半),甘草(炙五錢),每服五錢。加薑棗煎。腹痛加芍藥,喘加麻黃。有寒加細辛,氣上衝加桂枝。熱腫加黃芩,寒多掣痛加薑桂。濕盛加茯苓蒼朮,氣滿堅痛加陳皮枳殼蘇葉。

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黃耆生用達表,治風注膚痛,溫分肉,實腠理。白朮健脾燥濕,與黃耆並能止汗為臣。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又能補土製水為佐。薑棗辛甘發散,調和營衛為使也。

去白朮薑棗,加茯苓(為君)桂枝,名防己茯苓湯。(金匱)治水在皮膚,四肢聶聶而動,名皮水。(防己行經絡,茯苓善滲泄,黃耆達皮膚,桂枝走肢節。按五水,脈浮惡風,骨節疼痛,名風水。脈浮胕腫,按之沒指,其腹如鼓,不惡風不渴,名皮水,當發其汗。又云惡寒不渴,名風水。

不惡寒而渴,名皮水。假令皮水不渴,亦當發汗。脈沉遲自喘,名正水。脈沉,腹滿不喘,水積胞中,堅滿如石,名石水。脈沉遲發熱,胸滿身腫,汗如柏汁,名黃汗。)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治療風水病。症狀是脈象浮,身體感覺沉重,容易出汗又怕風,以及各種因風或濕引起的麻木和身體疼痛。

(東垣說:麻木通常被認為是風邪造成的,但仔細分析其實有區別。比如久坐或被繩子綑綁也會麻木,這並非風邪,而是氣血運行不暢。這時應該補養肺氣,麻木自然會消失。也有因氣虛而使風邪趁虛而入,所以風邪其實是虛象,而氣虛才是根本原因。)

藥物組成與加減:

防己、黃耆(各一兩)、白朮(七錢半)、炙甘草(五錢),每服用五錢。用水加生薑、紅棗煎煮。

  • 如果腹痛,可以加芍藥。
  • 如果氣喘,可以加麻黃。
  • 如果有寒象,可以加細辛。
  • 如果氣向上衝,可以加桂枝。
  • 如果出現熱性腫脹,可以加黃芩。
  • 如果寒象嚴重,引起抽痛,可以加生薑、桂枝。
  • 如果濕氣重,可以加茯苓、蒼朮。
  • 如果胸腹脹滿、堅硬疼痛,可以加陳皮、枳殼、蘇葉。

藥理分析:

防己,味苦、性寒,能通行全身經絡,打開竅道,排除濕氣,是治療風腫和水腫的主藥。黃耆,生用可以使藥力到達體表,治療因風引起的皮膚疼痛,溫養肌肉,加強皮膚的防禦功能。白朮健脾燥濕,與黃耆同用可以止汗,作為輔助藥。防己藥性較猛,所以用甘草的甘平和緩藥性來減輕刺激,甘草也能補養脾胃、控制水邪,作為佐藥。生薑、紅棗辛甘,可以發散,調和營衛,作為引經藥。

防己茯苓湯:

去掉方中的白朮、生薑、紅棗,加入茯苓(作為主藥)和桂枝,就成了防己茯苓湯。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治療水腫在皮膚的病症。症狀是四肢肌肉微微跳動,稱為皮水病。(防己能夠疏通經絡,茯苓善於滲利水濕,黃耆能夠到達皮膚,桂枝能夠走達肢體關節。)

根據水腫的不同表現,有以下分類:

  • **風水:**脈浮,怕風,骨節疼痛。
  • **皮水:**脈浮,身體腫脹,按壓皮膚會凹陷,腹部腫脹像鼓,但不怕風也不口渴,應當發汗治療。有的也說怕冷但不口渴,屬於風水。不怕冷卻口渴的,屬於皮水。就算皮水不口渴,也應該發汗治療。
  • **正水:**脈象沉遲,並且出現氣喘。
  • **石水:**脈象沉,腹部脹滿,但不氣喘,是水液積聚在膀胱中,腹部堅硬如石頭。
  • **黃汗:**脈象沉遲,身體發熱,胸悶,全身腫脹,汗水像柏樹汁一樣發黃。

2. 加味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婦人轉胞,無車前牛膝。)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證。亦治消渴,飲一溲一。(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則為胕腫。腎消者,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其位。

