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七下

2. 燥濕門

(濕病有出於天氣者,雨露之屬是也,多傷人臟氣。有出於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皮肉筋脈。有由於飲食者,酒酪之屬是也,多傷人六腑。有由於汗液者,如大汗沾衣,不遑解換之屬是也,多傷人膚腠。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脾腎之虧敗,其為證也。

在肌表,則為發熱惡寒自汗。在經絡,則為痹重。為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轉側,四肢痿弱痠痛。在肌肉,則為麻木胕腫黃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脹滿,小水秘澀黃赤,大便泄瀉,腹痛後重,脫肛㿗疝等證。凡肌表經絡之病,濕由外而入者也。飲食氣血之病,濕由內而生者也。

此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重,是固然矣。然及其甚也,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里濕而不連經者。此其濕病之變,不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當辨表裡,察虛實,而求其本也。然濕證雖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三。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一曰風濕。蓋濕從土化,而分旺四季。

故時當溫熱,則火土合氣而病為濕熱。時當寒涼,則水土合德而病為寒濕,此濕病之隨時令而為寒熱也。其有與風相搏,而病為風濕者,其變尤為無常。凡治濕熱者,宜利宜清,治寒濕者,宜燥宜溫。治風濕相搏者,或微發其汗,或顧其陽虛,其法尤宜通變矣。)

白話文:

濕氣引起的疾病,有些是天氣造成的,像是雨水露水之類的,容易傷害人體的臟腑之氣。有些是地氣造成的,像是泥水之類的,容易傷害人體的皮膚、肌肉和筋脈。有些是飲食造成的,像是酒和乳酪之類的,容易傷害人體的六腑。有些是汗液造成的,像是大量流汗沾濕衣服,卻沒有及時更換之類的,容易傷害人體的皮膚腠理。還有些是濕氣從體內產生的,因為體內的水液無法正常轉化為氣,陰氣無法順從陽氣而導致的。這些都是因為脾腎功能衰退所造成的,而它們所引起的症狀如下:

在皮膚表面,會出現發燒、怕冷、容易出汗的症狀。在經絡方面,會出現麻木、沉重的感覺,以及筋骨疼痛、腰痛到無法轉身、四肢無力痠痛的現象。在肌肉方面,則會出現麻木、浮腫、黃疸,按壓肌肉會像泥土一樣無法彈起。在臟腑方面,則會出現噁心、想吐、腹脹、小便不順暢且顏色黃赤、大便洩瀉、腹痛想大便卻排不出來、脫肛、疝氣等症狀。凡是發生在皮膚表面和經絡的疾病,濕氣大多是從外部侵入的。而飲食和氣血引起的疾病,濕氣則大多是從體內產生的。

一般來說,濕氣在體表是比較輕微的,在體內則比較嚴重,這是必然的。但當濕氣嚴重時,沒有只停留在體表的,都會連帶影響到臟腑,體內的濕氣也都會連帶影響到經絡。濕氣引起的疾病變化多端,所以治療時必須辨別病症在體表還是體內,是虛症還是實症,並且找出病因。雖然濕氣引起的疾病很多,但治療的原則只有三個方向:一個是濕熱,一個是寒濕,一個是風濕。濕氣是從脾土而來,而且會隨著四季而變化。

因此,當氣候溫熱時,火與土的氣相合,就會產生濕熱的疾病。當氣候寒涼時,水與土的特性相合,就會產生寒濕的疾病,這就是濕氣引起的疾病會隨著季節而有寒熱之分。另外,如果濕氣與風邪結合,就會產生風濕的疾病,這種情況變化更加難以預測。凡是治療濕熱的,應該使用清利的方式,治療寒濕的,應該使用燥濕溫補的方式。治療風濕相互結合的,可以使用微微發汗的方式,或是考慮患者陽氣不足的情況來治療,治療方法應該靈活運用。

3. 五苓散

(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證未罷言,里以煩渴屬腑言。邪熱挾積飲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

)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功擅蕩熱導飲,故亦為消痞良方。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竅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便瀉,又一法也。汪訒庵曰:此乃正治,非又一法也,乃臟實而瀉其腑也,)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

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此皆傷濕之見證也。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渴。

肺病,則金不能生水。膀胱熱,則陽不能化陰,故便秘而渴。陰陽不利,則霍亂吐瀉。濕勝,則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證多矣。)

豬苓,茯苓,術(炒共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桂(半兩。按雜病當用桂,傷寒證中表未解者,仍當用枝,兼取解表。),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經曰: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水無當於五味,故淡能利水,茯苓走氣分,豬苓走血分。然必上行入肺,清其化源而後能下降利水也。)鹹味湧泄為陰,澤瀉甘鹹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術之苦溫,健脾去濕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邪,皆由小水而出也,〔有大熱如狂,小便不利,而用此湯者。欲使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由溺而出也。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陳來章曰: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氣,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以泄肺而降氣。

