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首 (10)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0)

1. 方制總義

故當治以苦冷,抑火邪也。佐以鹹甘,鹹寒制熱,甘溫補土也。以苦平之,即苦冷之義。)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年)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辛苦,以鹹平之。(或氣有不及,與上文熱司於地者同其治。)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年)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以辛瀉之也。燥結不通,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苦下之,按上文燥淫所勝,佐以酸辛,與此甘辛稍異。又如六元正紀大論,子午年陽明在泉,亦云下酸溫,皆與此不同。

考之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正此之辨。)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以金司於地,氣本肅殺。若用大寒,必助其慘,故但宜平寒抑其熱爾。佐以苦甘,所以瀉火也。

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補以酸也。以和為利,戒過用也,即平寒之意。)

太陽(寒水)在泉,(丑未年)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為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故治以鹹冷,抑火邪也。佐以甘辛,甘瀉火而辛能散也。以苦平之者,水之正味,其補以苦也。王氏曰: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其云治者,瀉客邪之勝氣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

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於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於內,外淫於內也,故曰治之。當其時而反得勝已之氣,謂之反勝。按六氣盛衰不常,有所勝則有所復。王氏亦曰:凡先有勝,後必復,詳見至真要大論。欲深造者,當究心焉。

按以上所言,乃五運六淫客氣,隨每歲年辰而變遷者也。又凡一歲之主氣,始於大寒日,交厥陰風木之初氣,次至春分日,交少陰君火之二氣。次至小滿日,交少陽相火之三氣。次至大暑日,交太陰濕土之四氣。次至秋分日,交陽明燥金之五氣。次至小雪日,交太陽寒水之終氣。

每氣各主六十日,六氣分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氣。客氣布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斯上下相召,而病變生矣。時珍曰: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

白話文:

方制總義

因此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火邪。輔以鹹甘,鹹寒能制熱,甘溫能補益脾土。用苦味藥物使其平和,這就是苦寒的意義。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年),內有火邪亢盛,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輔以苦辛的藥物,用苦味藥物使其發散。(相火畏懼火,所以應該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苦味藥物能泄火,辛味藥物能散火,所以用它們來輔助。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發散,其意義與上文熱邪亢盛的治療相同。)寒邪反倒佔了上風,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輔以辛苦的藥物,用鹹味藥物使其平和。(或者氣虛不足,與上文熱邪亢盛於地者治療方法相同。)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年),燥邪亢盛於內,治療要用苦溫的藥物,輔以甘辛的藥物,用苦味藥物使其下行。(燥屬金氣,火能克金,所以治療要用苦溫的藥物,苦味藥物從火化生而來。輔以甘辛的藥物,因為木受金克,用甘味藥物緩解,金的正味是鹹,用辛味藥物瀉火。燥邪阻塞不通,則邪氣積聚於內,所以應該用苦味藥物使其下行,參照上文燥邪亢盛的治療,輔以酸辛,與此處的甘辛略有不同。又如《六元正紀大論》,子午年陽明在泉,也說用酸溫下行,都與此處不同。

參考《臟氣法時論》所說:肺氣上逆,急需服用苦味藥物以泄之,用酸味藥物補益,用辛味藥物瀉之,這正是此處的辨證。)熱邪反倒佔了上風,治療要用平和寒涼的藥物,輔以苦甘的藥物,用酸味藥物使其平和,以調和為宜。(或者氣虛不足,則熱邪反倒佔了上風。治療要用平和寒涼的藥物,因為金主地,氣性本就肅殺。如果用大寒的藥物,必然助長其寒邪,所以僅宜用平和寒涼的藥物來抑制熱邪。輔以苦甘的藥物,用以瀉火。

用酸味藥物使其平和,酸是金的正味,用酸味藥物來補益。以調和為宜,戒慎過度使用,這就是平和寒涼的意義。)

太陽(寒水)在泉(丑未年),寒邪亢盛於內,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輔以苦辛的藥物,用鹹味藥物使其瀉下,用辛味藥物使其潤澤,用苦味藥物使其堅固。(寒屬水氣,土能克水。熱能克寒,所以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甘味藥物從土化生,熱味藥物從火化生。輔以苦辛等藥物,其意義相同。如《臟氣法時論》所說:腎臟乾燥,急需服用辛味藥物以潤澤之。腎臟需要堅固,急需服用苦味藥物以堅固之。用苦味藥物補益,用鹹味藥物瀉下。)熱邪反倒佔了上風,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輔以甘辛的藥物,用苦味藥物使其平和。(或者氣虛不足,則熱邪反倒佔了上風,所以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抑制火邪。輔以甘辛的藥物,甘味藥物瀉火,辛味藥物能散火。用苦味藥物使其平和,苦是水的正味,用苦味藥物來補益。王氏曰:此六氣方治,與先前淫邪亢盛的法則有所不同。所謂治者,瀉去客邪亢盛之氣。所謂佐者,皆為有益且適合的藥物。所謂平者,補益已經虛弱的正氣。

李時珍曰:司天主宰上半年,天氣主宰,所以六淫邪氣謂之「所勝」,上邪侵犯下部,所以說「平之」。在泉主宰下半年,地氣主宰,所以六淫邪氣謂之「於內」,外邪侵犯內部,所以說「治之」。當其時而反得勝已之氣,謂之反勝。按六氣盛衰不定,有所勝則有所復。王氏也說:凡是先有勝,後來必定會復,詳見《至真要大論》。想要深入研究,應該用心去探究。

以上所言,乃是五運六淫客邪之氣,隨著每年的季節而變化。又凡是一年的主氣,始於大寒日,交於厥陰風木的初氣,其次至春分日,交於少陰君火的二氣。其次至小滿日,交於少陽相火的氣。其次至大暑日,交於太陰濕土的四氣。其次至秋分日,交於陽明燥金的五氣。其次至小雪日,交於太陽寒水的終氣。

每氣各主六十日,六氣分主四季,年年如此,所以叫做主氣。客氣布行天令,加臨於主氣之上,於是上下感應,而病變產生。李時珍曰:《內經》說,必須順應歲時之氣,不可違逆天和。又說: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所以春季宜加辛溫的藥物,以順應春季上升之氣。夏季宜加辛熱的藥物,以順應夏季浮揚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