上炎於肺,消渴引飲。飲入於胃,下無火化,直入膀胱,故飲一溲一也。用桂附辛熱,引真火歸元。地黃純陰,壯真水滋腎,為治下消之劑。)

熟地黃(四兩),茯苓(三兩乳拌),山藥(微炒),丹皮(酒洗),山萸肉(酒潤),澤瀉(酒浸),牛膝(酒浸),車前子(微炒),肉桂(一兩),附子(制熟五錢),蜜丸。

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天一生水。)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氾濫皮膚肢節之間。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經曰:毋盛盛,毋虛虛,貽人禍殃。)桂附八味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桂附補命門火,火能生土,土強則能防水。

陽能化陰,陰化則便溺通。)加車前,利小水而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於真元也。(喻嘉言曰: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於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又曰:按此方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訂以茯苓為君。

然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關開,即不用茯苓牛膝車前,而水亦下。關閉,即車前茯苓用至無算,抑莫之如何矣。用方者將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張景岳曰:水腫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求古治法,惟金匱內加減腎氣湯,為對證之方。予屢用之,無不見效。此雖壯水之劑,而實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也。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於下,則後天胃氣失其所本。

而由脾及肺。治節所以不行,是以水積於下,則氣壅於上,而喘脹由生。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必皆安矣。今論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利陰中之滯。熟地山藥山茱,以養陰中之水也。茯苓澤瀉車前,以化陰中之陽也。此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

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也。補而不滯,利而不伐。凡病水腫於中年之後,及氣體本弱者,但能隨證加減用之,其應如響,誠諸方之第一,更無出其右者。又曰:腫脹之治,凡脾腎虛證,如前論加減腎氣湯者,誠然善矣。然用之之法,猶當因此擴充,不宜執也。余嘗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傷寒,為醫誤治,危在呼吸。

乃以大劑參附熟地之類,幸得挽回。愈後喜飲,未及兩月,忽病足股盡腫,脹及於腹,按之如鼓,堅而且硬。因其前次之病,中氣本傷。近日之病,又因酒濕,度非加減腎氣湯不可。遂連進數服,雖無所礙,然終不見效。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計其前後病因,本屬脾腎大虛,而今兼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亦與實漏䳇者何異。元氣不能復,病必不能退,遂悉去利水等藥,而專用參附理陰煎。

仍加白朮大劑與之,三劑而足腫漸消,二十餘劑而腹脹盡退。自後凡遇全虛者,悉用此法,無一不效。)

白話文:

加味腎氣丸

這個方子是在金匱腎氣丸(也就是桂附八味丸)的基礎上加減而來的。金匱腎氣丸本來是治療婦女轉胞症(一種小便不通的疾病),裡面沒有用到車前子和牛膝。

這個加味腎氣丸主要是治療脾腎功能極度虛弱,導致肚子脹大,四肢浮腫,呼吸急促有痰,小便不順暢,大便稀溏且呈黃色,甚至已經發展成蠱證(一種極度虛弱的病症)。它也可以治療消渴症(類似現代的糖尿病),患者會喝多少水就排多少尿。

《黃帝內經》說:「腎是胃的關卡。」如果這個關卡不暢通,水就會聚集,並蔓延到身體各處。水液如果往上、往下滲漏到皮膚,就會引起浮腫。腎消症指的是腎功能衰竭,導致體內的火氣(龍雷之火)失去正常位置,向上跑到肺部,引起消渴症,患者會不斷地喝水。喝進胃裡的水,因為沒有火來轉化,直接就排到膀胱,所以才會喝多少就排多少。這裡使用肉桂和附子的辛熱藥性,引導虛火回到腎元;用熟地黃的純陰之性,滋養腎的陰液,是治療下消症的方劑。

藥材組成:

  • 熟地黃(150克)
  • 茯苓(112.5克,用牛奶拌過)
  • 山藥(微炒過)
  • 丹皮(用酒洗過)
  • 山茱萸(用酒潤過)
  • 澤瀉(用酒浸過)
  • 牛膝(用酒浸過)
  • 車前子(微炒過)
  • 肉桂(37.5克)
  • 附子(炮製過,18.75克)

