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一下 (5)
卷一下 (5)
1. 咳血方
(丹溪),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飛),栝蔞仁(去油),海石(去砂),山梔(炒黑),訶子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肝火上逆,能爍肺金,故咳嗽痰血。青黛瀉肝而理血,散五臟鬱火。梔子涼心而清肺,使邪熱下行,二者所以治火。栝蔞潤燥滑痰,為治嗽要藥。(能清上焦痰火。蕩除鬱熱垢膩。)海石軟堅止嗽,清水之上源。(能軟堅痰。痰除則嗽止。肺為水之上源。)二者降火而兼行痰。加訶子者,以能斂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藥者,火退則血自止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朱丹溪的醫書,用來治療咳嗽帶痰血的病症。
將青黛(用水淘洗過)、栝蔞仁(去除油脂)、海石(去除砂石)、炒黑的山梔子、訶子肉等藥材,等量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做成藥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如果咳嗽得很厲害,可以再加杏仁。
因為肝火太旺,向上衝逆,會損耗肺部的功能,所以才會咳嗽帶痰血。青黛可以疏瀉肝火,同時調理血分,散開五臟的鬱悶火氣。梔子可以清涼心火,並清降肺熱,讓邪熱往下走,這兩種藥材是用來治療火熱的。栝蔞仁可以潤燥滑痰,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可以清除上焦的痰火,並去除鬱積的熱垢。)海石可以軟化堅硬的痰,並止咳,清理肺部的水液源頭。(可以軟化堅硬的痰。痰除掉了,咳嗽自然就止住了。肺是水液的源頭。)這兩種藥材可以降火,同時也能化痰。加入訶子,是因為它能收斂肺氣,平定痰喘。方中不使用治療出血的藥物,是因為火熱退去,血自然就會止住。
2. 龍腦雞蘇丸
(局方),治肺有鬱熱,咳嗽,吐血,衄血,下血。(肺有鬱熱,故咳嗽,甚則逼血上行而吐衄,肺移熱於大腸則下血。)熱淋,消渴。(肺熱則膀胱絕其化源,故淋悶,肺熱則渴而多飲,為上消。)口臭(脾胃有熱。)口苦(肝膽有熱)清心明目。
雞蘇葉(一名龍腦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阿膠,木通,銀柴胡(二錢),甘草(錢半),黃耆,人參(一錢)
先將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用蜜三兩,煉過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細嚼湯下,一方有黃連。
肺本清肅,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見諸證。雞蘇輕揚升發,瀉肺搜肝,散熱理血,故以為君。生地涼血,炒蒲黃止血,以療諸血。柴胡平肝解肌熱,木通利水降心火,麥冬阿膠潤燥清肺。參耆甘草,瀉火和脾。此亦為熱而涉虛者設,故少佐參耆也。(喻嘉言曰,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
白話文:
這個藥方[龍腦雞蘇丸],出自醫方書,主要治療肺部有鬱積的熱邪引起的咳嗽、吐血、流鼻血、便血等症狀。(因為肺部有鬱積的熱,所以會咳嗽,嚴重時會迫使血上湧而導致吐血或流鼻血。肺部的熱如果傳到大腸,就會導致便血。)還能治療熱淋(小便時疼痛或尿不乾淨)、消渴(頻渴多飲)。(肺部有熱,膀胱就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出現小便不順;肺部有熱會導致口渴且飲水量大,這是上消的症狀。)也能治療口臭(是脾胃有熱引起的)、口苦(是肝膽有熱引起的),以及能清心、使眼睛明亮。
藥方組成:雞蘇葉(又名龍腦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二錢、阿膠二錢、木通二錢、銀柴胡二錢、甘草一錢半、黃耆一錢、人參一錢。
製作方法:先將木通和柴胡浸泡兩天後熬煮成汁,再將生地浸泡後熬煮成膏狀,之後加入三兩煉製過的蜂蜜,一起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細嚼後用溫開水送服。有一個藥方版本還加入了黃連。
肺本來應該是清淨的,如果受到心火的影響,或是肝火的侵擾,就會出現各種上述的症狀。雞蘇葉性輕且向上發散,可以瀉肺熱、疏肝火,散熱和調理血分,所以作為主要的藥物。生地可以涼血,炒過的蒲黃可以止血,用來治療各種出血的症狀。柴胡可以平肝、解除肌肉的熱,木通可以利水、降低心火,麥冬和阿膠可以滋潤乾燥、清除肺熱。人參、黃耆和甘草可以瀉火和調和脾胃。這個藥方主要是針對因為熱邪而導致虛弱的患者所設計,所以少量搭配人參和黃耆來補氣。(喻嘉言說,這個藥方可以同時解決氣分和血分的熱邪。)
3. 犀角地黃湯
(濟生),治傷寒胃火熱盛,吐血,衄血。
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
生地(兩半),白芍(一兩),犀角(角尖尤良。鹿取茸。犀取尖。其精氣盡在是也。作器物者,多被蒸煮,不堪入藥。),丹皮(二錢半)每服五錢。熱甚如狂者,加黃芩一兩。因怒致血者,加梔子柴胡。(黃芩瀉上中二焦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柴胡平少陽厥陰之火。)
血屬陰本靜,因諸經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芍藥酸寒,和陰血而瀉肝火。(肝者心之母。)丹皮苦寒,瀉血中伏火。生地大寒,涼血而滋水,以共平諸經之僭逆也。
節庵加當歸紅花桔梗陳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黃湯。(當歸引血歸經,藕汁涼血散瘀,桔梗以利上焦,陳皮以導中焦。紅花以行下焦。)
白話文:
(濟生)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導致胃火過盛,引起的吐血、流鼻血,還有咳嗽帶血、大便出血等症狀。也用於治療體內瘀血積聚而導致的狂躁,漱口卻不想把水吞下去,以及陽毒發斑等情況。
藥方組成:生地(八錢)、白芍(四錢)、犀角(尤其是角尖部位效果最好,就像鹿取鹿茸一樣,犀牛取角尖,因為精華都在那裡。用犀角製作成器物的,大多經過蒸煮,不適合入藥。)、丹皮(二錢半)。每次服用五錢。如果熱邪很嚴重,甚至出現狂躁的,可以加黃芩一兩。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出血的,可以加梔子和柴胡。(黃芩可以瀉上焦和中焦的火,梔子可以瀉三焦的火,柴胡可以平少陽和厥陰經的火。)
血屬陰,本性應該是靜止的,因為各經脈的火熱逼迫,才導致血液不安分地亂跑。犀角性大寒,能解除胃熱,清除心火。白芍味酸性寒,可以調和陰血,瀉肝火。(肝是心的母親。)丹皮味苦性寒,可以瀉血中的伏火。生地性大寒,可以涼血滋陰,這樣合起來就能平息各經脈的逆亂。
節庵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上了當歸、紅花、桔梗、陳皮、甘草、藕汁,叫做加味犀角地黃湯。(當歸可以引導血回歸經脈,藕汁可以涼血散瘀,桔梗可以疏利上焦,陳皮可以疏導中焦,紅花可以運行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