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一下 (4)
卷一下 (4)
1. 麻黃人參芍藥湯
(東垣),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
麻黃(去外寒。),黃耆(實表益衛),甘草(炙補脾),白芍藥(安太陰各一錢),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保肺氣各三分),五味子(五粒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桂枝(和營衛各五分),熱服。
白話文:
麻黃(祛除外寒),黃耆(增強體質,益固衛氣),甘草(炙補脾氣),白芍藥(安撫太陰(脾)) 各一錢;
人參(益氣固表),麥冬(保肺氣) 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桂枝(調和營衛) 各五分,
熱服。(將藥物加熱服用)
綱目曰: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範矣。蓋取仲景麻黃,與補劑各半服之。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宜以此為則。(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遇裡熱,火邪不得舒仲,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
白話文:
綱目記載:看到這一劑方子,足夠成為萬世效法的典範了。抓取仲景的麻黃,與補益藥物各一半服用。凡是虛弱的人應該服用仲景的藥方,應該以此為原則。(東垣治好一位貧士的疾病,病在脾胃虛弱,服用補藥後痊癒。後來住在空曠的屋子裡,臥在溫熱的炕上,咳嗽吐血,東垣認為這是由於久虛弱,冬天住在空曠的屋子,衣服單薄,這是再次虛耗了陽氣,體表受寒,內裡有熱,火邪鬱結無法舒展,所以血從口裡吐出。應該補益體表的陽氣,瀉除體內的虛熱。)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
白話文:
因為想到仲景治療傷寒,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卻沒有給他吃,於是就變成衄血,後來改用麻黃湯立馬就好了。和這個情況很相似,因此製作了這個湯劑,一服就痊癒了。)
2. 當歸補血湯
(東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白話文:
東垣治療因勞累而導致的身體虛弱,症狀包括肌肉發熱、臉色紅潤、煩躁口渴想喝水,脈象大但虛弱。
使用炙黃耆一兩、酒洗當歸二錢,空腹服用。
當歸滋陰養血,黃耆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爾。
白話文:
當歸有滋陰養血的功效,黃耆是一種補氣的藥物。為什麼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五倍,卻稱它為補血湯呢?因為有形的血,是生於無形的氣。再加上當歸作為引導藥物,黃耆就能夠跟著當歸而生血了。經典中說:「陽氣生長,陰氣就會增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 槐花散
(本事),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炒黑),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白話文:
槐花炒、側柏葉研末、荊芥炒至焦黑、枳殼炒,各等份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側柏養陰燥濕,最清血分。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荊芥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枳殼寬腸利氣。
白話文:
側柏葉可滋養陰氣,去除濕氣,對清除血脈淤滯最有效。槐花能舒緩肝氣,清除熱氣,並能涼爽大腸。荊芥能化瘀、散風(是風濕血滯症的良藥)。枳殼能寬腸通氣。
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薑煎,名加減四物湯。(濟生)治同。(補血涼血。)除柏葉荊芥,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名槐角丸,(局方)治同。(涼血。疏血。)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花散。(潔古)治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名當歸和血散。
(東垣)亦名槐花散,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經驗方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血。
白話文:
加入當歸、生地黃、川芎、烏梅、生薑煎服,叫做加減四物湯。(《濟生方》)治療的疾病相同。(補血涼血。)去掉柏葉、荊芥,加入當歸、黃芩、防風、地榆,用酒調糊做成丸劑。叫做槐角丸。(《局方》)治療的疾病相同。(涼血。疏血。)去掉柏葉、枳殼,加入等量的青皮,也叫槐花散。(《潔古)治療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去掉柏葉、枳殼,加入當歸、川芎、熟地黃、白朮、青皮、升麻,叫做當歸和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