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2)

1. 豬苓湯

(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渴欲飲水,熱在裡也。小便不利,熱結下焦,津液不通也。準繩曰:此浮字,誤也,是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按太陽篇五苓散,陽明篇豬苓湯。桂術辛甘為陽,主外。

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主內。若脈浮則當用五苓,不當用豬苓矣。少陰篇,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雖不言脈沉,然少陰之脈必沉也。以此推之,成氏隨文誤釋,明矣。)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下利不渴者,裡寒也。渴者,陽邪入里。

心煩不眠,知挾熱也。咳而渴嘔,有停飲也。渴而下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熱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則熱降而便實。)通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五苓瀉濕勝,故用桂術。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一兩)

熱上壅,則下不通。下不通,熱益上壅。又濕鬱為熱,熱蒸更為濕。故心煩而嘔渴,便秘而發黃也。淡能滲濕,寒能勝熱,茯苓甘淡,滲脾肺之濕。豬苓甘淡,澤瀉鹹寒,瀉腎與膀胱之濕。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通行上下之濕。阿膠甘平潤滑,以療煩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則熱邪皆從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

吳鶴皋曰:以諸藥過燥,故又加阿膠以存津液。(王好古曰:滑石為至燥之劑。徐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蓋皆以行水之藥為燥也。)

白話文:

[豬苓湯]

(張仲景說)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陽明病的,症狀是脈象浮現、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成氏說:脈浮發燒,表示熱在體表;口渴想喝水,表示熱在體內;小便不順,表示熱結在下焦,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古書《醫學準繩》認為:這裡的「浮」字是錯的,應該是「脈」字下面漏了一個「不」字,意思是「脈不浮」。《活人書》說:脈象浮的要用五苓散,脈象沉的要用豬苓湯。按太陽病篇用五苓散,陽明病篇用豬苓湯的原則。桂枝和白朮是辛甘的,屬於陽性,主要作用於體表;阿膠和滑石是甘寒的,屬於陰性,主要作用於體內。如果脈象是浮的,應該用五苓散,不應該用豬苓湯。少陰病篇中提到,下痢六七天,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睡不著,要用豬苓湯治療。雖然沒有說脈象沉,但少陰病的脈象一定是沉的。由此推論,成氏的解釋是根據文字表面意思而產生的誤解,非常明顯。)

少陰病,下痢六七天,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睡不著。(下痢但不口渴,表示是裡寒;口渴,表示陽邪侵入體內。心煩睡不著,表示有熱邪。咳嗽、口渴、嘔吐,表示體內有停滯的痰飲。口渴又下痢,表示小便一定不順暢,這是因為熱邪已經進入膀胱。應該利小便,這樣熱邪就會下降,大便也會恢復正常。)這個方子可以廣泛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症狀是口渴、小便顏色赤黃。(五苓散主要作用是排除體內濕氣,所以用桂枝和白朮;豬苓湯主要作用是排除體內熱邪,所以用滑石。)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熱往上壅積,則小便不通暢;小便不通暢,熱就更加往上壅積。加上濕氣鬱積會化熱,熱蒸發又會產生濕氣。所以會出現心煩、嘔吐、口渴、便秘、發黃等症狀。淡味的藥可以滲濕,寒性的藥可以清熱。茯苓味甘淡,可以滲透脾肺的濕氣;豬苓味甘淡,澤瀉味鹹寒,可以排除腎臟和膀胱的濕氣;滑石味甘淡而寒,性質重,可以降火,疏通上下的濕氣;阿膠味甘平,具有潤滑作用,可以治療心煩、口渴、睡不著。總之,要使水道暢通,那麼熱邪就會從小便排出,這樣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就會清淨。

吳鶴皋說:因為方子裡的藥性大多偏於燥,所以又加入阿膠來保護津液。(王好古說:滑石是很燥的藥物。徐之才說:燥性的藥可以去除濕氣,比如桑白皮、赤小豆之類的藥物就是這樣,它們都可以通過利水的方式來達到除濕的效果。)

2. 茯苓甘草湯

(仲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去生薑,加白朮,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逆滿氣衝,寒邪伏飲,上搏於膈也,故令頭眩。沉為在裡,且既經吐下,復發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金匱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白話文:

(張仲景的)茯苓甘草湯,是治療傷寒病,因為水濕之氣侵犯到心臟,導致四肢冰冷,而且心下部位感到悸動的。要先處理體內的水濕,然後再處理四肢冰冷的問題。不然的話,水濕之氣進入到胃部,一定會引起腹瀉。 (太陽病,如果飲水過多,水停留在心下部位,就一定會引起心悸。因為火害怕水,所以心臟會不安的跳動。) 這個方子也用來治療傷寒,但出汗後卻不覺得口渴的病人。(醫書上說:傷寒病出汗後感到口渴,用五苓散來治療。不出汗感到口渴,就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出汗卻不口渴,是因為邪氣還沒進入到體內,所以只需要疏散表邪,排除體內的水濕,並且調和脾胃。)這個方子也用來治療膀胱的咳,就是咳嗽的時候會遺尿。

藥物組成是:茯苓,桂枝(各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茯苓有淡滲利水的作用,甘味可以安定心神,幫助陽氣生發,所以使用茯苓。辛味可以驅散水飲,溫性可以發汗解表,所以使用生薑和桂枝。甘草可以健脾益氣,制約體內的水濕,甘平的特性能夠補氣和中,所以使用甘草。

去掉生薑,加上白朮,就成了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也是張仲景的方子)。這個方子治療傷寒病,在嘔吐或腹瀉後,心下部位感到脹滿,氣往上衝到胸部,站起來的時候會感到頭暈,脈象呈現沉而緊的狀態。如果此時又發汗,就會使經絡受到擾動,身體出現顫抖的現象。(脹滿氣衝,是因為寒邪與水飲伏藏在體內,往上衝擊到橫膈膜,所以導致頭暈。脈象沉是因為病邪在體內,而且又經過嘔吐、腹瀉,如果再發汗,會使陽氣更加虛弱,津液也會消耗,所以身體會顫抖。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導引體內的水飲,調和脾胃,增強陽氣,鞏固身體的防禦能力。)《金匱要略》這本書也記載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頭暈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