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一下 (4)
卷一下 (4)
1. 麻黃人參芍藥湯
(東垣),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
麻黃(去外寒。),黃耆(實表益衛),甘草(炙補脾),白芍藥(安太陰各一錢),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保肺氣各三分),五味子(五粒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桂枝(和營衛各五分),熱服。
綱目曰: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範矣。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宜以此為則。(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遇裡熱,火邪不得舒仲,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
白話文:
這個方子(麻黃人參芍藥湯),是李東垣用來治療吐血的,病因是外感風寒,體內虛弱又蘊藏熱邪。
方子裡的藥物是:麻黃(用來驅除體表的寒邪),黃耆(用來鞏固體表,增強衛氣),炙甘草(用來補養脾胃),白芍藥(用來安定太陰經),人參(用來補益元氣,並鞏固體表),麥門冬(用來保護肺氣),五味子(用五粒,用來安定肺氣),當歸(用來調和血液,滋養血液),桂枝(用來調和營衛)。以上藥物用量各不相同,依據劑量服用,需溫服。
《本草綱目》說:觀察這個方子,足以作為後世的模範了。這個方子的原理,是將張仲景的麻黃湯和補益藥物各取一半來服用。凡是體虛的人需要服用張仲景的方劑時,都應該以此方為標準。李東垣曾經醫治一位貧窮的讀書人,他因為脾胃虛弱,服用補藥後痊癒。後來他住在空曠的房子裡,睡在熱炕上,結果咳嗽吐血。李東垣認為這是因為他長期虛弱,冬天住在空曠的房子裡,衣服又穿得單薄,是重度虛損了他的陽氣,體表又有嚴重的寒邪,鬱積在體內,和內熱相遇,火邪無法舒散,所以血從口中吐出來。應該補足體表的陽氣,瀉去體內的虛熱。
因此,李東垣想到張仲景治療傷寒,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但如果沒有用麻黃湯發汗,反而會造成流鼻血,這時再用麻黃湯就會立刻痊癒。這和這位讀書人的情況非常相似,於是開立了這個方子,服用一劑就痊癒了。
2. 當歸補血湯
(東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當歸滋陰養血,黃耆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爾。
白話文:
當歸補血湯
(李東垣說)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為過度勞累而受損的病症,症狀表現為肌肉發熱、臉色潮紅、心煩口渴想喝水,脈象大而虛弱。
藥方組成:炙黃耆(一兩),酒洗過的當歸(二錢),空腹服用。
當歸的作用是滋養陰血,而黃耆則是補氣的藥物。為什麼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五倍,卻稱之為補血湯呢?這是因為有形的血液,是由無形的氣所化生。而且又有當歸作為引導,就能幫助氣轉化成血液了。《黃帝內經》說:「陽氣生長,則陰氣也隨之增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 槐花散
(本事),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炒黑),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側柏養陰燥濕,最清血分。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荊芥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枳殼寬腸利氣。
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薑煎,名加減四物湯。(濟生)治同。(補血涼血。)除柏葉荊芥,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名槐角丸,(局方)治同。(涼血。疏血。)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花散。(潔古)治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名當歸和血散。
(東垣)亦名槐花散,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經驗方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血。
白話文:
槐花散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腸風、臟毒引起的便血。
將炒過的槐花、搗碎的側柏葉、炒黑的荊芥、炒過的枳殼,等比例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側柏葉能滋養陰液、去除濕氣,最能清除血液中的熱邪。槐花能疏通肝氣、瀉除肝熱,並能清涼大腸。荊芥能散瘀血、驅除風邪(是治療風病和血病的重要藥物)。枳殼能寬暢腸道、疏通氣機。
如果加入當歸、生地、川芎,再用烏梅、生薑煎煮,就成了加減四物湯,也能治療同樣的病症(能補血、涼血)。如果去除側柏葉、荊芥,加入當歸、黃芩、防風、地榆,用酒調和成糊狀做成藥丸,就成了槐角丸,也能治療同樣的病症(能涼血、疏通血脈)。如果去除側柏葉、枳殼,加入青皮,也叫做槐花散,能治療血痢,這種血痢的特點是肚子不痛,也沒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如果去除側柏葉、枳殼,加入當歸、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就叫做當歸和血散。
東垣也把這個方子叫做槐花散,用來治療腸澼引起的便血、濕毒引起的便血。有一個經驗方,是單獨用炒黑的槐花和荊芥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也能治療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