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首 (9)

回本書目錄

卷首 (9)

1. 方制總義

太陰(濕土)司天,(丑未年)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平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而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故佐以酸辛。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臟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是也。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鬱於上而成熱者,治以苦溫。苦以泄熱,溫以行濕也。佐以甘辛,甘以和中,辛以散郁也。則濕熱之在上,以微汗如故而止矣。)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苦寒所以祛熱,熱勝則亡陰液,故佐以苦酸。)

少陽(相火)司天,(寅申年)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水能勝火,故平以鹹冷。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故佐以苦甘。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鬱而留伏者,以苦發之。然以發去火,未免傷氣,故又當以酸復之,而火熱二氣同治也。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或氣有不及,與上文寒勝熱淫大同。)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年)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燥為金氣,火能勝之,平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酸辛,酸能生津,辛能潤燥也。燥結不通,則邪實於內,故以苦下之。)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辛寒所以潤燥散熱,苦甘所以瀉火生金。)

太陽(寒水)司天,(辰戌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辛熱足以散寒,苦甘可以勝水。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故治以鹹冷,抑火邪也,佐以苦辛,苦能泄熱,辛能散熱也。)

厥陰(風木)在泉,(寅申年)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俱與上文司天治同。以辛散之者,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以辛平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俱與司天反勝治同。

以辛平之者,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瀉以辛也。)少陰(君火)在泉,(卯酉年)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俱與上文司天治同。以苦發之者,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此與上文司天反勝大同。以鹹平之者,火之正味,其補以咸,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太陰濕土)在泉,(辰戌年)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與司天之治大同。)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或氣有不及,則火之熱氣,反能勝之。

白話文:

方制總義

太陰(濕土)當令之年(丑未年),濕邪過盛,治療方法是用苦味辛溫的藥物為主,輔以酸辛之味,用苦味燥濕,用淡味利水。濕邪屬土氣,燥能除濕,所以用苦溫為主。酸味入肝,能克制脾土;辛味能克制酸味,防止酸味過度,故佐以酸辛。苦味入心,能燥濕;淡味能通利水道。臟腑氣血隨著季節變化而論述說:脾胃若濕邪過盛,應及時服用苦味藥物來燥濕。

若濕邪在上焦而化熱,則用苦溫藥為主,輔以甘辛之味,以微汗來止住病情。濕邪鬱積在上焦化熱,用苦味瀉熱,溫味行濕。輔以甘辛,甘味調和脾胃,辛味散瘀。如此,上焦的濕熱就能藉由微微出汗而緩解。若熱邪反勝,則用苦寒藥為主,輔以苦酸之味。苦寒能祛除熱邪,熱邪過盛會耗損陰液,故輔以苦酸。

少陽(相火)當令之年(寅申年),火邪過盛,治療方法是用鹹寒藥為主,輔以苦甘之味,用酸味收斂,用苦味宣泄,再用酸味調整,熱邪過盛的治療方法相同。水能制火,所以用鹹寒為主。苦味能瀉火邪,甘味能緩解火邪的急迫症狀,故輔以苦甘。火邪過盛而散洩者,用酸味收斂;火邪鬱積而伏藏者,用苦味宣泄。但單純宣泄會傷氣,故需再用酸味來調整,熱邪與火邪的治療方法相同。

若寒邪反勝,則用甘熱藥為主,輔以苦辛之味。這與前面寒邪勝過熱邪的情況大致相同。

陽明(燥金)當令之年(卯酉年),燥邪過盛,治療方法是用苦溫藥為主,輔以酸辛之味,用苦味瀉下。燥邪屬金氣,火能克金,故用苦溫為主,苦味入心,能燥濕。輔以酸辛,酸味能生津,辛味能潤燥。燥邪結聚不通,邪氣鬱積於內,故用苦味瀉下。

若熱邪反勝,則用辛寒藥為主,輔以苦甘之味。辛寒能潤燥散熱,苦甘能瀉火生金。

太陽(寒水)當令之年(辰戌年),寒邪過盛,治療方法是用辛熱藥為主,輔以甘苦之味,用鹹味瀉下。辛熱能散寒,甘苦能勝水。用鹹味瀉下,鹹為水的正味,瀉水用鹹味。

若熱邪反勝,則用鹹冷藥為主,輔以苦辛之味。若氣血不足,熱邪反勝,則用鹹冷抑制火邪,輔以苦辛,苦味能瀉熱,辛味能散熱。

厥陰(風木)在泉(寅申年),風邪內侵,治療方法是用辛涼藥為主,輔以甘苦之味,用甘味緩和,用辛味疏散。治療方法與上文當令年的治療方法相同。用辛味疏散,是說肝喜疏泄,需服用辛味藥物以疏散。

若清氣反勝,則用酸溫藥為主,輔以甘苦之味,用辛味平衡。治療方法與上文當令年反勝的治療方法相同。用辛味平衡,辛為木的正味,補木用辛;辛為金的正味,瀉金也用辛。

少陰(君火)在泉(卯酉年),熱邪內侵,治療方法是用鹹寒藥為主,輔以甘苦之味,用酸味收斂,用苦味宣泄。治療方法與上文當令年的治療方法相同。熱邪鬱積於內而不解,則用苦味宣泄。

若寒邪反勝,則用甘熱藥為主,輔以苦辛之味,用鹹味平衡。這與上文當令年反勝的情況大致相同。用鹹味平衡,鹹為火的正味,補火用鹹;鹹為水的正味,瀉水也用鹹。

太陰(濕土)在泉(辰戌年),濕邪內侵,治療方法是用苦溫藥為主,輔以酸淡之味,用苦味燥濕,用淡味利水。這與當令年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若熱邪反勝,則用苦寒藥為主,輔以鹹甘之味,用苦味平衡。若氣血不足,火熱之邪反能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