一曰脾濕不能升精,故用蒼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陰,使水道通利,則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濕,下可以泄邪熱也。東垣曰:五苓散,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

(里,表之裡也。太陽本,膀胱腑也。)小便利者不宜用,蓋太陽病熱而渴。小便若利,則胃中津液已耗,不宜再用五苓以劫奪其津液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半裡也。理中湯治吐瀉,理中氣而分陰陽也。活人云:脈浮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卻當下。

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主之。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蓋濕熱壅於中焦,則氣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則濕熱下消,津回而渴止矣,亦內經通因通用之意。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谷,重則方可吐下。

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勿治之,便利自愈。一切陽虛不化氣,陰虛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陰陽,禍如反掌,不可不慎。〕

去桂,名四苓散。(李東垣曰:無惡寒證,不可用桂。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若不渴,則茯苓甘草湯足矣。若但渴,則四苓足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並治小便不利。用二術,名二術五苓散,治寒濕。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積熱。

去桂澤瀉,名豬苓散。(金匱)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但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腹脹便赤。但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名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但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濕盛泄瀉。

再加郁李仁,入薑汁服,名白茯苓湯,治水腫。加川楝子,治水疝。加人參,名春澤湯。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術四苓湯,通治表裡濕邪,兼清暑熱。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

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謙甫)治小便數而欠。(頻來而短少也。)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此上下分消其濕也。按機要論泄瀉,有屬風屬濕屬寒屬火,此因於外感者也。三因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瀉,此因於內傷者也。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調五臟。又有因飲食所傷而泄者,法當消導。因風飧泄者,當解散。因痰積上焦,致大腸不固而泄者,當除痰。有脾胃氣虛而泄者,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

)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渴心煩。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

白話文:

[五苓散]這方劑源自張仲景,主要治療太陽病出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部乾燥,心煩無法入睡的情況。如果病人想要喝水,應少量給予,讓胃氣和順就能痊癒。若脈搏浮動,小便不暢,身體微微發熱且口渴想喝水的,此湯劑正好適用。同時對於中風發燒,六七天未見好轉而感到煩躁,有表裡證狀,渴望喝水但一喝就吐,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邪熱攜帶積飲向上逆流,因此外部水分無法進入。

以及傷寒引起的痞滿,服用瀉心湯後仍未改善,感到口渴且煩躁,小便不順暢。此方善於清除熱氣引導積飲,所以也是消除痞滿的好方。程郊倩認為,邪氣雖在上焦,但治療卻在下焦,使濁陰從下竅排出,這樣在上竅的清陽才能正常運作。心臟的邪氣不從心臟排除,而是通過小便排掉,這是一種方法。汪訒庵認為,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不是另一種方法,而是臟器實證時,通過腑器進行排解。

全面治療各種濕氣導致的腹部飽滿,水飲、水腫、嘔吐、腹瀉。水寒影響肺部,可能引起喘息或咳嗽。中暑口渴,身體發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祕且口渴。霍亂的嘔吐腹瀉,痰飲濕瘧,身體疼痛沉重。這些都是受濕氣影響的症狀。濕氣過重會影響脾臟運作,土元素無法控制水,水分溢出皮膚,導致腫脹。進入大腸,就會引起腹瀉。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會引起嘔吐。水寒影響肺部,就會喘息咳嗽。暑氣先影響心臟,所以感到口渴。五苓散有利尿作用,降低心火,因此也能治療中暑口渴。

肺部疾病,金元素無法生成水。膀胱熱,陽性無法轉化陰性,所以便祕且口渴。陰陽不調,就會出現霍亂嘔吐腹瀉。濕氣過重,身體疼痛沉重。基本上,下部不通暢,陰陽就無法升降,產生的症狀會很多。

豬苓、茯苓、炒白朮(各18銖)、澤瀉(1兩6銖半)、桂枝(半兩)。將這些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服用後多喝熱水,出汗後就會好轉。如果是中暑,可以加入硃砂燈心煮湯。

太陽的熱氣傳入膀胱,所以口渴且小便不暢。經典說:淡味的食物有助於泌尿系統,茯苓和豬苓味道甘淡,進入肺部並通向膀胱,是此方的主要成分。鹹味的食物有助於泌尿系統,澤瀉味道甘鹹,進入腎臟和膀胱,共同利尿,是次要成分。增強脾胃功能可以控制水分,所以使用溫暖苦澀的白朮,健脾去濕,作為輔助成分。

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氣化後才能排出,所以使用辛辣溫熱的肉桂作為調節成分,熱因熱用,引導至膀胱,促進氣化,使濕熱邪氣通過小便排出。如果出現大熱如狂,小便不暢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湯劑。目的是讓太陽經絡的邪氣直接到達膀胱,通過排尿排出。大熱的情況下利尿,也有釜底抽薪的意思。

