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3)

1. 腎著湯

(金匱,一名甘薑苓朮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於其所合而歸於坎。勢也,腰為腎之腑,冷濕之邪,著而不移,故腰冷身重,是著痹也。此由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白話文:

甘薑苓朮湯可治療由濕造成的各種疼痛,例如身體沉重、腹痛、腰部寒冷但不口渴、小便正常、飲食正常等,這些疾病都屬於下焦的疾病。(腎臟主導水,濕性往下流,一定會聚集在腎臟,然後進入坎位。腎臟的腑是腰部,所以寒冷濕邪會在腰部積聚而不遊移,所以腰部寒冷、身體沉重,是濕痹的症狀。這是由身體勞累、汗出、衣服內部寒冷濕氣所致,久後所患的疾病。) 宣明用甘薑苓朮湯來治療胞痹、膀胱熱痛、小便澀痛,同時還伴有清涕症狀。

(風寒濕邪客於胞中,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陽經,上額絡腦。太陽經氣不得下行,上入腦而流於鼻,則為清涕。)

白話文:

風寒濕邪入侵膀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水道不通。足太陽經從頭額連通到腦部,如果太陽經的氣無法向下運行,就可能逆流上入腦部,並從鼻子流出,形成清涕。

乾薑(炮),茯苓(四兩),甘草(炙),白朮(炒二兩),有寒者,加附子。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白話文:

炮製後的乾薑、四兩茯苓、炙過的甘草、炒過的二兩白朮。如果有感冒症狀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根據《經心錄》的記載,還可以加入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療方法相同。

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腎之精氣冷也,故飲食如故,便利不渴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腎臟乎。故但用甘溫從陽,淡滲行水之藥,足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腰部寒冷好像坐在水中,並不是腎臟的精氣虛冷,所以飲食正常,小便通暢不口渴,並且與腸胃無關,更何況是腎臟了。所以只要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溫補陽氣,淡滲行水的藥物,就足夠了。

2.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三因名大半夏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水氣上逆則嘔,停膈間則痞,上干於頭則眩,凌於心則悸。)

白話文:

(金匱中的三因名大半夏湯)可以治療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膈肌間有水液、眩暈心悸的病症。(水氣上逆就會嘔吐,停留在膈肌間就會痞悶,上升到頭部就會眩暈,侵犯心臟就會心悸。)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半夏生薑,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白話文:

半夏(一公斤),生薑(半公斤),茯苓(一五○公克)

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

白話文:

除去茯苓,就是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胸脅支飲,嘔吐不渴,也可治療黃疸。(《金匱要略》說:嘔吐的人本身應該口渴,口渴的人是因為想要解除病症,現在反而不口渴,這是因為心裡有胸脅支飲,所以用小半夏湯治療嘔吐時流出的津液,人必定口渴,不能因為口渴就立刻認為是熱症。)除去茯苓和生薑,加入人參和白蜜,就是大半夏湯。《金匱要略》治療反胃,食物入口即吐。(東垣說:生薑類辛藥治嘔吐,只能治療上焦氣鬱、表實之病。

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白話文:

如果胃虛弱導致食物氣息不能正常運行,胸口感到悶堵且有嘔吐現象,這時應該增強胃的功能並促進食物氣息的流通。不要誤判為表證實證,然後使用辛辣的藥物來發散。因此,當服用小半夏湯後病情沒有改善,改用大半夏湯就能立即見效,這是張仲景的心得方法。

3. 越婢湯

(金匱),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經曰: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水在皮膚,故脈浮,里無熱,故不渴。病本於風,故汗出惡風無大熱者,熱未盡退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治療風水病,全身都有腫脹的情況,脈象浮而無口渴,也一直流汗,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內經》說:肝腎同時沉陷是石水病,同時浮起是風水病,水在皮下,所以脈象浮滑,體內無熱氣,所以不口渴。這個疾病是由於風邪引起的,所以有汗出、怕風、無明顯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風熱之邪沒有完全消除。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惡風者,加附子。

白話文:

麻黃(240克),石膏(320克),生薑(120克),甘草(80克),大棗(12顆),怕風的人,再加附子。

風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肺主通調水道,胃主分別水穀。)甘草佐之,使風水從毛孔中出。又以薑棗為使,調和營衛,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為卑臟,若婢。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方名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外臺一名越脾湯,即此義也。)

白話文:

風寒水濕留滯於肌膚之間,用麻黃的辛熱性質來宣通肺氣,用石膏的甘寒性質來清熱生津。甘草輔助麻黃、石膏,使風寒水濕從毛孔中排出。另外用薑棗為引導藥,調和營衛之氣,防止藥性過於發散而耗傷津液。

脾為十二經之主,脾胃為卑臟,若婢。脾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胃運行津液。這個方劑名為「越婢湯」,意在增強脾氣,促進津液的運行。外臺祕要中名為「越脾湯」,意思就和這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