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1. 卷七上
2. 消暑門
(暑本夏月之熱病,左傳蔭暍人於樾下,其名久矣,在仲景謂之中暍。凡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致病頭疼煩躁,肌體大熱大渴等證。遇無汗者,必以得汗為正,治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內。若多汗者,宜察氣之虛實,火之微甚,或清或補可也。
有畏暑食涼,不避寒氣,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肢體痠疼等證,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治宜溫中為主。
苟其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殺人慘於刀刃矣。)
白話文:
(暑病是夏季的熱病,早在《左傳》中就有提到在樹蔭下中暑的人,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張仲景稱之為中暍。凡是盛夏烈日的時候,或者在長途跋涉,或者在田野勞作,不畏勞苦,因而導致頭痛煩躁、全身發熱、極度口渴等症狀。遇到沒有出汗的情況,一定要以出汗為首要目標,治療上應該先疏散體表的邪氣。出了汗之後,才能夠清理體內的熱。如果出汗過多,就要觀察身體的氣是虛還是實,火熱是輕微還是嚴重,然後再選擇清熱或是補氣的方式來治療。
還有人因為怕熱而吃冰涼食物,不避寒氣,或者待在陰涼的房屋中,或者在風大的樹蔭下,又或者在天氣忽冷忽熱的時候,不注意增減衣物,以致寒邪侵襲體表,而出現發熱怕冷、頭痛不出汗、身體僵硬拘束、四肢痠痛等症狀,這種情況只能以溫散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應該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另外也有人因為不注意飲食,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寒涼損傷內臟,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治療上應該以溫中為主要方法。
如果不能分辨病症是表症還是裡症,不仔細觀察陰陽的狀況,那麼誤診造成的傷害會比刀劍還要嚴重。)
3. 消暑丸
(海藏),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茯苓,甘草(半斤生用),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有痰,生薑湯下。
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證見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勝不得施化也。此方不治其暑,專治其濕。用半夏茯苓行水之藥,少佐甘草,以和其中。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則脾胃和而煩渴自止矣。(熱蒸其濕,是為暑。
無濕則但為乾熱而已,非暑也。故肥人濕多,即病暑者多。瘦人火多,即病熱者多。)
本方一兩,黃連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治伏暑煩渴,而多熱痰。
白話文:
(海藏方)這個藥丸治療因為暑熱潛伏體內引起的煩躁口渴、發熱頭痛、脾胃功能失調等症狀。
藥方組成:半夏(一斤,用五斤醋煮到乾燥),茯苓,甘草(半斤,生用),用薑汁把藥粉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服用時不要碰到生水,用熱開水送服。如果痰多,就用生薑湯送服。
在炎熱的長夏,濕熱之氣盛行,所以暑熱通常會夾雜濕氣。症狀表現為便秘、煩躁口渴,有時會嘔吐或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阻礙了正常的消化吸收。這個藥方不是直接治療暑熱,而是專門針對體內的濕氣。使用半夏、茯苓這些利水滲濕的藥材,搭配少量甘草來調和藥性。半夏用醋煮過,是因為醋能夠開胃、散水、收斂熱氣和解毒。這樣能使暑氣和濕氣都從小便排出,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煩躁口渴的症狀自然會停止。(熱氣蒸騰濕氣,就形成了暑熱。
沒有濕氣的話,就只是單純的乾燥熱,不能稱作暑熱。所以體型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就容易得暑熱病。而體型瘦弱的人體內火氣大,就容易得熱病。)
這個藥方再加上黃連二錢,就叫黃連消暑丸。可以用來治療暑熱潛伏體內引起的煩躁口渴,並伴隨較多熱痰的症狀。
4. 小半夏茯苓湯
(金匱),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白話文:
治療突然嘔吐,覺得胸口下方悶脹不舒服,胸膈之間有水液停留,導致頭暈心悸的症狀。
(此方劑的詳細內容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七卷下,燥濕門。)
5. 四味香薷飲
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厚朴(薑汁炒),扁豆(炒五錢),黃連(姜炒三錢),冷服。(香薷辛熱,必冷服者,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也,熱服作瀉。)
