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3)

1. 桂苓甘露飲

(河間),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二兩),白朮,茯苓,澤瀉(一兩),豬苓,肉桂(五錢),每服三錢,或五錢。此五苓六一之合劑,以清六腑之熱也。

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乾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只用一錢,每服三錢,亦名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煩渴,脈虛,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白話文:

(金朝醫家劉完素)的桂苓甘露飲,用來治療因為中暑又受到濕邪侵襲,或者因為喝太多水而引起的頭痛、煩躁口渴、濕熱導致的便秘。

藥方組成: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二兩)、白朮、茯苓、澤瀉(一兩)、豬苓、肉桂(五錢),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這個方子是五苓散和六一散的合方,主要用來清除身體六腑的熱邪。

金朝另一位醫家張子和,把原方中的豬苓去除,並將滑石、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減半,另外加入人參、葛根(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並且將肉桂的用量減至一錢,每次服用三錢,也叫做桂苓甘露飲。用來治療潛伏的暑熱引起的煩躁口渴、脈象虛弱、水逆(指想喝水,但喝下去就吐出來的症狀,稱為水逆)。

2. 清暑益氣湯

(東垣),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

濕盛,故身痛身重。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暑傷氣,元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黃耆,人參,白朮(炒),蒼朮,神麯(炒),青皮(麩炒),陳皮(留白),甘草(炙),麥冬,五味,當歸(酒洗),黃柏(酒炒),澤瀉,升麻,葛根,薑棗煎。

熱傷氣,參耆益氣而固表。濕傷脾,二術燥濕而強脾。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肺為水之上源,火旺剋金,則金不能生水。麥冬合人參,生脈生津。)用黃柏以瀉熱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滯,當歸養血而和陰,神麯化食而消積。升葛解肌熱而升清,(清氣上升。

能生津液。又風能勝濕。)澤瀉瀉濕熱而降濁,陳皮理氣,甘草和中。合之以益氣強脾,除濕清熱也。(東垣曰:脾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閉腠理,止汗益氣。脾胃既虛,陰火傷其生髮之氣,營衛大虧,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自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加黃柏以救腎水。

蓋甘寒瀉火,火滅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心火乘脾,故用炙草瀉火而補脾。少用,恐滋滿也,中滿者去之。若腹中急痛急縮者,卻宜多用。咳者,去人參。為清濁相干,故以橘皮理之。長夏濕勝,故加二術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也。濕勝則食不化,炒曲辛甘,青皮辛溫,消食快氣。

五味麥冬人參,甘微酸寒。瀉火熱而益肺金,救庚金也。醫貫曰:有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傷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斯無弊也。)

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注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時痛時止。為內傷證。)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這個方子(出自李東垣的著作),是用來治療盛夏時節,因為濕熱天氣所引起的四肢困倦乏力、精神萎靡。患者會感到胸悶氣短、身體發熱心煩、口渴不想吃東西、容易出汗且身體沉重、肢體疼痛。小便會呈現赤黃色且排尿不暢,大便則會稀溏且顏色偏黃,並且脈象虛弱無力。(這是因為暑濕之氣侵襲人體,損傷了脾胃功能,所以會出現肢體困倦、大便稀溏等症狀。暑熱之氣損傷肺部,所以會出現氣短、心煩、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體內濁氣上升,就會導致腹部脹滿,所以會感到胸悶、不想吃東西。暑熱之氣先侵入心臟,汗液是心臟的精液,所以會出現自汗。濕氣過盛,所以會感到身體疼痛、沉重。寒邪侵犯身體,體表邪氣旺盛,所以脈象會表現出浮大而有力。暑熱之氣損傷人體元氣,導致元氣耗損,所以脈象會表現出虛弱無力。)

這個方子的組成有:黃耆、人參、炒白朮、蒼朮、炒神麯、麩炒青皮、留白陳皮、炙甘草、麥冬、五味子、酒洗當歸、酒炒黃柏、澤瀉、升麻、葛根,用生薑和紅棗煎煮服用。

因為暑熱之氣會損傷人體的元氣,所以使用人參和黃耆來補益元氣,增強體表的防禦能力。濕氣會損傷脾胃,所以使用白朮和蒼朮來燥濕健脾。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就會影響肺的功能,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所以使用麥冬和五味子來保護肺部,促進津液生成。(肺是體內津液的源頭,火氣旺盛會剋制肺的功能,導致肺無法生成津液。麥冬和人參搭配使用,可以促進脈搏和津液的產生。)使用黃柏來清除體內熱邪,滋養陰液。青皮能平息肝氣並疏通氣滯,當歸能養血並調和陰氣,神麯能幫助消化食物並消除積滯。升麻和葛根能解肌退熱,並使清陽之氣上升。(清陽之氣上升,能促進津液生成,而且風能克制濕氣。)澤瀉能將體內的濕熱之氣通過排泄排出體外,陳皮能調理氣機,甘草能調和中焦。這些藥物合在一起,能補益元氣,強健脾胃,去除體內濕氣,清除體內熱邪。(李東垣說:脾虛弱時,肺氣會先衰竭,所以要用黃耆來固表止汗、補益元氣。脾胃虛弱時,體內虛火會損耗生髮之氣,導致營衛之氣大為虧損,血虛就用人參來補益,陽氣旺盛自然就能產生陰血。再加入當歸來調和氣血,並加入黃柏來滋養腎水。甘寒的藥物能瀉火,火氣消退後,心氣就會平靜安寧。心火會影響脾的功能,所以使用炙甘草來瀉火並補脾。用量不宜過多,以免產生腹脹,如果出現腹脹就應去掉甘草。如果腹部出現急痛、收縮感,則應多用甘草。如果出現咳嗽,就應去掉人參。因為清氣和濁氣相互干擾,所以要用陳皮來調理。盛夏濕氣旺盛,所以加入蒼朮和白朮以及澤瀉,使體內濕熱之氣通過上下排出體外。濕氣旺盛會導致食物難以消化,所以加入炒神麯,具有辛甘的味道,青皮性味辛溫,能幫助消化,促進氣機運行。五味子、麥冬和人參,性味甘微酸寒,能瀉火熱、補益肺金,拯救受損的肺氣。醫家認為:如果出現中暑嘔吐、流鼻血等情況,這是因為暑熱之氣傷及心臟,心氣虛弱無法產生血液,不應該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傷害心臟。應該使用清暑益氣的藥物,並加入丹皮、生地、犀角等藥物。因為暑熱傷心也會傷氣,脈象必然虛弱,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才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去掉方中的青皮、澤瀉、葛根,就叫做黃耆人參湯。(也是出自李東垣的著作)用來治療暑熱損傷元氣,導致夏季倦怠、胸悶自汗,時常出現頭痛。(時痛時止,是屬於內傷引起的症狀。)

去掉方中的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子,加入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就叫做補肝湯。(也是出自李東垣的著作)用來治療陰部出汗如水、陰部冰冷、雙腳痿軟無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