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6)

1. 五苓散

治暑濕為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2. 竹葉石膏湯

治傷暑,發渴,脈虛。

3. 人參白虎湯

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足冷惡寒,脈微而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4. 生脈散

(千金),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肺主氣,火熱傷肺,故氣短。金為火制,不能生水,故口渴。氣少,故倦怠。肺主皮毛,虛故汗出。虛火乘肺,故咳。李東垣曰: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時,為庚金受囚。若亡津液汗大泄,濕熱亢甚。燥金受囚,風木無制。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熱氣損傷元氣,導致氣短、疲倦、口渴、多汗以及肺虛引發的咳嗽。(肺臟主管呼吸,火熱損傷肺臟,所以氣短。金被火剋制,無法生水,所以口渴。氣虛,所以疲倦。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肺虛所以會出汗。虛火乘虛侵犯肺臟,所以咳嗽。李東垣說:津液是由大腸所主。三伏時節,金屬受囚。如果津液大量流失,汗液大量排出,濕熱就會變得非常嚴重。燥金受囚,風木就會失去控制。

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也。凡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白話文: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全身都疼痛。每當濕熱盛行,金被火所制,失去寒水的滋生化育之源,導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適合服用此方。

人參,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

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麥冬甘寒,補水源而清燥金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而百脈皆朝於肺。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夏月火旺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御暑也。

白話文:

肺臟主掌人體的氣,肺氣旺盛,則其他四臟的氣也都會旺盛,肺氣虛弱,則脈搏微弱氣息短促。人參味甘溫,可以大補肺氣,並瀉除熱邪,是君藥。麥冬味甘寒,可以補益腎水,清潤肺金,是臣藥。五味子味酸溫,可以斂肺生津,收斂耗散的氣,是佐藥。心臟主掌脈搏,而全身的脈絡都匯集於肺臟。補益肺臟,清利心臟,則肺氣充盈,脈搏恢復正常,所以叫做「生脈」。夏季火旺,剋制金,應該以保護肺臟為主。清晨服用此藥,可以增益氣、抵禦暑邪。

(李東垣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充,大腸小腸,無所稟氣,故津液涸竭焉。又曰:夏月加黃耆甘草服之,令人氣力湧出。)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

白話文:

李東垣說: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小腸經都屬於足陽明胃經。大腸主掌津液,小腸主掌液體。大腸和小腸,接受胃的陽氣,纔能夠運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大腸和小腸就沒有陽氣可以稟受,所以津液就會枯竭。另外,李東垣還說:在夏日服用黃耆、甘草,可以使人氣力湧出。加上陳皮、炙甘草,就叫做五味子湯。

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白話文:

  1. 蒸餅做成的丸藥,叫做補氣丸,用於治療肺虛少氣、咳嗽自汗的症狀。

  2. 如果加上黃耆作為君藥,甘草和桔梗作為佐藥,則叫做補氣湯,用於治療氣虛自汗、心悸怔忡的症狀。

  3. 如果再加入茯神、遠志和木通,則叫做茯神湯,用於治療脈虛、咳嗽時心痛、喉嚨有異物感、或腫脹的症狀。

5. 水葫蘆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半兩),為細末,麵糊丸,如雞頭實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白話文: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半兩),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丸子的大小如雞蛋黃一般。含一丸在口中慢慢化開,在炎熱的夏季出門在外,可以頂上一整天。

按諸葛孔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給此丸于軍士,故名水葫蘆。曹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於未備爾。

白話文:

諸葛亮在五月的時候渡過瀘水,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把這種丸藥分發給了軍士,因此而得名“水葫蘆”。曹操遠遠的指著前面有梅林,是沒有很好準備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