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厚朴苦溫,除濕散滿,以解心腹之凝結。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濕,降濁而升清。黃連苦寒,能入心脾,清熱而除煩也。(李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而中暑者,緣納涼太過,飲冷太多,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內,故見頭痛惡寒之證。用香薷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則愈。
王履曰:此非中暑,蓋亦傷寒之類爾。按香薷乃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只宜於受寒之人。若暑火證服之,反成大害。凡元氣虛者用之,適足以招暑。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是開門揖盜也。)
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暑邪所逼。)加茯神,治癉瘧。(獨熱不寒,曰癉瘧,當責之暑邪。暑先入心,故加茯神以寧心。)除黃連,加木瓜甘草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名二香散。(蓋合香蘇飲香薷飲為一方也。)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除黃連,名三物香薷飲,治傷暑嘔逆泄瀉。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驅暑和中。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飲,治中暑濕盛。再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名十味香薷飲。治暑濕內傷,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喻嘉言曰:傷寒夾陰,誤用陽旦湯,得之便厥。傷暑夾陰,誤用香薷飲,入喉便喑。
後賢於香薷飲中,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木瓜,兼治內傷,誠有見也。)三物香薷飲,加羌活防風。治夏月僵仆,手足搐搦,名暑風,或再加黃耆芍藥。
白話文:
這個方子「四味香薷飲」是治療因為暑氣引起的感冒,像是皮膚發熱、頭痛頭重,或是覺得口渴煩躁,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裡面用了四味藥:香薷一兩、厚朴(用薑汁炒過)五錢、炒過的扁豆五錢、以及用薑炒過的黃連三錢。這個藥要冷著喝。因為香薷藥性是辛辣溫熱的,一定要冷服,這符合中醫說的「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用涼藥來疏通」的原則,如果熱服反而會引起腹瀉。
香薷,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能進入脾肺的氣分,振奮陽氣,散發皮膚的熱氣。厚朴,性味苦溫,可以去除濕氣、消除脹滿,解除心腹的鬱結。扁豆,性味甘淡,能消除脾胃的暑濕,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黃連,性味苦寒,能進入心脾,清除熱邪、消除煩躁。
李時珍說,有些人住在高樓大廈裡也會中暑,這是因為過度納涼、喝太多冰冷飲料,導致陽氣被陰邪遏制,反而從內侵入,所以會出現頭痛怕冷的症狀。這時候用香薷來振奮陽氣,散水濕、調和脾胃,就能痊癒。
王履則認為,這不是中暑,而是類似傷寒的一種病。他認為香薷是夏天發汗的藥,藥性溫熱,只適合受寒的人服用。如果是暑熱的證候服用,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凡是元氣虛弱的人使用,反而是招引暑邪。現在的人說香薷可以解暑,隨意當茶喝,這是自找麻煩。
如果把扁豆去除,就叫做「黃連香薷飲」。這個方子是治療中暑發熱嚴重、口渴心煩,甚至會下鮮血(因為暑邪逼迫)的症狀。如果再加上茯神,可以治療瘧疾(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的症狀,稱為癉瘧,是暑邪引起的,因為暑邪先入心,所以加茯神來安寧心神)。
如果把黃連去除,加入木瓜、甘草、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就叫做「二香散」(這相當於把香蘇飲和香薷飲合在一起)。這個方子是治療外感風邪又兼有內傷,出現身體發熱、腹部脹滿的症狀。
如果把黃連去除,就叫做「三物香薷飲」,可以治療因為傷暑引起的嘔吐腹瀉。如果再加上茯苓、甘草,就叫做「五物香薷飲」,可以祛除暑氣、調和脾胃。如果再加入木瓜,就叫做「六味香薷飲」,可以治療中暑又夾雜濕邪的症狀。如果再加上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就叫做「十味香薷飲」,可以治療暑濕引起的內傷,出現頭重、嘔吐腹瀉、身體倦怠、精神昏沉等症狀。
喻嘉言說,傷寒夾雜陰邪,如果誤用陽旦湯,會導致病情惡化。傷暑夾雜陰邪,如果誤用香薷飲,會導致聲音嘶啞。後人能在香薷飲中加入人參、黃耆、白朮、陳皮、木瓜,同時治療內傷,實在很有見地。
「三物香薷飲」再加上羌活、防風,可以治療夏天突然昏倒、手足抽搐,這種病症稱為「暑風」,有時候會再加上黃耆、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