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2)

1.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扁豆(炒研),乾葛(二兩),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梅甘草(炙四兩),每服四錢。

白話文:

扁豆(炒熟並研磨成粉)、乾葛粉(二兩)、砂仁、草果(烤熟除去外皮)、烏梅、甘草(炙烤四兩),每次服用四錢。

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氣快脾,消酒食而散濕。扁豆專解中宮之暑而滲濕,(濕盛則津不生而渴。)葛根能升胃中清陽而生津,(風藥多燥。唯葛根能生津。)烏梅清熱解渴,甘草補土和中。

白話文:

夏季的炎熱總是伴隨著濕氣,而濕氣屬於脾臟的濕土。炎熱和濕氣結合起來就會形成病邪,導致脾胃疾病。所以治療夏季疾病,首先要祛除濕氣。砂仁和草果辛香溫暖,能夠散發氣血,增強脾胃的運作,消除酒和食物的積滯,並且祛除濕氣。扁豆專門化解胃腸部位的暑熱,並且消除濕氣。(濕氣過重,津液就不會產生,從而感到口乾舌燥。)葛根能夠提升胃中的純淨之氣,並且產生津液。(大多數驅風藥物都會比較燥熱,但只有葛根能夠產生津液。)烏梅可以清熱解渴,甘草可以補益脾土,使身體內部和諧。

2.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

白話文:

治療因為天熱中暑,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濕,水和食物不能正常分離,清濁混淆,陰陽之氣逆亂,出現霍亂、嘔吐、腹瀉,臟腑功能紊亂。

乾薑,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篩去砂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白話文:

乾薑、桂皮、杏仁(去除皮和尖端)、甘草,等份。首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過,然後放入薑和杏仁炒過,篩去砂,與桂皮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2-3 錢,用熱水沖服。

夏月過於飲冷餐寒,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脾胃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寒。乾薑肉桂,散寒燥濕。杏仁甘草,利氣調脾。皆辛甘發散之藥,升伏陽於陰中,亦從治之法也。(吳鶴皋曰: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大蒜辛熱通竅,故亦有宜用者。若系火熱諸證,而投此等辛熱之品,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在夏季飲用過多冷飲或進食過多寒涼的食物,會導致陽氣無法正常流動,從而引起氣逆、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脾胃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乾薑和肉桂可以散寒、燥濕。杏仁和甘草可以理氣、健脾。這類辛甘發散的藥物,可以升陽降陰,也是治療霍亂吐瀉的有效方法。(吳鶴皋說:這個方劑並不是治療暑熱,而是治療在暑天飲用冷飲後損傷的脾胃。大蒜辛熱通竅,所以也有合適的運用時機。但如果是火熱證,服用了這些辛熱的藥物,就會立馬發生禍患。)

3. 來復丹

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方見卷六下祛寒門補火丸附方內

白話文:

治療夏季受熱引起的腹瀉,身體發熱,脈搏微弱。

方劑見於本書第六卷祛寒類中的補火丸附方內。

4.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去白焙),丁香厚朴(去皮薑汁炙五錢),白茅根麥門冬,乾木瓜甘草香薷(錢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溫湯調服亦得。如煩躁,用井花水調下。小兒三歲以下,可服五分,更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枇杷葉(去除絨毛並炙烤),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並烘烤),丁香,厚朴(去除外皮並用薑汁烘烤五錢),白茅根,麥門冬,乾木瓜,甘草,香薷(一錢半),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之一。溫熱服用,也可以用溫熱的水送服。如果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可以使用井水調服。三歲以下的兒童,可以服用五分,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5. 冷香飲子

治傷暑口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陳皮(一錢),甘草(炙),草果(錢半),水盞半,薑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白話文:

炮製過的附子、一錢的陳皮、炙烤過的甘草、半錢的草果,加入半杯水,再加入十片薑,煎煮至剩八分之一的量,去除渣滓,用井水冰鎮後,立即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