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上 (21)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上 (21)

1. 三痹湯

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

人參,黃耆,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杜仲(薑汁炒斷絲),牛膝,桂心,細辛,秦艽,川獨活,防風等分,加薑棗煎。

喻嘉言曰:此方用參耆四物,一派補藥內,加防風秦艽以勝風濕,桂心以勝寒,細辛獨活以通腎氣。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宜准諸此。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三痹湯)用來治療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停滯,導致手腳抽筋、攣縮,以及受到風、寒、濕三種邪氣侵襲所造成的痹症。

藥方組成包括:人參、黃耆、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杜仲(用薑汁炒過使其斷絲)、牛膝、桂心、細辛、秦艽、川獨活、防風,這些藥材都使用相同的份量。將這些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以人參、黃耆和四物湯為基礎,整體屬於補益氣血的藥方,再加入防風和秦艽來祛除風濕,桂心來驅散寒氣,細辛和獨活則能疏通腎氣。凡是治療因為體虛而受到風、寒、濕三種邪氣侵襲所造成的痹症,都應該參考這個方子。

2. 千金地黃湯

治熱風心煩,及脾胃熱,壅食不下。

生地黃汁,枸杞子汁,荊瀝,竹瀝(五升),真酥,生薑汁(一升),人參,天門冬(八兩),白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四兩),以後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內末藥調服方寸匙。再漸加服,以利為度。

按此方補虛,清熱,潤燥,滌痰,除風,開通瘀壅。美善具備,誠足貴也。因養血豁痰,難於兩用。姑舉此方為例,以聽臨證酌量。又四肢不舉,具屬脾土,而虛實分途異治。苟其虛實,不甚相遠,此方更在所必用。法無窮盡,人存政舉,未易言爾。

白話文:

治療因熱邪引起的煩躁,以及脾胃有熱,導致食物積滯難以消化。

用新鮮生地黃汁、枸杞子汁、荊瀝、竹瀝(共五升),再加上真酥、生薑汁(一升),以及人參、天門冬(各八兩),白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將後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先將生地黃等汁液煎煮,然後將藥末加入調勻服用,每次一小匙。再慢慢增加用量,直到排便順暢為止。

這個藥方具有補虛、清熱、潤燥、化痰、祛風、疏通淤積等功效,效果很好,實在值得重視。因為養血和化痰難以同時兼顧,所以僅以此方為例,供臨床醫師根據具體情況斟酌使用。另外,四肢無力,通常屬於脾土的問題,但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不同。如果虛實的情況差異不大,這個藥方更是必須使用的。治療方法變化無窮,只要人能掌握運用,就能夠發揮功效,這其中的道理是很難用言語說盡的。

3. 烏梅擦牙關方

治中風口噤不開。(胃陽明之脈,循頰車,入齒縫。風寒中之,輕則戰慄鼓頷,重則口噤不開。有中風而口開不噤者,筋先絕也,不治。)

烏梅,揩擦牙齦,涎出即開。

酸先入筋,木能剋土。(酸屬木,陽明胃屬土。)使牙關痠軟,則開矣。若以鐵器攪之,恐傷其齒也。

白話文:

用烏梅擦拭牙齦,來治療中風導致牙關緊閉、嘴巴無法張開的情況。

(胃經的脈絡會經過臉頰,進入牙齒的縫隙。如果受到風寒侵襲,輕微的會顫抖、臉頰鼓動,嚴重的則會牙關緊閉,嘴巴無法張開。但也有中風卻能張開嘴巴的情況,那是因為筋脈已經斷裂,無法治療。)

使用烏梅擦拭牙齦,使其流出唾液,嘴巴就能張開。

酸味會先進入筋脈,而木能剋土。(酸味屬木,而陽明胃屬土。)使牙關變得痠軟無力,就能打開了。如果用鐵器攪動,恐怕會傷到牙齒。

4. 藥湯氣蒸法

許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風,脈沉而噤。胤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次日便得語。蓋鼻氣通於天,無形之氣由鼻而入,呼吸傳變,無處不到。黃耆甘而善補,得防風而功益速,驅風補虛,兩得之矣。

又法,王克明治盧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以熾炭燒地熱,灑以湯藥,置病者於上,須臾小蘇。

(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藥不能及,亦治風之權變也。)

白話文:

許胤宗治療唐朝柳太后的風病,當時太后的脈象沉伏,而且說不出話。許胤宗說:「嘴巴無法餵藥,應該用藥湯的蒸氣來熏蒸,讓藥力從皮膚毛孔進入體內,大約一天時間就可以痊癒。」於是就製作了幾十斛黃耆防風湯,放在床下,蒸氣如同煙霧一般,第二天柳太后就能夠說話了。這是因為鼻子的氣息與天氣相通,無形的氣體從鼻子進入,呼吸時傳送到全身各處。黃耆味甘而有補益效果,加上防風則藥效更快,既能驅風又能補虛,一舉兩得。

另外一種方法,王克明治療盧州的王守道,他因為風病導致口噤不能說話,就用燒紅的炭火將地面燒熱,再將藥湯灑在上面,讓病人躺在上方,不一會兒就稍微恢復了。

(這兩種方法,都是在病情非常危急,藥物無法直接服用時,治療風病時所採取的權宜應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