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4)

1. 清燥湯

(東垣),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經曰: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火盛剋金,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肢體或縱或縮,而成痿躄也。火上逆肺,故喘促。肺主皮毛,故色白毛敗。濕熱填於膈中,故胸滿。

白話文:

(東垣)治療肺金受到濕熱之邪,導致痿弱無力、呼吸急促、胸悶食慾不振、面色蒼白、毛髮枯黃、頭暈體重、身體疼痛、四肢疲倦、口渴便祕等症狀。

《黃帝內經》中說:「肺是傳導的官,管理著人體的節律。火盛剋金,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去其管理節律的作用。因此,肢體或伸或屈,成為痿弱無力。火上逆肺,所以喘促。肺主皮毛,所以顏色發白、毛髮枯黃。濕熱填於膈中,所以胸悶。」

壅於陽明,則食少。上升於頭,則眩。注於身,則體重。流於關節,則身痛。肺受火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絕其化源,故口渴便赤。)

白話文:

如果有陽明經絡的氣血瘀滯,則食慾減少。如果上升到頭部,則會頭暈目眩。如果積蓄在身體中,則身體沉重。如果流散到關節,則身體疼痛。肺因火熱而受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中斷了它的化生源頭,所以會口渴小便赤黃。

黃耆(錢半),蒼朮(炒一錢),白朮(炒),陳皮澤瀉(五分),人參茯苓升麻(三分),當歸(酒洗),生地黃,麥冬,甘草(炙),神麯(炒),黃柏(酒炒),豬苓(二分),黃連(一分),瘛瘲(九粒),柴胡(三分)

白話文:

  1. 黃耆(半錢):補氣固表,益氣升陽。

  2. 蒼朮(炒一錢):燥濕健脾,化痰除濕。

  3. 白朮(炒):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4.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5. 澤瀉(五分):利尿消腫,清熱除濕。

  6. 人參:補氣生津,健脾益肺。

  7.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8. 升麻(三分):升陽舉陷,透疹解肌。

  9. 當歸(酒洗):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10. 生地黃:滋陰涼血,養肝補腎。

  11. 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12. 甘草(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13. 神麯(炒):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14. 黃柏(酒炒):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15. 豬苓(二分):利尿消腫,清熱化濕。

  16. 黃連(一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17. 瘛瘲(九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18. 柴胡(三分):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肺屬辛金而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膀胱)生化之源絕,源絕則腎水虧,(金不能生水。)而痿躄諸證作矣。金者,水之母也。氣者,水之源也。黃耆益元氣而實皮毛,故以為君。二術參苓甘橘神麯,健脾燥濕,理氣化痰,所以運動其土。土者,金之母也。

白話文:

肺屬性金而主導呼吸,大腸屬性金而主導津液。乾燥的金屬如果受到濕熱之邪的侵襲,那麼寒水(膀胱)生化之源就會斷絕,源絕則腎水虧損,(金不能生水。)而痿弱、不能行走的諸多證狀就會出現。金是水的母親,氣是水的源泉。黃耆可以增強元氣而充實皮毛,所以作為君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橘皮、神曲,可以健脾燥濕,理氣化痰,從而調理其脾胃。脾胃是金屬的母親。

麥冬五味,保肺以生津。當歸生地,滋陰而養血。黃柏黃連,燥濕而清熱。(黃柏合蒼朮,為二妙散,治痿正藥。加牛膝,名三妙散。)升麻柴胡,所以升清。豬苓澤瀉,所以降濁。使濕熱從小便出,則燥金肅清。(肺為高清之臟。)水出高原,而諸證平矣。(朱丹溪曰:今世風病,大率與諸痿證,混同論治。

白話文:

麥冬具有甘、酸、苦、辛、鹹五味,可以保養肺臟,並產生津液。當歸和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黃柏和黃連具有燥濕清熱的功效。(黃柏和蒼朮合用,稱為二妙散,是治療痿證的良藥。再加入牛膝,則稱為三妙散。)升麻和柴胡可以升清陽之氣。豬苓和澤瀉可以降濁陰之氣。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則肺臟的燥金之氣就能夠肅清。(肺臟是清高的臟器。)水從高處流下,各種證候就能平息。(朱丹溪說:現在治療風病,大多與各種痿證混為一談。)

古聖論風痿,條目不同,治法亦異。夫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發表行滯,有何不可。諸痿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其昏惑,瘛瘲,瞀悶,暴病,鬱冒,矇昧,暴喑,皆屬於火。其四肢不舉,足痿舌強,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大抵只宜補養。

白話文:

古代聖賢論述風痿證時,條目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是風疾因外感病邪而起,善於活動變化,其病證多實,用發散藥物治療、疏通滯阻,有什麼不可以呢?諸痿的起因是肺熱,經傳變而入五臟,而散發出各種病證。諸痿證中,昏惑、瘛瘲、瞀悶、暴病、鬱冒、矇昧、暴喑,這些都屬於火證。諸痿證中,四肢不舉、足痿、舌強、痰涎有聲,這些都屬於土證,都是濕熱之病,應該當作諸痿證來加以治療,總體上只宜採用補養的方法。

若以外感風邪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或曰: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何也?曰:只諸痿生於肺熱一語,已見大意。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不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

白話文:

假若以外感風寒來治療痿症,怎麼能避免實實虛虛的災禍呢?有人說:《內經》中治療痿症,單獨採用陽明經的治療方法,為什麼呢?答說:只要看諸痿生於肺熱一句話,便已看出了大意。肺屬金,性燥而居於上,主氣,畏火。脾屬土,性濕而居於中,主四肢,畏木。若是縱情慾望,不加節制,就會使腎水失去濡養。這樣,肺火就缺乏制約,進而侵犯它所勝的土,肺受到火邪侵犯就會化熱。肺受到熱邪侵犯,脾肺就會失去濡養。

木寡於畏,而侮所不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肺金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大法,無過於此。)

白話文:

木行(肝)如果過於畏怯,就會對它不敢戰勝的脾土造成侵害,脾臟受到肝木的侵犯而導致受傷。肺臟如果熱盛,就不能統攝全身;脾臟如果受傷,就會導致四肢乏力,並且會出現各種痿症。如果治療南方(肝木和心火),肺金就會清涼,東方(肝木)就不會過盛,這樣脾臟就沒有了被肝木侵犯而受傷的問題。如果治療北方(肺金),心火就會下降,肺金就不會虛弱,這樣肺臟就沒有了熱盛的問題。所以,當陽明胃經實熱的時候,宗筋(筋骨)就會滋潤,就能夠束縛骨骼並且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症的大原則,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