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下 (2)

1. 豬苓湯

(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渴欲飲水,熱在裡也。小便不利,熱結下焦,津液不通也。準繩曰:此浮字,誤也,是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按太陽篇五苓散,陽明篇豬苓湯。桂術辛甘為陽,主外。

白話文:

(仲景)治療陽明病,脈搏浮起、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成氏說:脈搏浮起、發熱,這是表熱。口渴想喝水,這是內熱。小便不利,是熱結下焦,津液不通所致。準繩說:這個「浮」字是錯的,應該是在「脈」字下面脫落了一個「不」字。活人書說:脈浮的用五苓散,脈沉的用豬苓湯。根據太陽篇,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病的,陽明篇豬苓湯是治療陽明病的。桂枝、術附辛甘性溫,入陽明經,主治外熱證。

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主內。若脈浮則當用五苓,不當用豬苓矣。少陰篇,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雖不言脈沉,然少陰之脈必沉也。以此推之,成氏隨文誤釋,明矣。)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下利不渴者,裡寒也。渴者,陽邪入里。

白話文:

阿膠和滑石性寒味甘,屬於陰性,主治內部證候。如果脈象浮起,就應該使用五苓散,不應該使用豬苓。在少陰篇中,記載了這樣的症狀:腹瀉六七天,咳嗽和嘔吐,口渴,心煩意亂,不能入睡。豬苓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即使沒有提到脈象沉,但少陰的脈象一定是沉的。由此推斷,成氏隨文誤釋,是顯而易見的。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和嘔吐,口渴,心煩意亂,不能入睡。(腹瀉但不口渴的,是裡寒證。口渴的,是陽邪入裡。)

心煩不眠,知挾熱也。咳而渴嘔,有停飲也。渴而下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熱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則熱降而便實。)通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五苓瀉濕勝,故用桂術。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一兩)

白話文:

  • 煩躁失眠,我知道這是因為體內有熱。

  • 咳嗽,想吐,我知道這是因為體內有飲。

  • 口渴,腹瀉,我知道小便一定也不順暢,這是因為熱邪已經進入膀胱了,這時候應該要注意疏通小便,那麼熱氣就會消,大便也會正常。

  • 適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口渴小便發黃(因此用五苓散去除濕熱更勝一籌,所以用肉桂、白術。豬苓瀉熱效果最佳,所以用滑石。)

熱上壅,則下不通。下不通,熱益上壅。又濕鬱為熱,熱蒸更為濕。故心煩而嘔渴,便秘而發黃也。淡能滲濕,寒能勝熱,茯苓甘淡,滲脾肺之濕。豬苓甘淡,澤瀉鹹寒,瀉腎與膀胱之濕。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通行上下之濕。阿膠甘平潤滑,以療煩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則熱邪皆從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

白話文:

當人體的上焦出現熱氣,則下焦就會不通暢。若下焦不通暢,上焦的熱氣就會越發嚴重。另外,濕邪鬱積便會化熱,而熱氣蒸騰後又會化成濕邪。因此,當人體出現心煩、嘔吐、口渴、便祕、黃疸等症狀時,就可能是上述原因引起的。

茯苓味甘淡,具有滲透濕邪的作用,可以減少脾臟和肺部的濕氣。豬苓味甘淡、澤瀉味鹹寒,都具有利尿、清熱、瀉腎與膀胱濕邪的作用。滑石味甘淡而寒,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可以祛除上焦和下焦的濕氣。阿膠性味甘平偏潤滑,應用於治療煩渴不眠。如果能夠讓水液通利,那麼熱邪就會通過小便排出,而三焦也會恢復正常。

吳鶴皋曰:以諸藥過燥,故又加阿膠以存津液。(王好古曰:滑石為至燥之劑。徐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蓋皆以行水之藥為燥也。)

白話文:

吳鶴皋說:由於用藥過於燥熱,所以又加入阿膠來儲存津液。(王好古說:滑石是極度的燥藥。徐之才說:燥可以去除濕氣,桑白皮、赤小豆之類就是,這些藥都屬於利水的藥物,所以是燥藥。)

2. 茯苓甘草湯

(仲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白話文:

仲景:治療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動的患者,先治療其水氣,然後治療其厥證,如果不這樣做,水漬進入胃中,必定會導致瀉利。

太陽經證,飲水過多,水停於心下,必定心悸。火畏懼水,所以心臟會惕惕然動,不安寧。

也治療傷寒汗出不渴的患者。

經書上說:傷寒汗出而口渴的患者,服用五苓散為主方。不口渴的患者,服用茯苓甘草湯為主方。汗出而不口渴,說明邪氣尚未進入裡層,所以只需要解表利水,同時兼顧調和中焦。

也治療膀胱腑咳,咳而遺溺的患者。

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白話文:

茯苓:作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桂枝:分量為二兩,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的功效。

甘草:分量為一兩,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

生薑:分量為三兩,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

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白話文:

茯苓:性淡,入脾經,有滲水、寧心、助陽的作用,因此使用茯苓。

薑桂:性辛溫,入脾、肺、腎經,有散飲、發汗、解肌的作用,因此使用薑桂。

甘草:性甘平,入脾、肺、心經,有益土製水、補氣和中的作用,因此使用甘草。

去生薑,加白朮,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逆滿氣衝,寒邪伏飲,上搏於膈也,故令頭眩。沉為在裡,且既經吐下,復發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金匱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白話文:

去掉生薑,加入白朮,改名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仲景)。治療傷寒嘔吐腹瀉後,心窩悶脹,氣流至胸中,起立時頭暈,脈搏沉弱而緊。發汗會動經脈,身體因此搖晃。(悶脹氣流衝擊,寒邪鬱結,往上衝擊膈肌,因此會頭暈。脈象沉弱表示在體內,而且既已吐又已瀉,又發汗,那麼陽氣更加虛弱,津液消耗,因此會搖晃。用此湯來導引水飲,調和中焦,益陽固衛。)《金匱要略》用治心窩有痰飲,胸脅支滿,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