將這些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

中醫認為,土是萬物之母,如果脾虛,土就不能控制水,水就會到處氾濫。水是萬物之源,如果腎虛,水就不能安分守己,會到處亂跑,導致積聚在皮膚和肢體之間。這時候如果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只會使虛弱更加嚴重。就像《黃帝內經》說的:「不要讓強盛的更強盛,也不要讓虛弱的更虛弱,這樣會給人帶來災禍。」桂附八味丸可以滋養身體的陰液,同時也能夠幫助水分運行,並且可以補足命門之火,從而強健脾的功能。因為肉桂和附子可以補命門之火,火能生土,土強壯了,就能夠控制水。陽氣能夠轉化陰液,陰液轉化了,大小便自然就會通暢。

方子裡加入車前子,可以利小便,並且不會耗損氣。加入牛膝,可以補益肝腎,引導藥力往下走,使水道通暢,消除腫脹,而且不會損害身體的元氣。喻嘉言說:「胃是水穀的海洋,五臟六腑的源頭。如果脾不能將胃裡的水精散布到肺部,就會導致中焦出現問題。肺不能將胃裡的水道疏通到膀胱,就會導致上焦出現問題。腎不能管理好胃的關卡,使水液正常輸泄,就會導致下焦出現問題,最終導致水液堆積蔓延,沒有止境。」又說:「這個方子,濟生方裡是以附子為君藥,薛新甫的修訂版則是以茯苓為君藥。然而,如果腎的關門沒有打開,一定要用附子來回陽,蒸動腎氣,關門才會打開。胃中的積水才能夠順利排出,因為陽氣主開關之故。關門打開,即使不用茯苓、牛膝、車前子,水液也會排出。關門關閉,即使把車前子、茯苓用到再多,也無濟於事。所以用藥的人,應該把附子當作君藥,還是把茯苓當作君藥呢?」

張景岳說:「水腫病症,是脾、肺、腎三臟相互關聯的問題。水屬於陰,所以它的根本在腎。水要透過氣的轉化,所以它的表現在肺。水最怕土,所以控制水的在脾。現在肺虛了,氣不能轉化成精微,反而變成水;脾虛了,土不能控制水,反而被水所克制;腎虛了,水就沒有主導,到處亂跑。研究古人治療水腫的方法,只有金匱腎氣湯加減的方子最符合病症。我多次使用這個方子,效果都很好。這個方子雖然是補水的藥,但實際上是同時治療脾、肺、腎三臟的方子。腎是先天元氣的來源,如果先天元氣在下部虧虛,後天胃氣就會失去根本。然後病邪會從脾影響到肺。如果三臟不能好好運行,水就會積聚在下部,氣就會壅塞在上部,出現喘脹等症狀。這時應該大力補命門之火,使元氣恢復,這樣三臟自然就會安穩。這個方子裡,肉桂和附子是用來疏通陰液的停滯;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是用來滋養陰液中的水;茯苓、澤瀉、車前子是用來轉化陰液中的陽氣。這樣就能使氣轉化為精微,從而治療肺;補火生土,從而治療脾;壯水通竅,從而治療腎。這種方法補而不滯,利而不傷正氣。凡是中年以後,或者體質虛弱的人出現水腫,只要根據病症加減運用這個方子,效果都很好,可以說是各種方子中的第一名,沒有能超過它的。

他又說:「治療腫脹,凡是屬於脾腎虛弱的病症,應該使用前面說的加減腎氣湯,確實很好。但是運用這個方子的方法,應該根據情況靈活變通,不能死板地照搬。我曾經治療一位姓陶的朋友,他四十多歲,因為得了傷寒,被醫生誤治,情況很危急。我就用了大劑量的人參、附子、熟地黃等藥物,幸好把他救了回來。病好之後,他喜歡喝酒,沒過多久,就得了雙腿腫脹的病,腫脹一直蔓延到腹部,按壓起來就像鼓一樣,堅硬而且發硬。考慮到他之前生病傷了中氣,加上最近又因為喝酒導致體內濕氣重,覺得非用加減腎氣湯不可。就連續讓他服用了幾帖,雖然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但是效果也不明顯。大家都認為他的病治不好了。我仔細分析了他之前和現在的病因,覺得他本來就是脾腎大虛,現在又用利尿的藥物,難免會減弱補虛的力量,跟現實中漏水的容器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元氣不能恢復,病就一定好不了。於是我就把利水的藥物都去掉,專門用人參附子理陰煎,同時加入大劑量的白朮給他服用。三帖藥後,腳腫就開始消退,二十多帖後,腹脹就完全消失了。從那以後,凡是遇到全身虛弱的病人,我都用這個方法治療,沒有一個不見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