陳來章說,治療祕結有三個方法:一是肺部乾燥無法轉化氣體,所以使用茯苓、澤瀉的甘淡味道,以排出肺部氣體。二是脾臟濕氣無法上升精華,所以使用溫暖苦澀的白朮,以乾燥脾臟並提升精華。三是膀胱缺乏陽性無法轉化氣體,所以使用辛辣溫熱的肉桂,以溫暖膀胱並轉化陰性,使泌尿系統通暢,這樣可以止渴、去除濕氣,並排出邪熱。東垣說,五苓散是太陽經絡的下方藥物。太陽位置高時,應通過出汗來發散,位置低時,應引導並徹底清除。口渴表示邪氣進入太陽本位。應該清除,讓邪氣從膀胱排出。

(裏,表的內部。太陽本位,膀胱腑。)小便順暢的人不適合使用,因為太陽病發熱且口渴。如果小便順暢,那麼胃部的津液已經消耗,不應該再使用五苓散來進一步消耗津液。五苓散可以分離陰陽,是膀胱經絡的半表半裡。理中湯治療嘔吐和腹瀉,調理中氣並分離陰陽。活人說:脈搏浮大是表證,應當出汗。如果患者發熱、口渴、小便紅色,應該進行清除。

這是表裡同時出現的情況,五苓散正是適用的。五苓散有利尿作用,為什麼能止渴生津?因為濕熱壅塞中焦,氣體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津液枯竭且小便不暢。使用五苓散利尿,濕熱會向下消散,津液恢復,口渴就會停止,這也是內經中的通因通用原則。東垣說,傷飲是無形的氣體,應當發汗和利尿,以排除濕氣。傷食是有形的物質,輕度時可以消化,或者減少食物攝入,重度時可以嘔吐或排便。

出汗和排便後,如果體內津液流失,且小便不暢,不應該使用五苓散。因為這可能會進一步消耗津液,損害陰性。不要治療,自行恢復。所有陽虛無法轉化氣體,陰虛且泉水枯竭,導致小便不暢的情況,如果再次使用五苓散來消耗陰陽,後果不堪設想,必須小心。

去掉桂枝,稱為四苓散。李東垣說,如果沒有惡寒症狀,不可以使用桂枝。周揚俊說,五苓散是為了口渴且小便不暢的人設計的,如果不口渴,則茯苓甘草湯就足夠了。如果只是口渴,則四苓散就足夠了。加入辰砂,稱為辰砂五苓散,共同治療小便不暢。使用兩份白朮,稱為二朮五苓散,治療寒濕。加入茵陳,稱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熱黃疸,便祕且口渴。加入羌活,稱為元戎五苓散,治療中焦積熱。

去掉桂枝和澤瀉,稱為豬苓散,治療嘔吐,病在膈膜上方,渴望喝水的情況。只使用肉桂和茯苓等量,蜂蜜製成藥丸,稱為桂苓丸,治療中暑口渴,過度飲水,腹部膨脹,小便紅色。只使用澤瀉(5兩)和白朮(2兩),稱為澤瀉湯,治療心臟下方的水飲,經常感到頭暈目眩。只使用茯苓和白朮等量,稱為茯苓白朮湯,治療脾虛無法控制水分,濕氣旺盛,腹瀉。

再加入郁李仁,加入薑汁服用,稱為白茯苓湯,治療水腫。加入川楝子,治療水疝。加入人參,稱為春澤湯。再加入甘草,(合四君子湯)也稱為春澤湯,治療無病卻口渴,或病後口渴。去掉桂枝,加入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稱為二朮四苓湯,全面治療表裡濕邪,兼清暑熱。增加桂枝和黃耆,數量和白朮相同,治療中暑大汗不止。

加入甘草、滑石、梔子,加入食鹽和燈芯草煎煮,稱為節庵導赤散,治療熱量在膀胱中積聚,便祕且口渴。如果濕氣引起黃疸,加入茵陳。水結在胸部,加入木通。配合益元散,治療各種濕氣引起的淋瀝。再加入琥珀,稱為茯苓琥珀湯,治療小便頻繁且不足。配合平胃散,稱為胃苓湯,又名對金飲子,治療中暑、受濕、停飲、夾食、腹痛、腹瀉,以及口渴和便祕。

(這是上下同時排除濕氣的方法。根據機要論,腹瀉可能是由風、濕、寒、火引起的,這是外感所致。三因理論認為,七情波動,臟器功能失衡,也會導致腹瀉,這是內傷所致。外感需要調節六氣,內傷需要調節五臟。還有因飲食問題導致的腹瀉,應該使用消化藥物。因風餐露宿導致的腹瀉,應該使用散寒藥物。因痰積在上焦,導致大腸不穩定而腹瀉,應該使用祛痰藥物。有脾胃氣虛導致的腹瀉,應該補充中氣,使胃氣上升,腹瀉自然停止。)

配合黃連香薷飲,稱為薷苓湯,治療中暑腹瀉。配合小柴胡湯,稱為柴苓湯,治療腹瀉、發熱、口渴、瘧疾、熱量多、寒氣少、口渴、心煩。以上三方,都應加入薑和棗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