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20)
卷六上 (20)
1. 三化湯
治中風二便數日不行,邪氣內實者,以此方微利之。(嘉言曰:風中經絡,只宜宣之使散。誤下則風邪乘虛入腑入臟,釀患無竅。若夫中臟之候,多有平素積虛,臟真不守者,下之立亡,不可不慎。唯在胃腑一證,內實便秘者,間有可下。然不過解其煩熱,非大下也。所謂一氣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於子和以下立法,機要以中臟者宜下為言,則指下為定法,胡可訓耶。然中臟有緩急二候,中腑日久,熱勢深極,傳入臟者,此屬可下。
而下必使風與熱俱去,填其空竅,則風不再生。若開其壅瘀,必反增風勢,何以下為哉。其卒虛身中急證,下藥入口,其人即不蘇矣,可無辨與。後世以中腑之便秘,指為中臟,見其誤下不致損人。益信子和機要之法為可用,設遇真中臟證下不中病,難可復追矣。)
方見卷四上攻下門附方內
大黃厚朴枳實,小承氣湯也。上焦滿,治以厚朴,中焦滿,破以枳實,下焦實奪以大黃。用羌活者,不忘乎風也。服後二便微行,則三焦之氣,無所阻塞,而復其傳化之職矣,故曰三化。(此乃攻裡之峻劑,非堅實之體,不可輕服。蓋傷寒證胃熱腸枯,不得不用大承氣以開其結。
然且先之以小承氣,或調胃承氣,恐誤用不當,即傷人也。在中風證,多有虛氣上逆,關隘阻閉之候,斷無用大承氣之理。古方取藥積腹中不下,以漸填其空竅,俾內風自熄。奈何今人每開竅以出其風,豈知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窮也哉。)
白話文:
這個方劑「三化湯」是用來治療中風後幾天都無法排泄大小便,且體內邪氣積聚實熱的狀況,用來稍微疏通腸道。
(名醫張嘉言說:風邪侵入經絡,應該用宣散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誤用瀉下的藥物,風邪就會趁虛進入臟腑,造成無法治療的疾病。如果是侵入內臟的中風,很多都是因為平時體虛,臟腑本身就虛弱,這時候如果使用瀉下藥物,會立刻死亡,千萬要小心。只有在胃腸積熱,造成便秘時,才可以用瀉下藥來稍微通便,但目的只是解除煩熱,不是要大力的攻下。所謂的稍微發汗、稍微通便,也是在可以用時才用,後世醫家李東垣、朱丹溪等提出內臟中風也可以用瀉下法,這是把瀉下當作固定治療方法,怎麼可以這樣呢?
其實中風侵入內臟有急、緩兩種情況,如果中風侵入腸胃,時間久了,熱邪累積很深,才有可能傳入內臟,這種情況才可以適當使用瀉下。而且瀉下必須要能同時把風邪和熱邪都去除,並且填補體內的空虛,風邪才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只是疏通阻塞,反而會增加風勢,怎麼可以使用瀉下呢?如果遇到突然發病,身體虛弱,使用瀉下藥物下去,病人會立刻死亡,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的。後世醫家把中風侵入腸胃的便秘當成是中風侵入內臟,看他們誤用瀉下藥物沒有造成太大損害,就更加相信李東垣的瀉下治療法可以使用。但如果真的遇到侵入內臟的中風,用瀉下藥物不對症,就難以補救了。)
這個方劑的組成在《卷四上攻下門》的附方內提到:
就是用大黃、厚朴、枳實組成的「小承氣湯」。上焦(胸腔)脹滿用厚朴來治療,中焦(腹部)脹滿用枳實來疏通,下焦(腸道)實積用大黃來攻下。加入羌活,是不忘記風邪的因素。服藥後,如果大小便稍微通暢,那麼三焦的氣機就不會阻塞,就能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所以稱之為「三化」。
(這是一種攻下力量很強的藥方,不是體質強壯的人,不能隨便服用。像是傷寒病,胃熱腸道乾燥,不得已才用大承氣湯來開通阻塞。而且還要先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避免用藥不當而傷害身體。在中風的情況下,很多都是因為虛氣上逆,氣機阻塞,絕對沒有使用大承氣湯的道理。古人用藥是讓藥物慢慢積聚在腹中,逐漸填補空虛,讓內風自己平息。為何現在的人卻用開竅的方法來散發風邪,難道不知道竅穴空虛反而會讓風邪更加旺盛,這樣下去哪裡是個盡頭呢?)
2. 血痹湯
治血痹多驚,筋脈攣急。
人參,黃耆,肉桂,當歸,川芎,代赭石,羌活
厥陰肝臟,所主者血也,所藏者魂也。血痹不行,其魂自亂。今不通其血,而但治其驚,此不得之數也。故用人參以開血為君,黃耆肉桂當歸川芎為臣,以代赭石元專通肝血者,佐參耆之不逮,少加羌活為使。蓋氣者,血之天也,氣壯則血行。然必以肉桂當歸大溫其血,預解其凝泣之勢。
乃以代赭之重墜,直入厥陰血分者,開通其瘀壅。而用羌活引入風痹之所,緣厥陰主風,風去則寒濕自不存爾。
白話文:
治療血痹這種疾病,常常會出現驚嚇、筋脈抽搐緊縮等症狀。
使用的藥方包含:人參、黃耆、肉桂、當歸、川芎、代赭石、羌活。
厥陰肝經主要掌管血,並儲藏魂魄。血脈阻塞不通暢,魂魄自然會混亂。如果只治療驚嚇,而不疏通血脈,這是不對的。所以,用人參來開通血脈作為主藥,再用黃耆、肉桂、當歸、川芎作為輔助,以代赭石來專門疏通肝經的血液,輔助人參、黃耆的不足,再少量加入羌活作為引導藥。氣是血液的動力,氣足則血行。但必須用肉桂、當歸大幅溫熱血液,預先化解血液凝滯的趨勢。
然後用代赭石的重墜性質,直接進入厥陰肝經的血分,疏通瘀塞。再用羌活引導藥力到達風痹的地方,因為厥陰肝經主風,風邪去除後,寒濕自然也就不會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