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七下 (3)
卷七下 (3)
1. 腎著湯
(金匱,一名甘姜苓朮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於其所合而歸於坎。勢也,腰為腎之腑,冷濕之邪,著而不移,故腰冷身重,是著痹也。此由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風寒濕邪客於胞中,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陽經,上額絡腦。太陽經氣不得下行,上入腦而流於鼻,則為清涕。)
乾薑(炮),茯苓(四兩),甘草(炙),白朮(炒二兩),有寒者,加附子。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腎之精氣冷也,故飲食如故,便利不渴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腎臟乎。故但用甘溫從陽,淡滲行水之藥,足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又名甘姜苓朮湯)治療因濕邪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腹部疼痛、腰部發冷且不口渴、小便正常、飲食也如同往常的病症,這類病屬於下焦的問題。(腎主管體內的水液,而濕邪的特性是向下流動,必然會聚集在它所對應的腎臟部位。這是自然的趨勢。腰部是腎的府邸,寒冷的濕邪停留在那裡不容易移動,所以腰部會感到發冷、身體沉重,這是一種著痹的表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身體勞累出汗後,衣服內層潮濕受冷,時間久了就會發生。)
有醫家認為此方可治療胞痹,也就是膀胱發熱疼痛、小便不順暢,往上則會出現清鼻涕的症狀。
(風寒濕邪侵入膀胱,導致氣機無法正常運化,所以水道就不通暢了。足太陽膀胱經,會上行到額頭並聯繫腦部。太陽經的氣無法向下運行,反而上行到腦部並流向鼻腔,就會出現清鼻涕。)
藥方組成有:乾薑(炮製過的)、茯苓(四兩)、甘草(炙過的)、白朮(炒過的,二兩)。如果有寒象,可以加附子。有的醫書記載,可以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來治療同樣的病症。
喻嘉言說:腰部發冷好像坐在水中一樣,並不是腎的精氣虛冷造成的,所以患者的飲食正常、大小便也正常、不覺得口渴,而且與腸胃的機能也沒有關係,更何況是腎臟本身呢?所以只需要使用甘溫性質的藥來助陽,再搭配一些淡滲利水的藥物就足夠了。
2.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三因名大半夏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水氣上逆則嘔,停膈間則痞,上干於頭則眩,凌於心則悸。)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半夏生薑,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
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
(這個方子在《金匱要略》中,也有書稱為大半夏湯)可以用來治療突然嘔吐,感覺心窩下方堵塞不舒服,胸膈之間有水液停滯,以及頭暈心悸等症狀。(水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嘔吐,停留在胸膈之間就會感覺堵塞,向上影響到頭部就會頭暈,影響到心臟就會心悸。)
藥材組成:
- 半夏(一升)
- 生薑(半斤)
- 茯苓(三兩)
半夏和生薑可以疏通水氣,散除向上逆行的氣,因此可以止住嘔吐。茯苓可以安定心氣,排除腎臟的邪氣,有利於小便。當體內的火氣因為水氣向下走時,心悸和頭暈就會停止,胸悶的感覺也會消失。
去掉茯苓,這個方子就叫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可以用來治療支飲(體內水液停滯引起的疾病),出現嘔吐卻不口渴的情況,也可以治療黃疸。(《金匱要略》說:一般嘔吐的人都會口渴,口渴代表身體正在好轉,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窩下方有支飲的緣故,這種情況就適合用小半夏湯治療。嘔吐時津液會流失,自然會口渴,不能因為口渴就認為是熱證。)去掉茯苓和生薑,加入人參和白蜜,就叫大半夏湯。可以用來治療反胃,吃進去的食物馬上就吐出來。(李東垣說:辛辣的藥物如生薑之類可以治療嘔吐,但主要治療上焦氣機壅塞,屬於表證實證的病症。
如果是因為胃虛弱,導致食物不能消化,胸部氣機不暢而嘔吐,就只能用補養胃氣,幫助食物消化來治療。不要當成表證實證,用辛辣的藥物來發散。所以服用小半夏湯沒有效果的,服用大半夏湯就能馬上見效,這是張仲景的用藥精髓。)
3. 越婢湯
(金匱),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經曰: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水在皮膚,故脈浮,里無熱,故不渴。病本於風,故汗出惡風無大熱者,熱未盡退也。)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惡風者,加附子。
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肺主通調水道,胃主分別水穀。)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又以薑棗為使,調和營衛,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為卑臟,若婢。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方名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外臺一名越脾湯,即此義也。)
白話文:
越婢湯,出自《金匱要略》,是用來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水腫,病人會怕風、全身腫脹、脈搏浮在表面且不會口渴、持續自發性地流汗,但沒有明顯的發燒症狀。(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如果肝腎功能都沉滯,就會形成石水(腹水);如果肝腎功能都浮散,就會形成風水(水腫)。水停留在皮膚表面,所以脈搏會浮在表面;身體內部沒有熱,所以不會口渴。這種病起因於風邪,所以會流汗、怕風,而且沒有明顯的發燒症狀,表示熱邪尚未完全消退。)
藥方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如果病人特別怕風,可以加入附子。
風水腫脹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所以使用麻黃的辛辣溫熱性質來宣洩肺氣,用石膏的甘甜寒涼性質來清除胃熱。(肺負責疏通和調節體內水分的通道,胃負責區分食物和水分。)加入甘草來輔助其他藥物,使風邪和水液從毛孔排出。另外加入生薑和大棗作為輔助藥,調和營氣和衛氣,避免藥性太過發散而耗損體內的津液。(胃是十二經脈的樞紐,脾負責運化水穀,功能較為卑下,如同婢女。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脾能幫助胃輸送津液。這個方子之所以命名為「越婢湯」,是因為它能宣發脾氣,使津液順利通行。另有別名為「越脾湯」,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