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6)

1. 五苓散

治暑濕為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白話文:

治療因暑濕引起的疾病,症狀為發燒、頭痛、煩躁口渴。

此藥方在第七卷下冊燥濕門中有記載。

2. 竹葉石膏湯

治傷暑,發渴,脈虛。

白話文:

治療因暑熱引起的身體損傷,症狀是口渴、脈象虛弱。

3. 人參白虎湯

治太陽中暍,身熱汗出,足冷惡寒,脈微而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中暑(太陽中暍)引起的症狀,患者會發燒、流汗,但腳卻是冷的而且怕冷,脈象微弱且口渴。

以上這兩個方子都記載在第八卷下冊的瀉火門。

4. 生脈散

(千金),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肺主氣,火熱傷肺,故氣短。金為火制,不能生水,故口渴。氣少,故倦怠。肺主皮毛,虛故汗出。虛火乘肺,故咳。李東垣曰: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時,為庚金受囚。若亡津液汗大泄,濕熱亢甚。燥金受囚,風木無制。

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也。凡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

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麥冬甘寒,補水源而清燥金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而百脈皆朝於肺。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夏月火旺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御暑也。

(李東垣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陽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充,大腸小腸,無所稟氣,故津液涸竭焉。又曰:夏月加黃耆甘草服之,令人氣力湧出。)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

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生脈散」,出自《千金方》,是用來治療因暑熱損傷元氣,導致氣短、疲倦、口渴、多汗,以及肺虛咳嗽的症狀。

(因為肺主管氣,當火熱之邪侵犯肺部,就會導致氣短。金被火所剋制,無法產生水,所以會口渴。氣不足,所以會疲倦。肺主皮毛,虛弱就會出汗。虛火上擾肺部,就會咳嗽。李東垣認為:津液由大腸所主,夏季三伏天,庚金(指肺)被囚禁,如果津液大量流失,汗出過多,濕熱就會非常嚴重。乾燥的金被囚禁,風木就沒有制約,所以風濕之邪互相搏擊,就會導致關節疼痛、全身痠痛。凡是濕熱之邪盛行,金被火所剋制,就會切斷寒水的生化來源,導致肢體痿軟無力,腳歪斜、眼發黑,這個時候最適合服用生脈散。)

生脈散的組成是:人參、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

肺主管氣,肺氣旺盛,則五臟之氣都旺盛。肺氣虛弱,就會導致脈搏微弱、氣短。人參味甘性溫,能夠大補肺氣並且瀉火,是方中的君藥。麥冬味甘性寒,能夠補充水的來源並清除燥熱之金,是方中的臣藥。五味子味酸性溫,能夠收斂肺氣、產生津液,收斂耗散的氣,是方中的佐藥。心主管脈搏,而所有的脈搏都朝向肺。補肺清心,則氣血充足、脈象恢復,所以稱為「生脈」。夏季火旺剋金,應當以保護肺氣為主。早晨服用此藥,可以益氣並抵禦暑熱。

(李東垣認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都屬於足陽明胃經。大腸主管津,小腸主管液。大腸和小腸,接受胃的陽氣,才能將津液輸送到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肌膚。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大腸和小腸就沒有氣可接受,所以津液就會枯竭。他又說:夏季加黃耆、甘草一起服用,可以使人氣力湧現。)加上陳皮、炙甘草,就叫做「五味子湯」。

把藥材做成蒸餅狀的藥丸,就叫做「補氣丸」,用來治療肺虛導致氣短、咳嗽、自汗的症狀。加黃耆作為君藥,甘草、桔梗作為佐藥,就叫做「補氣湯」,用來治療氣虛自汗、心悸的症狀。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就叫做「茯神湯」,用來治療脈象虛弱、咳嗽導致心痛、喉嚨不適或腫脹的症狀。

5. 水葫蘆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半兩),為細末,麵糊丸,如雞頭實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按諸葛孔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給此丸于軍士,故名水葫蘆。曹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於未備爾。

白話文:

這個藥丸是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毒素,能解除煩躁口渴。

配方是: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調和做成丸子,大小像雞頭實一樣。含化一丸,夏天出門,可以撐過一天。

據說諸葛孔明五月渡瀘水時,深入偏遠荒涼之地,曾分發這種藥丸給士兵,因此得名水葫蘆丸。曹操當年遠指前方有梅林,士兵因口渴而振奮,只是因為沒有準備這種藥丸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