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8)
卷六上 (8)
1. 蠲痹湯
(嚴氏),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諸證皆因營衛虛而風濕干之也。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不仁,皮膚不知痛癢也。不用,手足不能運動也。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
三曰風癔,庵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也。嘉言曰:難相類,實有不同。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先受之爾。致痹之因,曰風,曰寒,曰濕,互相雜和,非可分屬。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善行故也。以寒氣勝者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濕氣勝者為著痹,濕主重滯故也。
)
黃耆(蜜炙),當歸(酒洗),赤芍(酒炒),羌活,防風,甘草(炙),片子薑黃(酒炒。)加薑棗煎。
辛能散寒,風能勝濕,防風羌活,除濕而疏風。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黃耆炙草,補氣而實衛。(黃耆畏防風,合用而其功益大。)當歸赤芍,活血而和營。薑黃理血中之氣,能入手足而祛寒濕也。
(準繩曰:凡風痹偏枯,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治之不用黃耆為君,人參歸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荊瀝、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佐,而徒難沓乎烏附羌獨以涸營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嚴氏的蠲痹湯)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後身體煩躁疼痛,脖子和背部僵硬,手腳冰冷麻木,腰部和膝蓋感覺沉重,難以活動的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身體的營氣和衛氣虛弱,又受到風濕侵襲所導致的。《黃帝內經》說:營氣虛弱就會感覺麻木,衛氣虛弱就會肢體不能活動。麻木是指皮膚感覺不到痛癢,不能活動是指手腳不能自由運動。岐伯說:中風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偏枯,指的是半身不遂;第二種是風痱,指的是身體不痛,但四肢無法活動;第三種是風癔,指的是忽然間不省人事;第四種是風痹,指的是各種痹症,表現像風邪引起的。張景岳說:這些疾病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風邪容易侵犯陽氣,痹症容易侵犯陰氣。導致痹症的原因有風、寒、濕,這些因素互相混合,難以單獨區分。但可以根據哪個因素占主導來判斷:風邪占優勢的為行痹,因為風的特性是容易移動;寒邪占優勢的為痛痹,因為寒的特性是收縮和急迫;濕邪占優勢的為著痹,因為濕的特性是沉重和停滯。)
藥方組成:蜜炙黃耆、酒洗當歸、酒炒赤芍、羌活、防風、炙甘草、酒炒片子薑黃。加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方藥解說:辛味的藥可以散寒,風藥可以祛濕,防風和羌活可以祛除濕氣並疏散風邪。氣血暢通則血脈活絡,血脈活絡則風邪消散。蜜炙黃耆和炙甘草可以補益氣虛和加強衛氣(黃耆雖然畏懼防風,但兩者合用反而能發揮更大的功效)。當歸和赤芍可以活血並調和營氣。薑黃可以調理血中的氣,能使藥力到達手腳,並祛除寒濕。
(《醫宗準繩》說:凡是患有風痹或偏枯的人,都是因為體內真氣不足而發病,治療時一定要以黃耆作為主藥,以人參、當歸、赤芍為輔助藥,再搭配防風、桂枝、鉤藤、荊瀝、竹瀝、薑汁、韭菜汁、葛汁、梨汁、乳汁等作為佐藥。如果只是一味的使用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等來耗損營氣和衛氣,這樣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是醫生殺人的行為。)
2. 胃風湯
(易老),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瘛瘲,肉瞤面腫,名曰胃風。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當歸(酒洗),芎藭,芍藥(酒炒),桂,等分。加粟米百餘粒煎。(此即十全湯去黃耆地黃甘草。)
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風屬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參朮茯苓,以固脾氣而益衛。當歸川芎,以養肝血而調營。芍藥瀉肝,而能和脾。肉桂散風,而能平木,(木得桂而枯,削桂釘木根,其木即死,又辛能散風。)故能住泄瀉而療風濕也。(玉機微義曰:此方名治風,而實非治風,乃補血和血益胃之藥。血痢而挾濕者,實可倚仗。)
東垣胃風湯。白芷升麻各(一錢二分)麻黃(不去節)葛根(各一錢)柴胡羌活藁本蒼朮蔓荊草蔻黃柏當歸炙草(各五分)加薑棗煎,亦治胃風證。(喻嘉言曰:風入胃中,何以反能食。蓋風能生熱,即內經癉成為消中之理也。是方但去其風,不去其熱,殊不合內經之旨。必加麥門冬竹瀝花粉石膏葳蕤生地梨汁甘寒之藥,入升麻葛根甘草為劑,始為克當。)
白話文:
胃風湯
這個藥方(出自易老)是用來治療因為身體虛弱,遭受風寒侵襲,停留在腸胃所引起的疾病,像是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直接排出來,腹瀉不止,或者是腸風下血(大便出血)的狀況。另外,也用來治療因為虛弱而導致能吃,卻出現牙關緊閉、手腳抽搐、肌肉跳動、臉部浮腫等,這種被稱為「胃風」的病症。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當歸(用酒洗過)、川芎、芍藥(用酒炒過)、肉桂,每種藥材都等量。另外加入一百多粒小米一起煎煮。這個藥方其實就是把十全湯裡面的黃耆、地黃、甘草去掉。
所謂的「胃風」,就是指胃氣虛弱,導致風邪侵入。風邪屬性為木,能夠剋制脾土。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來鞏固脾氣、增強胃的功能。使用當歸、川芎來滋養肝血、調和身體的營氣(指營養物質)。芍藥能夠疏瀉肝氣,同時也能調和脾氣。肉桂能夠驅散風邪,也能夠平息肝木的過旺(古人認為木得到肉桂會枯萎,如同削去桂樹枝條釘在樹根上,那棵樹就會死掉,而辛味的藥材有驅散風邪的作用)。所以,這個藥方能夠止住腹瀉,也能夠治療風濕。 (玉機微義認為:這個藥方雖然名為治風,但實際上不是直接治療風邪,而是補血、和血、益胃的藥。對於因為血痢並且夾雜濕氣的症狀,這個藥方確實可以依賴。)
東垣的胃風湯:使用白芷、升麻各一錢二分,麻黃(不去除節)、葛根各一錢,柴胡、羌活、藁本、蒼朮、蔓荊子、蔻仁、黃柏、當歸、炙甘草各五分,加入生薑、紅棗一起煎煮,也可用來治療胃風證。(喻嘉言認為:風邪進入胃中,為什麼反而會出現能吃的狀況?這可能是因為風邪產生熱,就像內經所說的癉病會導致消渴一樣。這個藥方只是去除風邪,卻沒有去除熱邪,不太符合內經的道理。必須加入麥門冬、竹瀝、花粉、石膏、葳蕤、生地、梨汁等甘寒的藥物,配合升麻、葛根、甘草來使用,才能夠真正有效。)