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上 (18)

1. 通頂散

治初中風,不知人事,(風鼓火盛痰涎上壅。)口噤不開。(風冷之氣,客於胸中,滯而不能發。)

藜蘆,甘草(生用),細辛,人參,川芎(一錢),石膏(五錢),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中風不省人事,病已急矣,非平藥可以開其壅塞。故用藜蘆與人參細辛,取其相反而相用也。(藜蘆苦寒有毒,入口即吐,能通腦頂,令人嚏,與人參細辛相反。細辛散風通竅,溫經破痰。)肺苦氣上逆,加石膏之重以墜之。(氣,即火也。痰隨火湧,故用石膏辛寒,入肺降火。

)甘草之平以緩之,芎藭之用,取其清氣利竅而已。(芎藭升清陽而開諸郁,為通陰陽氣血之使。凡諸卒中屍厥鬱冒,皆當發表。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藜蘆砒石折齒取痰,皆所以開發三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用冷水閉表,亦同此意。

白話文:

治療剛開始發生的中風,患者失去意識,(這是因為風邪鼓動火氣,導致痰液向上阻塞。)導致嘴巴緊閉無法張開。(這是因為風寒之氣侵入胸腔,滯留而無法發散。)

使用藜蘆、生甘草、細辛、人參、川芎(各一錢)、石膏(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取少量吹入鼻孔。如果患者打噴嚏,表示肺氣尚未完全衰竭,還有救治的機會。

中風導致患者昏迷不醒,病情已經非常危急,不能用普通的藥物來疏通阻塞。所以使用藜蘆與人參、細辛,利用它們之間相反的藥性來互相作用。(藜蘆味苦性寒且有毒,入口會引起嘔吐,能通達頭頂,使人打噴嚏,與人參、細辛的藥性相反。細辛可以散風、疏通孔竅,溫暖經絡、化解痰液。)肺氣不順而向上逆行,所以加入石膏這種質地沉重的藥物來使其下降。(氣,指的就是火氣。痰液會隨著火氣向上湧,所以使用石膏這種辛寒的藥物,進入肺經來降低火氣。)甘草的藥性平和,用來緩和藥性,而川芎的作用,只是取其清散氣機、疏通孔竅的功效而已。(川芎能升發清陽之氣,開啟各種鬱結,是疏通陰陽氣血的使藥。凡是突然昏倒、昏迷不醒的狀況,都應該發散表邪。像還魂湯使用麻黃、桂枝,清魂湯使用荊芥,以及使用皂角、半夏來刺激打噴嚏,或者用藜蘆、砒石來撬開牙齒,促使痰液排出,都是為了開發三焦,使表邪得以流通。中暑忌諱使用冷水使表邪閉塞,也是同樣的道理。)

2.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躁煩之故也。

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龍膽草(等分),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按此方以瀉青為名者,乃瀉東方甲乙之義也。風入厥陰風木之臟,同氣相求,其勢必盛。所慮者,虛而眩暈,熱而躁煩,虛也熱也。其可以為壯實而輕瀉之乎?審果壯實,乃可施此。審屬虛熱,必以四物湯全方,加人參竹瀝秦艽羌活八味為劑,始合法度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瀉青丸,是治療中風後出現自汗、昏迷、頭暈、發熱但不怕冷、無法安穩睡覺等症狀的,這些都是因為風熱引起的煩躁不安。

藥方組成是:當歸、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龍膽草(每種藥材等量),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一顆,用竹葉湯送服。

這個方子之所以叫「瀉青」,是因為它有瀉除東方甲乙木氣的作用。風邪侵入肝經(厥陰風木的臟腑),同氣相求,風邪的勢力就會更加旺盛。需要考慮的是,患者可能因為虛弱而頭暈,因為熱而煩躁,既有虛又有熱。這種情況可以用瀉的方法來治療嗎?如果病人身體壯實,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如果病人是虛熱體質,就必須用四物湯這個基本方,再加上人參、竹瀝、秦艽、羌活這八味藥,才符合治療原則。

3. 舒筋保安散

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乾溼腳氣,及濕滯經絡,久不能去,宜用此以宣導諸氣。

虎骨(酒炙),萆薢,五靈脂,牛膝(酒浸),續斷,白殭蠶(炒),松節,白芍藥,烏藥,天麻威靈仙,黃耆,當歸,防風(一兩),木瓜(五兩),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乾,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下。酒盡,用米湯調下。

此治風濕搏結於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遏正氣,不得通行,故用藥如是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舒筋保安散」,主要治療左半身或右半身癱瘓、筋脈拘攣導致身體活動不靈活、腳腿無力、乾性或濕性腳氣、以及濕氣長期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排除等問題,可以使用此藥來疏通和引導體內各種氣的運行。

藥方組成包含:

虎骨(用酒炙烤過)、萆薢、五靈脂、牛膝(用酒浸泡過)、續斷、白殭蠶(炒過)、松節、白芍藥、烏藥、天麻、威靈仙、黃耆、當歸、防風(各一兩)、木瓜(五兩),將以上藥材放入一斗無灰酒中浸泡十四天(兩週),密封扎緊。時間到後,取出藥材烘乾,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浸泡藥材的酒調服。酒喝完後,改用米湯調服。

這個藥方主要是治療風濕之氣結聚在筋脈之間,凝結阻滯而無法散去,進而阻礙體內正氣的運行,所以採用這些藥材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