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七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上 (2)

1.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扁豆(炒研),乾葛(二兩),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梅,甘草(炙四兩),每服四錢。

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氣快脾,消酒食而散濕。扁豆專解中宮之暑而滲濕,(濕盛則津不生而渴。)葛根能升胃中清陽而生津,(風藥多燥。唯葛根能生津。)烏梅清熱解渴,甘草補土和中。

白話文:

[縮脾飲]

這帖藥方可以清除暑氣,消除煩躁口渴,也能止住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特別適合在炎熱的夏季,因為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腸胃不適。

藥材組成:炒過的扁豆粉、乾葛(二兩)、砂仁、煨烤後去皮的草果、烏梅、炙甘草(四兩)。每次服用四錢。

夏季天氣炎熱,常常會夾雜濕氣,而濕氣是歸屬於脾土的。當暑氣和濕氣一起侵犯人體時,就會導致脾胃生病。所以治療暑氣,必須先去除濕氣。砂仁和草果,它們的氣味辛辣芳香,性味溫和,可以疏通氣機,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幫助消化酒食,並能散發體內濕氣。扁豆特別能解除中焦的暑氣,同時也能夠滲濕(如果體內濕氣過重,就會使津液不足,導致口渴)。葛根可以提升胃中的清陽之氣,並產生津液(一般的風藥大多性質乾燥,只有葛根能夠生津)。烏梅可以清除熱邪,解除口渴,而甘草則可以補養脾土,調和中焦的脾胃功能。

2.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

乾薑,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篩去砂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夏月過於飲冷餐寒,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脾胃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寒。乾薑肉桂,散寒燥濕。杏仁甘草,利氣調脾。皆辛甘發散之藥,升伏陽於陰中,亦從治之法也。(吳鶴皋曰: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大蒜辛熱通竅,故亦有宜用者。若系火熱諸證,而投此等辛熱之品,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大順散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夏天貪涼、喝太多冷飲,導致脾胃受濕氣影響,消化功能失常,水和食物無法正常分離,身體清濁之氣混亂,陰陽之氣不順,造成霍亂吐瀉,以及臟腑功能失調等問題。

藥材組成: 乾薑、桂枝、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甘草,這四種藥材的份量相同。 首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過,然後放入乾薑和杏仁一起炒,炒好後篩掉白砂,將炒過的藥材和桂枝一起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溫開水沖服。

這個方子的原理是,夏天如果過度飲用冰冷的食物,會導致體內陽氣無法正常升發,因此產生氣機逆亂和霍亂吐瀉。脾胃喜歡乾燥和溫暖,討厭潮濕和寒冷。乾薑和桂枝可以驅散寒氣、乾燥濕氣。杏仁和甘草則能疏通氣機、調理脾胃。這些藥材都是辛甘發散的,可以將被抑制的陽氣提升起來,也是一種從根本上治療的方法。吳鶴皋說,這個方子不是用來治療中暑的,而是治療夏天因為喝冷飲而傷了脾胃的症狀。大蒜因為辛辣溫熱,可以通竅,所以有時候也適合加入使用。如果誤將這個方子用在火熱症狀上,後果將不堪設想。

3. 來復丹

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方見卷六下祛寒門補火丸附方內

白話文:

治療因暑熱潛伏體內而引起的腹瀉,伴隨身體發熱、脈象虛弱的症狀。

此藥方記載於第六卷下冊祛寒門的補火丸附方之中。

4.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去白焙),丁香,厚朴(去皮薑汁炙五錢),白茅根,麥門冬,乾木瓜甘草,香薷(錢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溫湯調服亦得。如煩躁,用井花水調下。小兒三歲以下,可服五分,更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治療因為中暑、身體內積熱而引起的煩躁口渴,一直想喝水,以及噁心想吐、頭暈目眩等症狀。

藥材包含:枇杷葉(去除絨毛後烤過)、陳皮(去除白色內膜後烘烤)、丁香、厚朴(去除外皮後用薑汁炙烤,各五錢)、白茅根、麥門冬、乾燥的木瓜、甘草、香薷(一錢半),將這些藥材搗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以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七分。溫熱服用,也可以用溫開水調服。如果感到煩躁不安,可以用井水調和後服用。三歲以下的小孩,可以服用五分,並且依照年齡大小適當增減用量。

5. 冷香飲子

治傷暑口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陳皮(一錢),甘草(炙),草果(錢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白話文:

治療因中暑引起的口渴、霍亂、肚子痛、心煩躁動,以及脈象微弱或幾乎摸不到的情況。

藥方組成: 炮製過的附子、陳皮各一錢、炙甘草、草果一錢半。加水一杯半,生薑十片,煎煮至剩八分,濾掉藥渣,放涼後用井水沖冷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